【耿鉴庭:鼻科汤液十二法】

耿鉴庭鼻科汤液十二法

中医治疗鼻病,有外治的药粉吸入法和液体滴入法,有内服的丸散与汤药,还有针灸等等,方法是多式多样的,在辨证论治下加以使用,会具有一定的疗效。

这里介绍的是汤液治疗的十二项法则,附载一些相辅而行的外治法。是在实践中从特殊里得出的一般,选择常见类型和比较专用的药物,作为基本方,并非治鼻仅此十二法,或一病仅有一法。其少见的、不常用的,就不一一列举了。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这十二项法则,是在参考古方的基础上,并广搜民间的草药验方,经过筛选、配伍与反复使用,从实践中逐渐形成而比较固定起来的。

落笔的程序是首列主治,次及处方,依理、法、方、药及主、辅、佐、使(注1)列出表来。欲其简明易记,附以诗歌。次及药解、方解。

药解之中,先列性,味、归经,继述古代有关记载,在“实际使用”项下,是吾家数世在实践中对该药之心得体会。

每药均注明分量,除药物本身的比例问题外,还涉及到病人的耐受问题。说明这些方剂即是如此使用而得效的。体力壮的,可依比例加量。

方解之中,说明各药经配伍以后分工合作所起的作用。

末附煎服法、加减法与配合使用的简易外治法。如尚有需要说明之处,别立“后记”一项以概括之。

这份材料,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的验证与提高,变通化裁,亦有待临症时的具体分析。今作为鼻病筛选药物方剂的参考资料介绍出来,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一法 疏散利鼻法

主治:暴感风寒,鼻塞流涕,涕多清,常打喷嚏。头痛,或嗅觉一时失灵,局部检查:鼻甲肿大,粘膜充血,呈急性鼻炎现象。或兼有上呼吸道症状,发热恶寒,脉浮,苔白(其它兼见症状,详加减法中)。症属风寒上受,袭击鼻部,治宜疏风散寒。处方列表如下

理与法:疏散利鼻

方与药:疏散利鼻汤(亦可简称利鼻汤)

苏叶二钱 白芷二钱 ----------主

防风三钱 川芎三钱 ----------辅

桔梗三钱 ----------佐

生姜二钱 葱白三钱 ----------使

诗歌:

鼻患常由感冒生 涕多气堵且头疼

苏防芎芷姜葱桔 煎服还将热气腾

药解:

苏叶 性温、味辛,入肺经。《本草徵要》谓其能“温中达表、解散风寒。”《石室秘录》卷四,<散治法>之附注中有云“鼻塞,加苏叶一钱”。

白芷 性温,味辛,入肺、胃、大肠三经。张元素谓其为“手阳明引经本药”,阳明之脉侠鼻,故能治鼻。李时珍谓其“治鼻渊……眉棱骨痛。” 《圣惠方》云“小儿流涕,是风寒也,白芷末、葱白捣丸,小豆大,茶下二十丸,仍以白芷术姜汁凋涂太阳穴,食热葱粥取汗。”

防风 性温,味甘辛,入肺、小肠、膀胱三经。为散风镇痛药,,张元素谓其“治上焦风邪,散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实际使用,以之与紫苏配合,发散风寒,解热止痛,效果甚佳,且热解后患者颇觉舒适,李中梓谓其为“风药中润剂”,颇有见地。

川芎 性温,昧辛,入肝经。《本草徵要》谓其“主头痛面风、泪出多涕。,又谓“辛甘发散为阳,故多功于头面”。《简便方》以之与茶叶同煎.治风热头痛,常用散风热之方“茶调散”即以川芎为主药。

桔梗 性平,味苦辛,入肺经。张元素谓其“利窍,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咽嗌,除鼻塞”。又能祛痰排脓。

生姜 性热,味辛,入肺胃二经。能散寒温中,止呕下气。 《名医别录》谓其“治鼻塞。”

葱白 性平,味辛,入肺胃二经。张元素谓其“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李中梓云:“葱味最辛,肺之药也,故解散之用俱多”。实际使用,以生葱白入口嚼之,其辛透之气,能由咽部上逆以钻于鼻,尤其是鼻咽部的感觉,颇为明显。

方解:此方主药,温散暴感之风寒,兼通鼻塞止痛。辅药,散风止痛利鼻。佐药,宣肺化痰通鼻。使药,本身即有温散风寒作用,又能通鼻,更协调诸药,使风邪速从毛窍而解。为感受风寒而致鼻病的基本方。

煎服法;将药放入砂锅,加水适量(大致为超过药上五分至一寸,二煎水可酌减),煎取头煎(头煎不宜久煎),乘热服卜,再将药渣用木棒捣碎捣绒,加水浸泡,停四至六小时,煎二煎,用布挤尽其汁,作二服。若改用粗末煮散,仅须三分之一药量,即有与全量相同之效果。(注2)

简化使用法:苏叶、白芷、葱白各三钱,煎服。

加减法:亦可加辛荑二钱同用。兼咳嗽者加杏仁三钱,前胡二钱。痰多欲呕加橘皮二至三钱 半夏三钱。头痛甚者可加羌活二钱,畏苦而不作呕者可加甘草一钱。小儿必加甘草,且整个分量,均须酌减。

配合外治法:

1.药气蒸熏鼻窍法:汤药煎成后,取药液置碗中,先利用其热腾之气,蒸熏鼻窍约二分钟(熏时须闭目),随即趁热服下。

2.热敷法:即用热手巾,置于鼻梁鼻两旁以及顶门与额上,热敷后,临时不要见风著凉。(鼻两旁敷的时间宜稍久)

3.服汤药后,须被覆使其出汗。

4.同时可用唁鼻散吸鼻(即原载于《陕西新医药》1973年4期19页《鼻病简易得效方》中之吹(口畜)散方)每日每孔吸三次,交替使用。

第二法 清散畅鼻法

主治:感受风热,鼻气不利,粘涕多渐转为黄涕,嗅觉有时失灵。查:鼻呈急性炎症现象。发热不恶寒,口渴,或不发热,头疼体痛,舌红苔薄,脉浮数者(兼见症状,详加减法中)。症属风热上受,袭击鼻部,治宜散风清热。处方列表如下。

理与法: 清散畅鼻

方与药: 清散畅鼻汤(亦可简称畅鼻汤)

薄荷一钱后下 ----------主

葛根三钱 豆豉三钱 ----------辅

苍耳子一钱五分 蔓荆二钱 ----------佐

甘草八分 柳芽三钱 ----------使

诗歌:

内热外风生鼻疾 治宜清散用辛凉

薄荷葛豉同甘草 杨柳新芽蔓与苍

药解:

薄荷 性凉,味辛,入肺经。为清散风热,辛凉畅鼻药。李杲谓其“清头目 除风热”。张元素谓其“能去高巅及皮肤风热”。李中梓谓其“去风清热,利于头面。”

葛根 性平,味甘,入胃经。为解肌清热药。王好古谓其为“阳明经行经的药也”(按:此“的”字,作为“的当”“目的”解。)查阳明之脉侠鼻。故用葛根治鼻患,能使其直达病处。

豆豉 性寒,味甘、苦,入肺、脾二经,为清散发汗药,《名医别录》谓其治“伤寒头痛。”《药性本草》谓其治“时疾热病”。陈藏器谓“蒲州豉治鼻塞。”

苍耳子 为祛风治鼻药,详见第八法。

蔓荆子 性平,味苦辛,入肝、膀胱二经,为搜风散风、止痛解痉药。李时珍谓“蔓荆、气清味辛,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症。”昔人多用以入治鼻方中。实际使用,以单昧治鼻窦炎之头额面颊痛,痛而有紧束感者有效。又治过敏性鼻炎之.)徒有上述痛势者。

