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基碳纤维与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导热性能

背景介绍  

按照原料来源,碳纤维可以分为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以及黏胶基碳纤维,其中PAN基碳纤维产量占碳纤维90%以上,其次是沥青基碳纤维约占6-8%,黏胶基碳纤维产量最低。

沥青基碳纤维又可分为通用级沥青基碳纤维和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前者一般为短丝,多用于隔热保温材料,而后者是由中间相沥青经纺丝、不熔化、预氧化、炭化及石墨化处理制备得到一种连续丝束状碳纤维,因此又称为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MPCF)。

MP基碳纤维具有拉伸模量高、热膨胀系数小、热导率高、耐冲击性好等优点,高模量沥青基碳纤维模量最高可达930GPa是PAN基高模碳纤维模量的1.5倍,使用沥青制取碳纤维的炭化收率高达80%~90%。鉴于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优异的性能,其在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尖端科技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碳纤维材料的导热性能  

碳纤维依靠独特性能优势,已经在航空航天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而在航空航天领域,目前现代飞机的航行最高时速已达到音速的2.7倍以上,如此快的超音速飞行使飞机与空气摩擦而产生大量的热,要求材料必须具有高的导热能力。

而在电子产品领域,材料导热必要性也十分突出,由于机械加工不可能做出理想化的平整面,因此CPU、芯片等与散热器之间存在很多沟壑或空隙,因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空气间隙会严重影响散热效率,使散热器的性能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发挥作用。

用于表征碳纤维导热性能主要参数为导热系数(又称热导率或导热率),它是指在稳态条件下,1m厚度材料,两侧表面温差为1K时,单位时间内通过1㎡面积传递的热量。我国法定单位为W/(m·K)。

PAN基碳纤维与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导热系数对比如下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MP基碳纤维拉伸模量、导热系数等均远远高于PAN基碳纤维,其中MP基碳纤维导热系数最高可达1100W/(m·K),而M55J级PAN基高模量碳纤维也才仅仅155.7W/(m·K),但是拉伸强度方面MP基碳纤维却不具有优势。

图1 PAN基碳纤维及MP基碳纤维导热系数对比

影响碳纤维导热性能的结构因素

本公众号前面文章探讨了微观缺陷结构对力学性能影响微观结构影响碳纤维导电性能,与前面介绍相同,在碳纤维领域,微观结构制约纤维宏观性能是不变的真理,PAN基碳纤维与MP基碳纤维在导热性能差距也是源自于两种纤维内部微观结构差异。

PAN基碳纤维与MP基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结构演变如图2所示,其中左图下方为宁波材料所实验室条件下研制的M65J级PAN基高模量碳纤维,拉伸模量达到620GPa,右图下方为日本三菱MP基碳纤维,拉伸模量为900GPa,两图是通过利用扫描电镜在相同检测条件下测试得到。除了截面结构显著差异,相同放大倍数下,MP基碳纤维直径要明显高于PAN基碳纤维直径。

图2 PAN基及MP基碳纤维制备时微观结构转变过程(左)宁波材料所国产M65J级PAN基碳纤维(右)日本三菱K13C2U型MP基碳纤维

从图1中可以看出PAN基高模碳纤维与MP基碳纤维截面结构存在明显差距,由于中间相沥青易石墨化,经过石墨化处理后纤维截面呈现明显的石墨片层结构,如图3所示,弯弯曲曲片层褶皱十分明显。

图3 MP基碳纤维截面明显的石墨片层结构

由于PAN难石墨化,因此石墨化制备PAN基高模量碳纤维截面结构较为无序,其结构模型也很难确定,但是其本质还是一种由石墨微晶组成的片层堆积结构。

由于原丝纺丝及预氧化过程中双扩散会导致PAN基碳纤维表层与芯部存在一定结构差异,有学者提出一种三维空间结构模型,其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该结构模型中,碳纤维表层和芯层在微晶密度和排序放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也称作皮芯结构模型。

图4 PAN基碳纤维皮芯结构模型

由于中间相沥青在高温环境下易于石墨化,随着处理温度提升,沥青纤维内部石墨结构逐渐完善,而经过2200℃以上高温石墨化处理后,沥青基碳纤维石墨片层可沿轴向排列,从而保证了纤维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而对于PAN基碳纤维而言石墨片层结构不完善,存在一定微晶缺陷,致使导热性能较差。

虽然PAN基碳纤维导热系数与MP基碳纤维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但是M55J级PAN基高模碳纤维导热系数已经达到155W/(m·K),与一些金属及铝合金等材料的导热性相当(如图5所示)。

图4 M55J级高模碳纤维与金属材料导热系数对比,单位:W/(m·K)

由于MP基碳纤维生产难度及成本都要明显高于PAN基碳纤维,而且PAN基碳纤维在拉伸强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一些强调构件结构性与功能性兼备的需求下,不妨试用M55J级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