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帛书老子4.2|天下之物生于有

【摘要】发明家只能研究“无”,科学家却可以超越“无”,研究“科幻”。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句话,看似不难理解,可细细品味,又不那么简单……
走出这句话,还得经历几个问题:
    1、物是什么?
    2、什么是“天下之物”?
    3、什么“天下之物生于有
    4、什么是“有生于无”?
“物”是什么?
“物”挺熟悉的一个字,当企图认真解释“物”是什么时,又觉张口结舌说不清,我将张口,又觉得空虚!
既然说不清,那就从甲骨文说起吧!
许多字在甲骨文时的本义是“具体”的,后来逐渐演变出“抽象”的含义。
比如,上次探讨的“象”字,甲骨文的本义就是活生生的“大象”,后来才演变出“想象的象”。
“物”字含义的演变,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物”的最初本义也很“具体”,指“杂色牛”。(有争议)
《殷契粹編·考释》郭沫若:物,“犁之初文,象以犁启土之状。”
《殷墟甲骨学》马如森:物,“从牛从勿,勿象(犁的)末端刺田起土,土色非一色,引申为杂色,字从牛,故物为杂色牛。”
后来,“物”渐渐引申为抽象的“形色”。
《诗·小雅·无羊》“三十维物,而牲则具。”毛传:“异毛色者三十也。”
《周礼·地官·牧人》:“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孙诒让正义:“物犹言种类也……凡牲畜,区别毛色,各为种类,通谓之物。”亦引申指形色
再后来,“物”字引申为如今常用的含义“万物之物”。
《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郑玄注:“物,色也。视日旁云气之色……知水旱所下之国。”凡事物各有形色,因之引申指万物
虽然,“物”字的演变过程还存在争议,但大的脉络是有道理的。
于是,“物”的特征是“ 有形有色”,也就是看得见、摸得着,或者说可以观察、测量、描述出来的存在。
“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是不是“物”呢?
有些“看不见摸不着”,只是能力不足而已,随着能力的提升,还是可以观察测量到。

比如,分子,原子,夸克,道,名。

有些“看不见摸不着”,是因为不存在,那就不是“物”。

比如,鬼,神仙,上帝。
有些,说不准是不是“物”。
比如,灵魂,暗物质。
什么是天下之物
“物”勉强解释通了,那么“天下之物”呢?
天下,神器也。——《老子》
器是“物”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
器是物,但物不一定是器。
物来自于器,也就是,“器”生“物”。
天下,就是可以生万物的神器。
有没有不是天下生出来的“物”呢?
有啊,比如“道”,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道”作为“物”,又是什么“器”生的呢?
老子也不知道,所以,老子说: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老子》把物的起点定义为道,不再向前深究“道从哪里来?”。
于是,也就不再纠结于“先有物,还是先有器了”。
道,不来自于“器”,所以,道是“昆成”的。
天下之物,来自于“神器”,所以,天下之物是“生成”的。
天下之物生于有
什么是“有”和“无”呢?
有,名万物之母,无,名万物之始。
这句话和“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很一致了。
有和无,是很抽象的概念,如果非要具体描述,我觉得:
有,接近于“有器”。
无,接近于“无器”。
怎么说呢?打个比方:

“火”作为“物”,应该和宇宙同龄吧!

地球上的火,也是和地球同龄的。

宇宙的火,却不是地球的火。

地球的火,也不是人类的火。

直到人类发明了钻木取火,才真正有了人类生产出来的“火”。

以人类社会为“天下”,“火”作为“天下之物”,生于“人类制造的生火之器”。

天下之物生于有“器”。

由此,可以发现许多“物”原本就存在,但那是“地球之物”,不是“人类之物”,比如“水”,“食物”,“居所”等等。

当然还有许多“物”是地球原本没有的,人类自己发明出来的。

不管哪种“人类之物”,都生于人类制造的“工具”,也就是“器”。

虽然,天下的概念,比人类要大,要广泛,但是“天下之物生于有”的内涵,是可以用“人类之物生于有器”来理解的。

为啥把“天下之物生于有器”的器去掉?

因为,有器太具体了,而“”就很抽象。

比如“一”很抽象,谁能找到一个具体的“一”呢?