甘草 性平,味甘,入脾经,有解毒祛痰及补脾润肺诸作用。《本草徵要》谓其“调和群品,普治百邪”。清咽名方甘桔汤,即是本品与桔梗相伍为用。

柳芽 性寒,味微苦,能入肺、脾、肝诸经,功能散风去湿、解热止痛。亦具通鼻作用。

方解:此方主药清散风热并能畅鼻,辅药协同主药,能使手太阴、足阳明所伏之风热,得以速解。佐药祛风畅鼻,又上行搜风止痛。使药调和众药,并引诸药逐风外出。为感受风热而患鼻的基本方。

煎服法, (参照第一法)

简化使用法:亦可用薄荷—钱,苍耳子一钱五分,甘草八分,同煎服。或单用柳芽三钱煎服。

加减法:消化不好加橘皮二钱。鼻粘膜发紫加黄芩二钱。头痛甚者加白蒺藜三钱。发热不退加桑叶、菊花各三钱。面颊肿加板蓝根五钱。若因病毒感冒引起,可加大青叶四钱。涕如脓加七叶一枝花二钱。兼咳嗽加杏仁三钱,桔梗二钱。若是感受风暑可加鲜藿香三钱。

配合外治法:

1.参照第一法此项之1。

2.同时可用且吹且(口畜)散吸鼻,即《鼻病简易得效方》中之吹(口畜)散减去檀香。

后记:

前一法,是以感受风寒为主。这一法的患者,往往是内有伏热、外感风邪,以内在因素为主。于服一、二剂散风解肌之后,可适当加入清里热药,如黄芩、金莲花;清余热,如菊花、金银花的藤叶等。

又,前一法,多治急性鼻炎,治得其法,治得其时,可以速愈。这一法,多治鼻窦炎的开始,若不及时治疗,往往转为慢性,迁延不愈。

又,前一法,冬春使用之场合较多。这一法,夏秋使用之场合较多。下一法,亦冬春使用为多。

第三法 辛温燠鼻法

主治:患鼻稍久,鼻塞难通气,温罨则稍通,多涕,头痛往往有定时,或痛在颊,或痛在额,同时巅顶与太阳穴往往亦痛,嗅觉差,但一旦气通,则可知味。这些症像,主要是慢性鼻窦炎(经大量拍片证明,其中多数是上颌窦炎),但是,慢性鼻炎,有时也能使用此方(主要是全身症状显寒像,且是较久之病)。脉多沉缓,舌多白苔(兼见症状,详加减法中)。症属寒气久凝鼻部,治宜温里驱寒。处方列表如下:

理与法:辛温燠鼻

方与药;辛温燠鼻汤(亦可简称燠鼻汤)

辛荑二钱 --------主

细辛一钱 檀香—钱 --------辅

藁本三钱 白芷三钱 --------佐

川芎三钱 鲜松针一钱 --------使

诗歌:

鼻塞难通寒像徵 涕多嗅钝且头疼

辛荑藁本檀香细 白芷芎劳松叶针

药解:

辛荑 性温,味辛,入肺、胃二经。《本草经》谓其“治头脑痛’,《名医别录》谓其“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兀兀如在车船之上者。”李时珍谓其“治鼻渊、鼻鼽、鼻塞”等。又云“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上行,辛荑辛温走气,能助胃中清阳上行,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本草徵要》云“辛荑,味薄而散,能助胃中清气上达高巅。”(亦可作外治用)。(注3)(注4)

细辛 性温,味辛,入心、小肠二经。为祛寒止痛药。《水草经》谓其“治头痛,利九窍”,《名医别录》谓其治“齄鼻不闻香臭”《本草徵要》谓其“辛香开窍”治“头痛鼻塞”。实际使用,病人必须寒像重者。亦可作外治用。

檀香 性温,味辛,入肺、胃二经。李杲谓“白檀调气,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为理气要药”。祁坤《外科大成》云:“余治脑漏,于对症药内加檀香一大撮,无不凑效。”殆本李氏之说,有所领悟而实践得效也。

藁本 性温,味辛,入膀胱经。《本草经》谓其“除风”治“头痛”,张元素谓其“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

白芷、川芎已见于第一法中

松针 性温,味苦,能入肺经。此药早见于《名医别录》。实际应用,可散寒、祛风、胜湿,乃宣通之品。鼻病之显寒像者,酌加少许于适当方中,可收一定的效果。松塔亦可用,宜于痰多之人。

方解:此方主药辛温燠鼻。辅药协助主药温鼻宣窍。佐药祛风止痛,重点作用于头面。使药有二义:1.徐之才谓“辛荑,芎劳为之使。”辛荑得芎劳,其效更显,于实际使用中,即能体会到。松针则协同诸药,可增强宣通作用。为寒气久凝鼻部的基本方。

煎服法:(参照第一法)

简化使用法:亦可用辛荑、白芷各三钱,煎服。

加减法:亦可加苍耳子二钱同用。消化不好加橘红二钱、藿香二钱,舌苔白厚加生姜二片。若痰湿重加苍术三钱。眩晕加天麻三钱、荷蒂五枚。调味可加甘草一钱。若有血滞现象加当归须三钱,与方中川芎相伍,有活血行瘀作用。寒象显著又有肾阳虚、督脉虚之象者,可加鹿角片二钱,以温肾经及督脉。

若辛荑缺药,即以檀香为主,不妨再加菖蒲二钱为辅。

配合外治法:

1.参照第一法此项之1与2,并可将二煎后之药渣暂留,加温蒸熏鼻部数次。

2.同时可用(口畜)鼻散或肃窦散(方见《鼻病简易得效方》)吸鼻。

后记:

上两方主新病急性病,或慢性病之急性发作,此方则是治慢性病为主,可作稍长时间的服用。

曾有以此方何不用菖蒲为问者,余谓亦可少量加入,不过,此中主辅三味,皆属辛通,故不再列入,况徐之才曾谓辛荑畏菖蒲,此既以辛荑为主药,故避用之。

第四法 排脓清窦法

主治:化脓性鼻窦炎,脓涕多,通气不好,面颊隐痛,咽后壁往往受脓液刺激,有慢性炎症,同时老痰亦多。嗅觉常失灵,甚至有异味感。脉或滑或数,舌苔多粘(兼见症状,详见加减法中)。症属热毒聚于鼻部,治宜清热排脓解毒。处方列表如下:

理与法:排脓清窦

方与药:排脓清窦汤(亦可简称清窦汤)

桔梗三钱 黄芩三钱 -------主

天花粉三钱 浙贝母二钱 -------辅

七叶一枝花三钱 金银花叶四钱 -------佐

苍耳子二钱 甘草节二钱 -------使

诗歌:

桔梗排脓芩走颌 金银七叶一枝花

蒌根浙贝苍甘节 合以成方清窦佳

药解:

桔梗 已见于第一法,此处是用以排脓去痰。《日华诸家本草》谓其能“排脓”,《金匮要略》排脓散、排脓汤,均用桔梗,益证日华之说乃有本而来。《本经疏证》上说“桔梗者,排脓之主药也”。

黄芩 性寒,味苦,入肺、大肠二经。为清热泻火药,枯芩泻肺火,子芩泻大肠火,鼻属于肺,而阳明之脉环鼻上行,故治鼻炎均宜。张元素谓“酒炒则上行”。李东垣《兰室秘藏》“治少阳头痛,用黄芩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伍下”。《洁古家珍》治眉眶作痛,用黄芩、酒浸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下。

天花粉 即栝萎根,性寒,昧苦,入心脾二经,功能止渴除烦,消痰通经,排脓散肿,与浙贝母同行,则排脓作用更佳。

浙贝母 性微寒,味辛苦,入心、肺二经能清肺化痰,消肿散结排脓。

七叶一枝花 一名蚤休,一名金线重楼,一名草河车,乃百合科植物(按:又有一种蓼科植物,名拳参,北方药肆亦称草河车,在此方中,万不能以之代用。),性微寒,味苦有毒,入肝经。为解毒镇惊药,能治疔毒、痈疮、蛇咬,以及小儿高烧抽搐。据近人研究,此药对化脓菌的抑菌能力,比黄连更为优良。用以治化脓性脑膜炎,有良效。

