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80%的努力,其实都在消耗你的职场寿命。
创 / 丹牛
文 / 欢脱の可妮酱
编 / 欢脱の可妮酱
现在是中午十二点,距离方案上交的deadline仅剩下六个小时。
丁琳擦了一把额头上冒出来的细汗,连忙把新鲜出炉的市场推广方案发送给了主管张哲。
然而,十分钟还不到,方案就被打了回来。
丁琳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这几天一直在和客户开视频会议,直到今天早上才勉强抽出点时间。
即使这样,自己在做这份方案的时候,还是参考了前辈们的推广方案,查询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并增加了自己对于南美市场的理解。
然而主管却毫不领情,十分钟的时间,他估计连方案都还没有看完,明摆着是想为难自己。
与此同时,收到邮件的张哲已经是接近暴走的状态了。
自己给丁琳定下的deadline是27号下班之前,然而那家伙竟然把方案拖到了最后一天?
而且这份市场推广方案,自己是准备发给客户看的,最是需要客观和准确,可粗略扫了几眼后,却发现一点也不严谨,这货根本就是在敷衍自己吧?
所以,为什么事情会发展到如今的局面呢?
25号一大早,张哲就把这项任务给了丁琳,告诉她,这份方案自己要在27号下班之前拿到,同时还提醒丁琳不要马虎大意。
而丁琳在接到这项任务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项任务的紧急性和重要性。
她只是简单地回复了一句“好的”,并把它记录在了自己的行程安排中,紧接着就去忙别的事情了。
而这也正是我们在职场上经常会犯的毛病。
上司发布了任务后,我们的第一个动作往往是先回复一句“好的”,然后根据自己对于任务的理解,来判断它的轻重缓急。
如果事情很紧急,我们会“嗖”地一声,立马动手去做;
如果事情还可以再拖一拖,那就等快到deadline的时候,再“嗖”地一声,赶忙动手去做。
但这就会造成一个问题——我们永远都在救火的路上,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思考任务。
有朋友会说,我只是一个执行层,上司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思考这么复杂的东西,不适合我。
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
如果没有思考和分析,你怎么知道上司发布的任务,就真的能够满足他的需求,实现他的目的,解决他的问题呢?
本质上,这和客户发给我们的询盘是一样的。
客户一五一十写出来的产品要求,往往只是他的期望,假如我们一味跟随着上司的要求去执行,就如同供应商一味围绕着客户的期望走一样,做半天可能都只是在外围打转。
所以,回到最一开始的问题,当我们接收到一项任务时,应该怎么做分析呢?
对此,我的建议是,我们可以从目的、信息、资源、方法、预期这五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1、目的
所谓目的,指的是我们到底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目的不同,动机就不同,操作的方式自然也不同。
以张哲发布的任务为例:
如果这份市场推广方案,只是为了给内部人员用来讨论,那么丁琳在其中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倒还可以帮助大家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
但现在,这份市场推广方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客户看到,公司对于南美市场的后续布局是胸有成竹的,对于市场各方面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
因此,如果这份方案中出现了任何主观性的语句,公司的专业形象都将大打折扣。
而这就要求丁琳在做这份方案的时候,必须要用数据说话。
所以,除非我们非常明确一项任务背后的目的,否则就只有一个字:问。
2、信息
所谓信息指的是,在这项任务面前,我们“已知”的部分是什么,“未知”的部分又是什么?
已知的部分,是否已经足够做出判断?未知的部分重要吗?我要去哪里找到它?
当丁琳在收到来自上司的任务时,虽然已经明确了自己需要做一份南美市场的品牌推广方案,但她不知道的是:
上司希望通过这份方案来实现什么样的一个目的?
公司对于南美市场的未来规划和布局是什么?
南美市场的品牌推广,应该把着力点以及重心放在哪个区域……
而信息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消除各种不确定性,假如我们什么都还不清楚就盲目开展行动,其实一毛钱意义都没有。
当然你可能会抱怨上司,为什么布置一项任务不将情况都交代清楚?
但你作为答题的第一负责人,主动寻找信息,难道不应该是你的责任吗?
上司交代清楚是情,不交代清楚是理。
就好像一个客户给你发询盘,他也不会将祖宗十八代都直接告诉你,需要你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
3、资源
很多朋友,在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想的都是如何死磕到底,即使最后完不成,也要让上司看到自己的努力。
但其实,这种努力是很廉价的。
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个局限范围,遇到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去调动周边的资源,甚至寻找资源。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就一个普通的打工仔,我有什么资源,又去哪里找资源?
如果这么想你就错了,上司不是你的资源?老板不是你的资源?同事不是你的资源?甚至客户都可以成为你的资源!
一项工作,你可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做到70分,但假如上司挥挥手就能够做到120分的话,为什么不请求对方的协助呢?
当然,前提是,你能够让上司知道,他的出手对于他或者组织有什么样的利益,否则寻求资源一个不小心也会变成推脱责任。
4、方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要去北京走访亲戚,你可以选择搭飞机、乘火车、或者走路去,这些统统都是方法。
只不过,在实际的工作中,许多人都容易犯如下两个错误:
1
从来不考虑方法,过分依赖习惯。
假如一件事情你做得很辛苦,那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上司给了你一张照片,是在走访市场时拍摄的产品参数图,让你整理成电子档。
“执行力强”的朋友一看,立马打开了Excel,做好表格,输入参数,还贴心地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吭哧吭哧忙活了一个上午。
结果上司一看,明明就有那么多工具能够提取照片上的文字,还能直接翻译成中文,30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你居然要一个上午?
所以说,方法不对,再努力,你也只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了一些。
2
从来都是选择价格最低的方法。
免费永远是最贵的,不要让穷人思维绑架了你。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起V-P-N,许多人的第一个念头都是:有没有免费的?哪里能够找到免费的?
然后,浪费大量的时间去搜索免费工具,还要忍受免费工具带来的广告和龟速的网络,并安慰自己,至少不花钱,没成本,值了。
但事实上,你为之付出的代价并不是成本,你选择了某个选项之后放弃掉的价值最高的其他选项,这个才是真正的成本。
从表面上看,免费的工具确实不要钱,但实际上的成本,却是你因此而牺牲掉的时间,以及这部分时间能够带来的价值。
所以说,想一想在工作上,你的一分钟相当于多少钱,将其浪费在“免费”的工具上,有意义?
5、预期
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当一样东西发生变化时,必然也会牵动着另外一样东西发生相对应的变化。
而一个优秀的人,总是能够在变化发生之前就看到这种可能性,这就是“预期”。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的一位同事在去一家外部企业做培训时,就发生过如下的情况:
对方说——“糟糕,我们的投影仪是4:3,但你的PPT是16:9。”
同事说——“没关系,4:3的PPT我也准备了。”
对方说——“糟糕,你的电脑没有办法连上我们的投影仪。”
同事说——“没关系,我的USB里面也有PPT,就用你们的电脑。”
对方说——“糟糕,你的USB插入我的电脑后没反应。”
同事说——“没关系,我准备了云盘,你可以直接从网络下载。”
由上可知,你后期发生的所有问题,都是你前期准备不充分导致的。
如果我们在面对一项任务时,能够对接下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预判,自然就会再回顾一遍之前所说的目的、信息、资源和方法,并在需要的时候,面不改色地掏出准备好的Plan B。
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他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同样道理,当我们在接收到一项任务时,假如我们已经知道了应该如何分析任务,答案难道不已经是显而易见了吗?
所以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当你觉得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忙碌时,请停下来,去找一条更合适的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