我们只能找到具体的“一支笔”,“一头牛”,“一口锅”。

一支笔,一口锅是“一”吗?并不是“一”。

“一”后面无限可能。

同样的道理,“有”后面也有无限可能。

就连生火的“器”都有很多,木头,火镰,放大镜,火柴,打火机等等。有加上器就具体了。

有生于无
地球上原本就有生火之器,比如,木头,火镰。
只是人类没有掌握这些“器”,所以才“无”器。
因此,“无”并不是“没有”。
再好比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在天上这是“有”。天上的太阳,升起于海平面下看不见的“太阳”。
太阳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有时候“有”,有时候“无”。
如果没有太阳,那就没有“有”,也没有“无”了。
所以,有和无的大前提,是存在。
不存在的事物,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火是存在的,人类掌握它就是有,掌握不了就是无。
人类的“火”,来自于“人类掌握了生火工具”。
这是“物生于有”。
人类生火的工具,来自于“人类曾经掌握不了的已经可以存在的生火工具”。
这是“有生于无”。
人类百年前,手机是不可能存在的物。
对于手机来说,也就不存在“有”和“无”的问题。
当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手机的出现成为了“可能”。
对于手机来说,这时候就处在“无”的状态。
虽然人类还无法掌握它,但是只要条件成熟就会“有”。
手机,来自于“人类掌握了手机的发明”。
这是“物生于有”。
人类发明手机,来自于“未掌握却已具备发明出手机的条件”。
这是“有生于无”。
条件不成熟,无所谓“有和无”,不妨称为“科幻状态”。
条件成熟了,“科幻状态”就进入了“有无状态”。
所以,发明家的研究,不能处在“科幻状态”,只能处在“无”的状态,否则,到头一场空。
而科学家却可以超越“无”的状态,研究尚处在“科幻状态”的事物,让“科幻状态”的事物变成“有无状态”。
只要理论上证明事物存在,虽然无法发明或探测到具体事物,那也是超前的大发现。
例如,21世纪初科学最大的谜——暗物质和暗能量。
你说这尚不能探测到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处在“科幻状态”,还是“有无状态”呢?
如果理论上能够证明“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却无法捕捉到,那就是“有无状态”。
如果理论上都没有证明,只是猜测它们的存在,那就是“科幻状态”。
(0)

相关推荐

  • 因为它,国产大片不再是笑话

    点 击 关 注电 影 派 从 此 过 上 没 羞 没 臊 的 观 影 生 活 电影派 Vol.1593 这段时间,派爷的公号后台,一直有这样的呼声出现. 让你们久等了,这就来. <流浪地球> ...

  • 雨水滋润万物,如果十年不下雨,地球会变成怎样、人类又会如何?

    民以食为天,食以田为先,而旱灾更是农田致命的威胁,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了更多的方式去灌溉,那么降雨还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 故事:帮助地球和人类,修复往昔的美好,回归正常的发展状态

    故事纯属虚构,却能带你进入缥缈的星空,探索宇宙未知的领域,宇宙微小电波投影形成的正云,在地球上忙着守护着灵魂在肉体的生前死后,勿忘间开启了脑电波的按钮,照射到了茫茫宇宙,打开了人类灵魂的星途旅程.&l ...

  • 读帛书老子8.2|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先来讲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点石成金 说有一个人非常虔诚地供奉吕祖(吕洞宾),吕祖被他的诚意感动了,从天上来到他家,看见他家很穷,就非常怜悯他,于是 ,他伸出一根手指,指向庭院中一块厚重的石头,石 ...

  • 读帛书老子52|上善治水还是上善若水?

        这一章原本是没争议的,千年来"上善若水"深入人心,没觉得什么不对.     可是自从1972年"马王堆"出土了<帛书老子甲本>,才惊讶地发现 ...

  • 读帛书老子8.1|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成若缺,亓用不幣. 大盈若 ,亓用不 . 大直如詘,大巧如拙, 大贏如㶧. 趮勝寒,靚勝炅, 請靚可以爲天下正. --<帛书老子>第8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 ...

  • 读帛书老子6|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至柔, 驰甹於天下之致坚. 无有入於无间, 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天下希能及之矣. --<帛书老子>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 ...

  • 读帛书老子5.4|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穀, 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 我将以为学父.     这一段的解读相当有难度. 我还是用问答的方式通释一下. 老子: ...

  • 读帛书老子5.3|万物负阴而抱阳

         "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句,帛甲和帛乙都遗失了,这是根据通行本补上去的.在<老子>整部书里,除了这句,再也没提"阴阳"二字.     我不禁对 ...

  • 读帛书老子5.2|什么是三二一?

    [摘要]什么是一?什么是二?什么是三? 这一章的前几句和上一章的后两句,组合成一章,我觉得更合理.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 ...

  • 读帛书老子5.1|说道说道

    [摘要:道,是说不清楚的,只能个人去"悟道",但是又不得不说道说道,  老子如此,后人亦如此.]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 ...

  • 读帛书老子3.14|再谈堇能行之

    再谈上士闻道,堇能行之     读<帛书老子>,早早晚晚都会受不了甲骨文的诱惑,甲骨文承载着我们祖先最伟大的智慧.     之前,对于"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的&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