金银花叶 又称忍冬叶,性凉味辛,有清血去脓毒的作用。

甘草节 详见第九法中

方解:此方主药,排脓断涕,清颌走窦。辅药,驱脓向外。佐药,杜绝生脓并解脓毒,又加畅鼻引经。使药,清热解毒。为清血分,解热毒的基本方。

煎服法:(参照第一法)

简化使用法:亦可用七叶一枝花三钱,甘草一钱五分,同煎服。

加减法:此方亦可加金莲花二钱同用。头痛,加白芷三钱, 止痛又兼排脓。鼻窦有积脓,加败酱草五饯。若自然通道受阻,加皂角针、炮山甲各三钱。有血热现象,加归尾二钱,紫草二钱。脓涕带血,且鼻塞难通,加小蓟三钱。若因胆热上移,可间服净鼻丸。

上方服七至十四剂以后,脓涕已转粘涕,量尚多者,或显体力虚脾虚,可用苡仁、冬瓜仁、山药、白术、黄芪、党参等,调其善后。

配合外治法:可用迎香散或栀子散吸鼻。详见《鼻病简易得效方》。

第五法 清气肃鼻法

主治:慢性单纯性鼻炎,或儿童鼻炎,患日已久,时好时差,或夏秋较好,而冬春转差,重时则气塞难通,平时常两侧交替不通,常觉头昏。感风则症状加重。粘涕多。鼻下甲虽大但点药可以收缩,触之濡软。有时亦影响嗅觉(慢性上颌窦炎窦腔粘膜增厚者,亦可用此方加味治之)。舌苔、脉搏,往往变化不大(兼见症状,详加减法中)。症属患鼻日久,气失清肃,治宜清上为弍 处方列表如下:

理与法:清气肃鼻

方与药:清气肃鼻汤

丝瓜藤五钱 --------主

荷蒂五枚 --------辅

金莲花二钱 --------佐

龙井茶叶五分 --------使

诗歌:

清气简方四味成 丝瓜采取近根藤

金莲荷蒂青茶叶 剂属轻灵肃鼻称

药解:

丝瓜藤 近根三五尺者为佳。性平,味甘无毒,入肺经,亦能入胃经。为清络解毒药。李时珍谓其“治脑漏齿嚣,能解毒杀虫”。虞搏《医学正传》以之治鼻病,烧存性,每服一钱,温酒下,以愈为度。各地所出之单方验方中,多有介绍此方者。余家素来用之,颇有效果。杨州刻竹艺人黄汉侯,因游泰山感寒而得鼻病,久治不愈,后以此方试之获痊,遂益加推广,虽疗效不等,但余家使用此药,当在万例以上。

李时珍谓老丝瓜,烧存性,能“去风化痰、凉血解毒,通经络,行血脉”……余家经验,丝瓜藤亦能具有如上诸作用。又丝瓜藤中水,名天萝水,能治喉蛾及肺痈。[注5]

近年各地研究气管炎验方,多有采用丝瓜藤者,据各方面报告,均具有一定疗效。写出资料甚多,不详引。其中以江苏省防治慢性气管炎协作组,南京药物研究所和苏州医学院做的工作比较具体,通过反复实践,从丝瓜藤叶中分离出数种成分,其中二种有效成分,性质为皂甙类(暂定名为L13和L14)。在药理研究方面做了1.止咳试验,证明提取物有显著的止咳效果,煎剂也具有同样效果。2.祛痰作用,显著。3.有止喘作用。4.抑菌试验,对呼吸道常见细菌有低度抑菌作用,但对肺炎双球菌作用较好。抑菌作用与制剂有关,丝瓜藤粉煎剂与酒精浸剂的作用基本相同。但丝瓜藤煎剂的作用较粉剂差,正说明在传统上常用粉剂,具有一定意义。5.毒性试验,分别用小白鼠、大白鼠、狗等,做了各种试验,均无不良反应。

荷蒂 又名荷鼻,即荷叶之蒂,性平,味苦,有升清作用,又有散瘀作用。头目不清者,用之甚宜。

金莲花 为毛茛科植物,产于山西、河北及东北。喜生于一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平坡上。药用其花,其成分有生物碱、黄酮甙、香豆素等,性寒,质滑,味苦无毒。《本草纲目拾遗》谓其“治口疮、喉肿、浮热牙宣、耳疼、目痛,煎此代茗”。《山海草函》谓其治“疔疮大毒’,余家用此于七窍病,具有清热解毒之功,但苦寒而不伤胃。以之与丝瓜藤配合,治慢性鼻炎甚宜。

茶叶 入此方以龙井茶叶为良,能清头目,能醒昏愦。唐楚珍《医方诗要》云“茶能领药上高巅。”

方解:此方主药,清络肃鼻。辅药,有升清作用,能清气分。佐药,清热解毒,对七窍慢性炎症有良效。使药,能引药力较持久的作用于高巅。此方轻可去实,为清气分的基本方。

煎服法:(参照第一法)宜微火煎。

简化使用法:亦可单用丝瓜藤,研末,入锅炒至起香为度,每晨用一钱,红糖调服。

加减法:若头痛,加菊花三钱。胃纳欠佳,加菰米三钱,荠菜花三钱。若气憋,加橘络三钱。慢性上颌窦炎粘膜增厚,可加浙贝母、土贝母各三钱同用。儿童必加甘草一钱。

儿童经过此方一段治疗以后,若有体力不足,显肺虚、脾虚甚至心气虚现象, 可用苡仁、白术、山药、百合、甘草、沙参等,与此方间服,调其善后。

配合外治法:

1.参照第一法此项之1与2。

2.同时可用甲号清窍散吸鼻。若粘涕久久不断,可用松花散燥湿拔干。均见《鼻病简易得效方》。

后记:世俗每将单方草药与辨证论治对立,误认使用单方草药即不能辨证论治,其实不然。余家每将二者统一运用,认为并不矛盾,甚至认为单方草药亦需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加以绽刷,此方即是一例。

第六法 消肿阔鼻法

主治:肥厚性鼻炎,鼻甲增大,粘膜肥厚,点约不能收缩,通气差,嗅觉欠灵,常用口呼吸,若痰多者,脉多显滑象,若血郁者,脉又显涩象,舌质多青紫,舌苔多白色,痰多者则粘厚(兼见症状,详加减法中),症属恙久而血凝气滞,故局部僵肿不消,以致吐纳有碍,肺失清肃,痰浊难化,治当从消肿清肺着手。处方列表如下;

理与法:消肿阔鼻

方与药:消肿阔鼻汤(亦可简称阔鼻汤)

芙蓉叶三钱 丝瓜叶三至五钱 -------主

浙贝母三线 马勃二至五钱 -------辅

路路通二钱 红花二至五钱 -------佐

菖蒲二钱 苍耳子一钱五分 -------使

诗歌:

久患鼻炎膜肥厚 治须和血与消融

芙蓉丝叶红花贝 马勃菖苍路路通

药解:

芙蓉叶 即木芙蓉之叶。性平,味微辛无毒。能入肺经。李时珍谓“芙蓉花并叶,气平而不寒不热,味微辛而性滑涎粘,其治痈肿之功,殊有神效”又谓“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消肿排脓止痛’。此药能清肺火,能消肿毒,故用于肥厚性鼻炎甚宜。

丝瓜叶 性味功能均同于丝瓜藤,治肥厚性鼻炎,以用叶为良。亦能作外治用。

浙贝母 见第四法中

马勃 性平,味辛,入肺经。李时珍谓其‘清肺、散血、解热毒”。《本草正义》谓其“敝郁热”。

路路通 即枫实,能祛风除湿,赵学敏谓:“其性能通十二经穴”昔叶劲秋同学兄治鼻塞,多喜用此,谓其有活血通窍之功,乃其师丁甘仁先生所传之经验也。

红花 性温,味辛,入心、肝二经。为活血去瘀通经药。《外台秘要》治“一切肿疾,红花热捣取汁服”。李时珍谓其“散肿”。

菖蒲 性温,味辛,入心脾二经。《本草经》谓其“通九窍”。《本草徽要》谓其“芳香利窍,辛温达气,故善宣通”。

苍耳子 已见第八法中。

方解:此方主药,清肺消肿阔鼻。辅药,协助主药发挥更大作用。佐药,通气活血消肿散结。使药,通窍畅鼻。

煎服法:(参照第一法)

简化使用法:亦可单用芙蓉叶三钱煎服。

加减法:中隔肥厚而全身症:队无热象者,可加鹿角以流畅督脉。痰多加陈皮、半夏各三钱。气憋加橘络三钱或郁金三钱(郁金为血中气药),僵肿加山茨菇,土贝母各三钱。亦可加薜荔三钱或僵蚕三钱。若须增强和血作用,可加当归赤芍等各三钱,畏苦者加甘草一饯五分。

配合外治法:

1.参照第一法此项之1与2。

2.可用利鼻散吸之(方见《鼻病简易得效方》。亦可用鹅不食草研末吸之。

后记:此方配合外用药治疗一个阶段,往往可使通气转佳,嗅觉得以逐渐恢复。

第七法 滋润护鼻法

主治:萎缩性鼻炎,鼻粘膜萎缩,有干痴时出秽气,自觉干燥。甚至影响咽部。有主观性鼻塞,或感觉异常,嗅觉减退。脉多细敬。舌红苔少(兼见症状,详加减法中)。症属肺燥阴虚,损伤内膜。处方列表如下:

理与法:滋润护鼻

方与药:滋润护鼻汤(亦可简称润鼻汤)。

天冬三钱 黑芝麻五钱 -------主

南沙参三钱 麦冬三钱 -------辅

黄精三钱 玉竹三钱 -------佐

生地黄三钱 川贝母三钱 -------使

诗歌:

鼻患久延粘膜萎 天冬玉竹黑芝麻

黄精贝麦南沙地 滋润除干断燥痂

药解:

天门冬 性寒,味甘无毒,入肺肾二经。徐之才谓“地黄,贝母为使”大明谓其“润五脏,补五劳七伤”李时珍谓其“润燥滋阴,清金降火”又谓“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肾气,入滋补方合群药用之有效,脾虚肠滑者,不宜用。”《本经逢原》谓其“性寒润,能滋肺,肺气热而燥者宜之”。

黑芝麻 性平,味甘。入肝、脾、肾三经。《本草经》谓其“长肌肉、填脑髓”。《日华诸家本草》谓其“润养五脏,补肺气”。

南沙参 详见第十二法,既能消肺火,又能补肺阴。

麦冬 性微寒,味甘微苦,入心、肺、肾。为养阴润燥止渴生津药,《珍珠囊》谓其“治肺中伏火”。

黄精 性平,味甘,入肺脾二经。能润肺养脾,补虚益气。《日华诸家本草》谓其“补五劳匕伤”,李时珍谓其“填精髓”。

玉竹 详见第八法中。

生地 补阴。川贝润肺,不详述。

方解:此方主药,润肺滋阴养脏。辅药,协助主药,益阴润燥。佐药,滋润强壮。使药,补阴润肺,协同以起护鼻作用。

煎服法:(参照第一法)但服时不宜太热。可间日服一剂。

简化使用法:可用天冬、干地黄,等分,熬浓,白蜜收膏,每服一汤匙,一日二次。

加减法:亦可加鲜石斛三钱以养阴。或耳环石斛、鳖甲胶各三钱以育阴。兼咽痛咽干,加元参三钱。兼口渴、烦热,消化不好者,加菰米(茭白子)三钱,兼咳嗽,加甜杏仁三钱,枇杷叶三钱,畏苦者加甘草一钱五分。兼出血加仙鹤草三钱或小蓟三钱。兼头痛头昏,加女贞子三钱。若因吸入冷空气而头痛加剧者,可加川芎三钱,若内分泌失调或显阴阳两虚之象者,可加肉苁蓉、冬虫夏草、全当归各三饯。以上四药,性均偏温,但均是温润之品,并不燥烈,且与滋阴之品配伍,则剂属于平。

若症势不重,仅早晨起床时,呼气发嚶臭者,可加鱼腥草三钱。若是臭鼻症,可加黄芩三钱、知母三钱,二物合用对于鼻咽部之发腥臭者,有良效,此是根据张元素、李时珍的记载,用于临床而得效。若臭气太甚,尚可加龟板三钱同用。

按上方均是润药,润必兼滑,故易使便稀便溏,若有此现象,可另用山药、苡仁各三钱研末炒至微黄,用红糖调服,与汤药各间一日服用。大便即可转干。

配合外治法:可用润鼻起萎蜜点之。亦可用化腐生肌定痛散,芝麻油调涂。见《鼻病简易得效方》

后记:此方作稍长时间服用往往可做到:少干痂、臭气基本消失,涕不带血,头不再觉昏疼,”周转润,膜粘不再继续萎缩等。

中国古代,即广为采用脏器疗法,有“以肺补肺”,“以肾补肾”之说。民间多有以猪鼻甲治萎缩性鼻炎者,吾乡亦用之,法以猪鼻连甲骨带粘膜煮食,不宜多煮,隔二日一次,连用若干次。取以鼻补鼻之意。余少赓世伯曾云、“猪以鼻代手,用以麾粪土而不染疾,故其鼻之抵抗力特强”,此一验方,属于废物利用,价廉易得,且有一定疗效。[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可以牛鼻代之,乃师兄褚润庭之经验也。又常食猪肺牛肺亦颇有益。

第八法 御风健鼻法

主治:过敏性鼻炎,见风多喷嚏鼻痒,流清水涕,甚至流泪,常一过的影响嗅觉。

查:鼻粘膜多呈苍白色。患者体质多1硅,易感冒,易出汗,易头痛,脉多呈虚象,或呈蠕象。舌苔变化往往不大,或现白苔(兼见症状,详加减法中),症属体虚不能抵御外风。治宜强壮御风。处方列表如下:

理与法:御风健鼻

方与药;御风健鼻汤(亦可简称健鼻汤)

苍耳子二钱 蝉衣二钱 -----主

防风三钱 白蒺藜三钱 -----辅

肥玉竹三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佐

苡仁四钱 百合四钱 -----使

诗歌:

体虚多嚏涕清稀 苍耳蝉防白蒺藜

玉竹苡甘同百合 御风健鼻服之宜

药解:

苍耳子 性微偏温,味苦甘有+j、毒,入肺经。为消风渗湿,利窍除痹药。《日华渚家本草》谓其治搔痒。戴元礼《证治要诀》以之治鼻渊流涕,炒研为末, 白汤服一二钱。《济生方》苍耳散,即以此为主药。沈金鳌《要药分剂》谓“治鼻渊鼻癔,断不可缺此,能使清阳之气上行颠顶也”。《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56年第2号,曾有苍耳子治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报道。亦有人认为此药有脱敏作用。

蝉衣 性寒,味咸甘。入肺肝二经、为祛风药,能止痒治疹,解痉退翳,近人每用以治过敏性病,谓其具有脱敏作用。

防风 已见第一法中,李中梓谓其“能御防外风,故名防风,乃风药中润剂。”

白蒺藜 性温,味辛苦,入肝经。能祛风明日。《名医别录》谓其治“身体风痒”。叶劲秋兄亦谓其有脱敏作用。《圣惠方》治鼻塞出水,以之煎汤滴鼻。

玉竹 性平,味甘,入肺,脾、肝、肾四经,有强壮作用。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本草徵要》谓其“滋益阴津,与地黄同功,增长阳气,与人参同力。润而不滑,和而不偏。”据此,则是阴阳双补,而偏于补阴者也。

苡仁 性寒,味甘淡,入肺、脾、肾三经。功能保肺健脾,,尚可利水排脓,除痹解拘挛。

百合 性平,味甘,入心肺二经。能保肺宁心。《名医别录》谓其“止涕泪”。《日华诸家本草》谓其“养五脏”。

方解:此方主药,祛风脱敏。辅药,协助主药,发挥御风作用。佐药,强壮体力,振作自身的防御力量,兼能缓和苍耳之毒。使药,二者均能保肺,百合又有制止涕泪的作用。

煎服法:(参照第一法)

简化使用法:亦可根据具体需要,制成蜜丸服,每重二钱,日服二至三次。

加减法:表现气虚之象者加黄耆三钱、白术三钱,合方内之防风,则成玉屏风散。亦可再加党参三钱、山药三钱。头痛加白芷三钱,与方中蒺藜配合,可增强效果。若嚏时涕泪俱下且头额有紧束之感者加蔓荆子三钱。鼻痒者加重蝉衣。若表现血郁之象如局部苍白,且现青蓝之色者,可加当归三钱。若表现肾虚之象者加肉苁蓉三钱。若顶门发冷畏风,遇外风或受寒则更重,且腰脊酸者,加鹿脊髓或鹿角三钱,以温督脉。亦可用羊脊髓加作料煮成以作食疗。

配合外治法:

1.参照第一法此项之1.与2.

2.同时,可用乙号清窍散吸鼻。见《鼻病简易得效方》

后记:过敏性鼻炎,部分的有季节性,若能掌握时机,预先服用,尤好。在实践中体会到,该年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调理,使体力增强,则次年届时发作往往转轻,且时间也大大缩短。

又:此方中,防风、玉竹、苡仁三药同施,与玉屏风散,有其类似处。

过敏性鼻炎,随患者之体质不同及气候之变化,可呈现若干种类型,即以感受风寒言之,有属风伤于卫而需用桂枝汤者,有需调和营卫而用桂枝汤者,有属寒伤于营而需用麻黄剂者,有为伤风感冒引起,需用前橘杏苏汤者,有呈现血滞现象,需以活血为主者,有因肾虚,脾虚而需肺肾兼治且兼顾督脉者,或脾肺兼治者。当随症而施,非数语所能概括。上举一型,仅是众多方法中之一法,为本人所遇最多类型之一,虽参合加减,可有较多之变化,所包可略广,然非仅此一法也。

第九法 解毒拔疔法

主治:鼻疖、中医于症状重者,称为鼻疔(亦称;白刃疗、认为是毒发于肺经),始则局部肿胀疼痛,成熟时可见脓头,鼻外及唇颊往往有掀肿。脉多浮数,舌上少苔(兼见症状,详加减法中)。症属肺中伏火上炎,复加感染,热毒凝聚鼻部,治宜清肺解毒。处方列表如下

理与法:解毒拔疔

方与药:解毒拔疔汤(亦可简称鼻疔汤)

鲜菊叶三至四钱 苍耳草二钱 ------主

紫地丁三钱 七叫—枝花三钱 ------辅

黄耆三钱 金莲花二钱 ------佐

甘草节一钱五分 ------使

诗歌:

鼻窍生疔症非小 菊花头与苍耳草

地丁七叶莲芩甘 慎防毒散投须早

药解:

菊叶 以头端嫩叶为佳,性平,味辛,入肺、肝二经。张景岳《本草正》谓“根叶辛香,能消肿毒,止疼痛。”李时珍谓“野菊之根、叶、茎、花,治痈肿疔毒”。《孙氏集验方》用野菊花连茎捣烂,煎服,治痈疽疔肿,一切无名肿毒。《卫生易简方》治疔痈,则以野菊花茎叶苍耳草同用。《外科正宗》,疗疮七星剑方中,即以野菊嫩头为主药。案:野菊一名苦薏,山村易得。余家经验,用观赏菊花之鲜叶,效果亦佳。且可用家菊叶捣烂外敷。

苍耳草 按;苍耳子已详见第八法中。治疗以用苍耳草为宜,此草性微寒,味苦辛有小毒,孟诜云“一切疔肿危困者,用苍耳根叶捣汁服”。《本草纲目》引《斗门方》谓“苍耳嫩心,阴干为末,善通顶门连脑盖。”额窦炎,筛窦炎用此草治之,亦颇有效。

紫地丁 性寒,味苦辛,入心肝二经,《千金方》治疗疮肿毒,以之捣汁服,并谓虽极者亦效”。李时珍谓其“治疗肿”。《本草备要》谓其“泻热解毒”。

七叶一枝花 已详见第四法中。

按:以上菊叶、苍耳草、紫地丁、七叶一枝花都是治疔名方“疔疮七星剑”的组成部分。

黄芩 已见于第四法中,《日华诸家本草》谓其“治疗疮。”

金莲花 已详见第五法中。《山海草函》谓其治“疔疮大毒。”

甘草节 性味同甘草,可以解毒。朱丹溪谓其能寻毒。李中梓谓“节:医肿毒诸疮”

方解:此方均是清热解毒之品,合之,均能排脓拔疔,分之,有一般解毒拔疔者,亦有专门入肺走鼻治疔者。

煎服法:(参照第一法)服时不宜太太热

简化使用法:鲜菊叶三至五钱,煎服。

加减法:若有高烧,可加金银花四钱、连翘三钱。肿重,加蒲公英四钱。毒势散漫者,加半枝莲三钱,脓不易出,加天花粉、浙贝母各三钱,兼有咳嗽气不平者,加桑叶三钱、马兜铃二钱。

配合外治法:可用鲜菊叶,捣烂外敷。

第十法:泻白靖鼻法

主治:鼻前庭炎,患者常感鼻部刺痒或疼痛不适。查:鼻前庭内皮红肿,常有浅表之糜烂或裂缝,甚至有湿疹样变化,鼻前庭内覆有脓痂,剥落痂皮,常引起出血。(有时,炎症延及上唇皮肤,常于该处出现红槽两条,由鼻前孔向下延展,说明是由鼻分泌物刺激所致。)其全身症状,每显肺火之象,寸脉每大,舌红,苔粘(兼见症状详加减法中)。症属肺经蕴藏湿热,招致外来感染,治宜泻肺以肃清鼻部。处方列表如下:

理与法:泻白靖鼻

方与药:泻白靖鼻汤

桑白皮三钱 地骨皮四钱 ------主

菊花三钱 金连花二钱 ------辅

黄芩三钱 马尾黄连二钱 ------佐

甘草一钱五分 ------使

诗歌:

发炎位在鼻前庭 地骨桑皮莲菊芩

马尾黄连共甘草 功能泻白与清金

药解:

桑白皮 性寒,味甘,入肺经。功能泻肺,亦可行水。为泻白散之主药。

地骨皮 性寒,味苦,入肺、肝、肾三经。能降肺火,凉血,退低烧。

菊花 性平,味甘苦,入肺、肝、脾三经。能清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解毒。

金莲花 见第五法中。

黄芩 见第四法中。

马尾黄连 性寒,味苦,能清火解毒,功用与黄连相似,因其中均含有小蘖硷之故。易老泻白散,即是于泻白散中加黄连用。赵学敏谓其“能去皮里膜外及经络之邪热”。

甘草 见第二法中

方解:此方主药旨在泻肺火去肺经湿热。辅药,协助主药又清热解毒:佐药,泻火燥湿。使药,协调众药,又能解毒。

煎服法:(参照第一法)

简化使用法:地骨皮、桑皮各三钱,甘草一钱,同煎服。

加减法:有脓性分泌物,加天花粉三钱、金银花三钱,兼痰多加浙贝母三钱、桔梗二钱、便秘加麻仁三钱。

配合外治法:局部可用化腐生肌定痛散或栀子敞,香油调涂。(见《鼻病简易得效方》

又,《子母秘录》谓“小儿鼻(上匿下双虫),鼻下两道赤色有疳,以米泔水洗净,用黄连末敷之,日三四次”。鼻前庭炎引起上唇外糜烂者可用之。

第十一法 清火止衄法

主治:鼻出血辨证显实火现象者。脉多数、舌多赤(兼见症状,均详加减法中),症属内火上炎,治宜清火止衄。处方列表如下:

理与法:清火止衄

方与药:清火止衄汤

白茅根 五钱(鲜者更佳) ------主

黄芩炭 三钱 栀子炭三钱 ------辅

丹 皮 三钱 赤 芍三钱 ------佐

大小蓟各二钱 荷叶炭三钱 ------使

诗歌:

鼻衄多因内火熏 茅根丹芍与栀芩

更加二蓟同荷叶 凉血清营谈可平

药解:

白茅根 性寒,味甘无毒,入肺经。李时珍门其“治吐衄诸血”。《本草经》谓其“利小便”。《圣惠方》治“鼻血不止,茅恨为术,米泔水服二钱”。法家沈括,亦曾在《良方》巾介绍茅花茅根止鼻血良效。李中梓云:甘寒可除内热、性又入血消瘀,且下达膀胱,引热下降,故吐血衄血者急需之”。又茅花,《日华诸家本草》谓其“煎饮治吐血衄血,并塞鼻”。

黄芩 已见于第五法中。《圣惠方》“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中心黑朽者、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和滓温服”。庞安时《卒病论》亦以单味黄芩止衄血。又可作外用。

栀子炭 性寒味苦,入肺经,亦入心胃等经。朱震亨谓其“泻三焦火,解热郁”。李中梓谓“清太阴肺,轻飘而上达,泻三焦火,屈曲而下行。李时珍谓其“止衄血。”《黎居士易简方》“治鼻中衄血山栀子烧狄吹之,屡用有效”。《兰台轨范》亦曾加以推荐。故内服外用均可。

丹皮 性寒,味辛,入心胞与肾经,李时珍谓其能“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赤芍 凉血,王好占曾谓其“治獸衄”。

大小蓟 性凉,味甘,入心、肝、脾诸经。为止血药。《名医别录》谓大蓟“止鼻衄”。《外台秘要》引《神妙方》治鼻塞不通,即以小蓟煮服。

荷叶 性平味苦,李时珍谓其“治衄血”。

方解:此方主药?清肺止衄,且引热下行。辅药,黄芩清肺火止血,栀子既清肺火,且泻三焦火,复能止血,与主药相伍,能增加引热下行之力。佐药,止血而兼凉血。使药,可增强止衄作用。

煎服法:(参照第一法)但眼时不宜太热。

简化使用法:白茅根(鲜者)八钱,煎服。

加减法:若显示肺火重现象,寸脉大者,黄芩可增量,再加桑叶三钱。若心火重者,舌赤心烦、脉大而数,加连翘三钱,或犀角适量。若胃火重者,脉多洪大,舌赤,苔黄,口渴,可加生石膏五钱至一两。若便秘,腹满,脉实,舌苔焦黄,可加枳实三钱,生大黄三钱,肝火重者,脉弦,目赤,面部青筋突起加龙胆草二钱、茜草三钱。小便黄赤,舌苔粘黄,加车前于三钱、木通一钱五分,以导热下行。若因传染病高烧引起,可加贯众炭三钱。

配合外治法:可用百草霜散,芝麻油调涂。见《鼻病简易得效方》

第十二法 育阴断衄法

主治:鼻衄,常断续发生,衄后往往头弦耳鸣、目昏心悸、体:疫乏力,鼻、咽、口均作干,甚至有干咳。脉多细数(若血出过多,可现芤象),舌质淡红少苔(兼见症状,详加减法中),症由阴虚体质不足而生,治宜育阴止衄。处方列表如下:

理与法:育阴断衄。

方与药:育阴断衄汤。

仙鹤草三钱 血余炭三钱 ------主

南北沙参各二钱 干地黄四战 ------辅

白芍三钱 当归头二钱 ------佐

旱莲三钱 藕节五钱 ------使

诗歌:

衄久人虚须育阴 血余仙鹤两沙参

地黄归芍旱莲藕 培本生新血可停

药解:

仙鹤草 性凉,味苦,入肺、肝、脾三经。能止血凉血。《莹斋语药》谓其“可以补阴,兼能益气培元”。

血余炭 性微温,味苦,入心、肝、肾三经。能止血,又能通利水道。朱丹溪谓其能“消瘀补阴”。

沙参 有南北二种,性微寒,味甘淡,入肺、胃经,南沙参以益肺阴为主,北沙参以养胃阴为主,此方两用之,则肺,胃双补。

干地黄 滋阴生律,凉血止血。

白芍 柔肝、敛阴养营。

当归头 即当归的头部,能去瘀生新,和血止血。

旱莲草 性寒,味甘酸,入肾经肝经,能益肾阴,凉血止血,乌须发。

藕节 性平,味甘涩,能入心肺、肝、脾、胃诸经。能收涩、止血,化瘀。甄权谓其“治口鼻出血”。《本草纲目,附方》治“鼻衄不止藕节捣汁饮,并滴鼻中”

方解:此方主药,益阴止血。辅药,以滋阴为主。佐药,敛阴和血止血。使药,收涩止血而兼益肾。合之,可起育阴作用。

煎服法:(参照第一法)服时不宜太热。

简化使用法:仙鹤草五钱或藕节一两,煎汤服。

加减法:气虚者加玉竹三钱。血虚者加阿胶三钱。肺阴虚者加天冬三钱。胃阴虚口渴甚者加石斛三钱。肾阴虚而有咽干手足心热者,加元参三钱、地骨皮三钱。出血不止者加三七末五分和服或白芨三钱。阳浮于上而面现潮红者,加牛膝三钱以引热下行。消化不好,加荠菜花三钱。

体虚肺虚,屡发屡愈者,可另用猪鼻甲,煮汤喝。

若因外伤或另有伤损,可用云南白药、另服。

若因血液病引起,脾不统血,气血两虚者,当根据具体情况,另订处方。

配合外治法: 同时、可用化腐生肌定痛散芝麻油劂涂局部。见《鼻病简易得效方》

[注1]本篇的佐药,其定义,是与主、辅药作用不同的药物,能补充主、辅药之所不及。如第一法中主、辅药物,均为散风止痛兼通鼻,而佐药则是祛痰治咳兼通鼻。

各法中佐药的含义,均与此略同,但与一般减轻主药毒性之佐药,或与主药起相反作用之佐药,均有所不同。

使药,目前有将其改为引药的,在本篇来说,还是用使字较为合式。

[注2]煮散(即粗末煎药)在传统上,有—种煮散的方法,经过有关单位的研究和实验,由于药的颗粒小,与水的接触面大,成分能尽量的溶入水中,仅须汤液药量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药效即可与整剂相同,经过试用,既保证药效,也节约用药,值得推广。

[注3]李时珍云:“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并用[辛荑]研末,入麝香少许,葱白蘸入数次甚良”。

[注4]《南京药学院学报》1958年3期载有《辛荑花剂型的研究》一文讨论中指出:

1、辛荑花确有通鼻塞及、肖炎功效,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2、各类剂型中,以乳剂作用最佳,快而持久,单纯辛荑油作用虽快,但时间短促,芳香水剂与油剂的作用较差,煎剂仅微有作用。不难看出单纯辛荑油因易挥发,故作用快而短。乳剂较芳香水剂浓度为大(10倍),且油粒为乳化剂胶膜包裹,分散细腻均匀,与粘膜等接触面积较大,能逐渐释放药物,故作用快而持久。又《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9年第二号载有《试用国产辛荑花代替**治疗鼻炎初步报告》述及辛荑制剂对收缩鼻粘膜肯定有效,以乳剂与浓油为最佳,油剂次之,煎剂又次之,麻油合剂较差。

[注5]《救生苦海》谓“霜降后择粗大丝瓜藤,剪断插瓶中,其根中汁滴入瓶内,名曰天萝水”。

(按:须于近根处剪断,将两端插入瓶中)《本草纲目拾遗》谓此水“治双单蛾,饮一杯即愈,又可消痰火,化痰成水,解毒兼清内热,治肺痈肺痿更效”。

三.种鼻炎治疗医案7则

病案1.

王某,女,35岁,2018年4月19日初诊。

病史:过敏性鼻炎病史十余年,受凉及春季易发作。刻诊:喷嚏、鼻痒,流清涕,口咽干痛,左侧鼻腔晨起少量鼻血,素畏寒,下肢怕冷甚,阵发性烘热,夜寐差,肩背困重,背部有湿疹瘙痒。舌淡,苔薄黄,脉弦。处方:

乌梅24g,黄连9g,黄柏9g,党参10g细辛3g,  桂枝10g,当归15g,花椒6g制附子6g,干姜6g,防风9g,地肤子9g白蒺藜9g,甘草9g

3剂,颗粒剂,早晚冲服。
4.22日复诊:喷嚏显减,今日气温下降,症状亦未加重,湿疹瘙痒减轻,仍肩背困重。守方加葛根15g。6剂,颗粒剂。

分析:本病兼见畏寒、肢发凉,此为下寒;咽干、流鼻血、汗出、寐差为上热,舌淡属寒,苔黄为热,亦为佐证,故处乌梅丸清上温下,加防风、白蒺藜、地肤子疏风除湿散寒。

病案2.

楚某,男,7岁,2018年4月19日初诊。

病史:过敏性鼻炎3年,春季易发。刻诊:鼻痒喷嚏,流清涕,伴口渴喜饮,素汗多,打鼾,纳一般,大便粘滞,近2天咳嗽,痰少。舌红,苔白,脉浮滑。查体:双侧扁桃腺II°肿大。处方:

桂枝10g,白芍10g,麻黄6g,生石膏20g射干9g,僵蚕10g,清半夏9g,炙甘草6g生姜15g,大枣10g

4剂,颗粒剂,早中晚分服。

4月22日复诊:喷嚏流涕显减,仍打鼾,但较前减轻,咽痛,咳嗽,仍汗多,口渴。舌脉同前。处方:

麻黄9g,杏仁12g,连翘15g,赤小豆30g桔梗9g,桑皮15g,石膏20g,清半夏9g炙杷叶12g,炙冬花9g,甘草9g,生姜12g大枣10g

3剂,颗粒剂,早晚冲服。

分析:本案兼见口渴,汗多,舌红,此属阳明热盛;大便粘滞,鼻流清涕,内有水饮,故以桂枝二越婢一汤疏风散寒,清解阳明,加半夏化饮散结,僵蚕、射干清热利咽散结。

病案3.

王某,男,32岁,2018年4月22日初诊。

病史:有过敏性鼻炎病史10余年,近1月较重。刻诊:鼻痒、喷嚏、流清涕,伴口粘,喜饮水,乏力身困,夜寐差,梦话多,大便不成形,日2次。舌红,苔黄稍腻,脉弦滑无力。处方:

黄芪30g,党参15g,炒苍术15g,陈皮12g羌活10g,白芷10g,防风10g, 升麻10g葛根15g,黄连6g,黄柏9g,苍耳子9g甘草6g

6剂,颗粒剂,早晚冲服。

按语:此为一家人,姐挟子来诊,因疗效不错,复诊带其弟来。主症皆为鼻痒、清涕、喷嚏,又是一家人,常规思路多以疏风散寒为主,处方似乎大同小异,然辨证之后,却大相径庭。

分析:本案兼见乏力,便溏此属中虚气陷;口黏腻,寐差,梦话多,舌红,苔黄稍腻,内郁湿热上扰,脉重按无力,故辨证为:气虚湿热,风寒外束,处《兰室秘藏》御寒汤与之,原方所主:寒气风邪,伤于毛皮,令鼻壅塞,咳嗽上喘之证。分析所主病机以气虚下陷、湿热或郁火、风寒外束三者相混,虚实寒热表里夹杂。

但见鼻塞、喷嚏、流涕,很容易从外感入手,然分析兼症,方意识到病机错杂。所谓“孤症不立”,临床需尽量详细分析四诊资料,辨别出表里、内外、寒热、虚实等,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之用。

过敏性鼻炎,易反复发作,此三案短期疗效尚好,有待长期随访诊治、观察、总结。

病案4

王兰兰,女,12岁。患鼻炎及鼻窦炎6年,曾服藿胆丸、鼻炎康及中药汤剂(苍耳子散、龙胆泻肝汤等),病情时轻时重,迁延未愈。又曾在西医院行局部用药及鼻腔穿刺,当时症状缓解,3个月后复发,且逐渐加重。来诊时鼻塞,头痛时剧时缓,嗅觉不灵,咽干,夜间影响睡眠,鼻腔检查见:鼻粘膜充血、鼻甲肥大,有黄色浓稠分泌物,鼻窦、副鼻窦压痛明显。问病史知,患者平素畏寒肢冷,易患感冒,乃肾阳及督脉阳气不足。遂投以通督升阳,宣通鼻窍,清解肺经郁热之剂。

方药:葛根15g、苍耳子12g、辛荑9g、白芷9g、薄荷9g、藿香12g、桑叶9g、黄芩9g、菊花9g、桔梗6g、泽泻4g、连翘12g.连进6剂,症状基本缓解,但仍轻畏寒,于上方又加仙灵脾12g,继服9付而瘥。随访2年,未再复发,且感冒次数明显减少。

病案5

刘某,男,47岁,1985年5月12日就诊。反复感冒半年,曾找数位中医治疗,效不明显,近日巧遇冯老师求其一试,老师据症见:鼻塞,流清涕,头晕沉,精神差,只想睡觉,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是为少阴病提纲证,该患者精神差、疲乏无力具有少阴证特点;又据301条:“少阴病,始得之,脉沉者”判断为少阴病挟饮,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

辨证为少阴病挟饮。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g,附子6g,细辛6g。1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完一剂后,鼻塞、流清涕、头晕减轻。

又继服二剂,诸症消失。

病案6

朱某某,女,45岁。

2007年12月1日初诊。
       主诉:每天大量打喷嚏2年。

病史:近2年来每天打喷嚏,一天大约有几十个喷嚏,流清涕,有时打喷嚏引起尿失禁。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经治无效。经常头昏、头胀痛,头颈、肩部板滞不舒,背心发凉,一凉则引起胸闷,晚上因为背心凉影响睡眠,有时夜间胸闷连及背痛,畏寒乏力,腰酸尿急,心烦易怒,咽喉有异物感。纳可,经常嗳气,但无泛酸腹胀,大便干结,二三天一次。月经周期28天,经期2天,量少,有血块但不多,色不暗。有慢性尿路感染史十多年和甲状腺肿大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无自汗。舌质偏淡,脉沉细。

处方:制附子9g,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3片,红枣6枚,生黄芪30g,白术9g,防风9g,制川乌9g,赤石脂15g,干姜6g,川椒6g,当归30g,苁蓉30g,细辛3g,柴胡6g,苍耳子15g,白芷9g,生麻黄3g,7剂。

2007年12月15日二诊:服药一周,打喷嚏略有改善,背心发凉、睡眠、头颈肩部板滞、头胀痛、尿失禁均好转。月经12月12日来潮,2天而净,量略增多。大便等症如前。舌质偏淡,脉沉细。

处方:守方,改防风15g,当归40g,苁蓉40g,白芷15g,生麻黄5g,14剂。

2007年12月30日三诊:打喷嚏、流清涕减少,夜间胸闷连及背痛、头胀痛均再未发生,畏寒乏力减轻,大便每日一次。舌质偏淡,脉沉细。

处方:守二诊方,肉桂3g,7剂。

接服膏方:

白参(另煎冲)150g,红景天(另煎冲)150g,生黄芪300g,党参300g,制附子120g,肉桂30g,桂枝90g,白芍90g,炙甘草60g,生姜60g,红枣150g,白术90g,防风150g,当归600g,苁蓉 500g,细辛30g,柴胡60g,苍耳子150g,辛夷150g,白芷150g,生麻黄60g,制川乌90g,赤石脂150g,干姜90g,川椒60g,葛根900g,白蒺藜200g,鹿角片200g,杜仲300g,桑寄生300g,熟地150g,山药300g,山茱萸300g,制首乌90g,蚕茧60g,金樱子300g,五味子90g,覆盆子150g,菟丝子150g,制香附90g,陈皮90g,生谷麦芽(各)300g,鸡内金90g,生山楂90g,六曲90g,鸡血藤600g,玄参300g,制半夏90g,厚朴60g,苏梗90g,茯苓120g,丹皮90g,泽泻60g,旋覆花90g,代赭石90g,夏枯草90g,栝楼皮90g,薤白90g。

上味共煎浓汁,文火熬糊,再入鹿角胶120g,阿胶60g,龟板胶30g,蜂蜜500g,熔化收膏。每晨以沸水冲饮一匙。

2009年12月20日四诊:服用膏方后,诸症均已明显缓解,特别是鼻炎症状基本平复。刻下背心略凉,头颈肩部板滞(程度比过去轻),咽喉有异物感,大便偏干,两天一解。舌淡红,脉沉细。

处方:在2007年膏方基础上略事加减。

按语:患者症状繁复,证属肾阳亏虚、表卫不固、督脉不利,而兼有肝郁血虚。初诊以桂枝加附子汤益火固表、调和营卫、温通督脉为主,配伍玉屏风散、乌头赤石脂丸,并酌加养精血、通鼻窍之品。药合病机,服药一周,病情即得改善。后因时值冬令,患者希望服膏方进补。从其请,在初诊方基础上,扩大其制,制成膏方,两年后再诊,病已明显缓解,仍制膏方续服。

病案7

白某某,男,58岁,南马滩村小学校长。患过敏性鼻炎8年,曾在北京天津等大医院中西药治疗,皆效果不佳。于2005年秋来我处就诊,刻下:鼻流清涕,鼻塞,喷嚏连声,多白色稀痰,主诉天冷或遇凉风加重。素日不易出汗,望其体型中等,肤色青黑,舌苔水滑,脉象弦滑,余辩为麻黄体质,小青龙汤方证。

处方:麻黄10桂枝10白芍10干姜10细辛6五味子10附子10半夏10甘草6 五副水煎服。

药后病人症状大轻,余以前方为主加黄芪陈皮又进十五剂,病人痊愈。随访至今没有复发。此后病人曾介绍大量鼻炎,鼻窦炎的患者前来就医。余为此事甚是高兴了一些时日。

按:小青龙汤是《伤寒论》中散寒化饮的方剂,主治咳而微喘,恶寒不渴,呕吐涎沫者。黄老师经验运用此方常言:病人要有水样鼻涕水样的的痰。笔者观察该病人体质强健,鼻涕为水样,痰液稀薄,于是毅然投以小青龙汤治疗,孰料多年痼疾竟然霍然而愈,经方之神奇着实让人不可思议!

(0)

相关推荐

  • 收藏多年的8个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的珍藏方,总有一个适合您!

    一说到慢性鼻炎,很多患者特别头痛,原因是因为久治不愈,很折磨人:很多大夫也很头痛,因为治疗起来很麻烦,没有人敢说几副药就能治愈. 治疗鼻炎,凡是中医大夫,几乎没有不知道苍耳子散的. 这个方子里有&qu ...

  • 耿鉴庭先生治疗鼻炎十二法之二二、清散畅鼻...

    二.清散畅鼻法   主要症候:感受风热之邪,鼻塞不通气,鼻涕表现为粘稠较多,逐渐转变为黄浊涕,嗅觉有时失灵.鼻子呈急性炎症现象.有发烧的情况,并不怕冷,容易口渴,也有的不发烧,有头疼身体痛,舌红苔薄白 ...

  • 【你了解鼽鼻散嘛】

    鼽鼻散,亦名"四桂麻辛苍防汤"(即四君子汤合桂枝汤,加炙麻黄.细辛.辛夷.苍耳子.防风).方中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复振卫阳,固表止汗:桂枝.炒白术.生姜. ...

  • 耿鉴庭先生治疗鼻炎十二法之六六、消肿阔鼻...

    耿鉴庭先生治疗鼻炎十二法之六 六.消肿阔鼻法   主要症候:肥厚性鼻炎,鼻甲增大,粘膜肥厚,点药不能收缩,通气差,嗅觉欠灵,常张口呼吸.若痰多者,脉多显滑象:若血瘀者,脉又多呈涩象:舌质多青紫,舌苔多 ...

  • 耿鉴庭先生治疗鼻炎十二法之四四、排脓清窦...

    耿鉴庭先生治疗鼻炎十二法之四 四.排脓清窦法   主要症候:化脓性鼻窦炎,脓涕多,通气不好,面颊隐痛,咽后壁受脓液刺激,往往有慢性炎症,同时老痰亦多,躺着睡觉时鼻涕容易倒流.嗅觉常失灵,甚至有异味感, ...

  • 耿鉴庭先生治疗鼻病十二法

    I导读:耿鉴庭先生对鼻病有相当研究,早在80年代初曾撰<中医中药防治鼻病>一书.本文介绍其治疗鼻病常用的十二法:疏散利鼻法.清散畅鼻法.辛温燠鼻法.排脓清窦法.清气肃鼻法.消肿阔鼻法.滋阴 ...

  • 【针方】耿鉴庭先生治疗鼻病十二法

    I导读:耿鉴庭先生对鼻病有相当研究,早在80年代初曾撰<中医中药防治鼻病>一书.本文介绍其治疗鼻病常用的十二法:疏散利鼻法.清散畅鼻法.辛温燠鼻法.排脓清窦法.清气肃鼻法.消肿阔鼻法.滋阴 ...

  • 耿鉴庭先生中医治疗鼻炎十二法汇总

    现在,不仅仅是小孩子鼻炎患者比较多,长期在空调房间办公的成年人,鼻炎患者也同样很多.<内经>上讲:肺主气,司呼吸,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中医认为鼻炎,症状在鼻,根源在肺. ...

  • 鼻炎治疗十二法耿鉴庭

    20小时前 现在,不仅仅是小孩子鼻炎患者比较多,长期在空调房间办公的成年人,鼻炎患者也同样很多.<内经>上讲:肺主气,司呼吸,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中医认为鼻炎,症状在鼻 ...

  • 精取耿鉴庭先生治鼻六法,鼻炎患者的福音!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导读:耿鉴庭先生擅治鼻病,曾撰<中医中药防治鼻病>一书.本文将其宝贵经验之法传述如下,六证型临床常见,加减很是灵活.一天一个本领,走起! ...

  • 【耿鉴庭:治鼻六法】

    辨涕: 清涕多为初感风寒: 粘黄涕多为感受风热: 黄脓涕乃热毒蕴聚之象: 血性涕多为燥火上干: 臭涕乃热毒蕴藏已久,浊气弥漫: 粘涕久久不断则为脾肺俱虚.气不摄津所致. 一.疏散利鼻法 主治:鼻塞流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