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文艺 | 崔立民: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

青山文艺

“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这是明代文坛领袖、“后七子”之首王世贞对青山的印象。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青山依旧在,成为了武汉市的青山区。青山有文脉,展示青山文艺作品,关注青山艺术家,“青山文艺”应运而生。

作 者 简 介

崔立民   8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工业题材中短篇小说为主,在《上海文学》,《长江文艺》,《当代作家》《短篇小说》等省市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30余篇部百万余字。多部作品获冶金系统及省市奖,有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转载。2001年加入省市作协。

常年坐在墙角临窗那个桌位的老人已经好几天没有来过了。她是我店里的固定客人,在我店里已经常年消费了两年,今年是第三年。

两年前的一天上午,她来我店里,坐在墙角那个桌位上,要了一笼汤包,一壶茶,坐了一个多小时,临近午后打烊的时候,她把我喊到跟前,让我坐下来,说有事跟前商量。

我坐下来后,她问我对她有没有印象,我打量了她一眼,六十岁左右的年龄,口音和装束像是乡下人,但言行举止又不像是农村长期务农的妇女,特别是她那双白皙光洁的手,让我猜测她可能是某个小地方从事教书或者妇联工作之类的人,但在我的记忆中,的确没有她的一点印象。为了迎合她,我打着哈哈说,对她有些印象。见我记得她,对她有印象,木讷的脸上闪过一丝欣慰的表情,既而,她轻叹了一声,目光移向窗外,说她以前总是想着来这,但没有时间,路又远,只能星期天抽空来,现在,闲了……

我说您这是……我的唐突,仿佛让她警觉自己的话说多了,暂短的沉默后,她说,掌柜的,咱们说正事,我呢,想把这个桌位包下来,常年包下来。见我迟疑,她拍了拍我的胳膊,说你放心,无论我是否来店里消费,每天按一笼蒸包和一壶茶水记账,哦,不,不,再加一碟米糕,提前支付一年的费用。你觉得怎样?

这个桌位是个偏刷,是个利用率很低的不规范的桌位,大多时间是我空闲时间打坐歇脚之用,她既然想常年包下来,我何乐而不为呢?但我还是客气说,这样不合适,您要是真想把这张桌位包下来也行,您来一次算一次,哪天不来,费用里扣除,做生意吗,诚信最重要。

她摆摆手说,我不会让你占便宜的,哪天我不来,我会让它替我占着这张桌子。她抬手指了指挂在窗棂上的一个红布兜,接着说,只要我今天离开时没有取走它,说明我明后两天不来。如果你讲诚信,我不来的这两天,你给替我看好它,不让别人动它就行了。

虽然觉得她的要些求怪异,但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口头商定下来后,我想跟她签个书面协议,她摆摆手,当即付给我了一年的费用。

两年多来,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她都会在我每天开始营业后不久,来到我店里,在墙角那个桌位上,将随手的红布兜挂在窗棱的铁钩上,面朝窗户坐下来,两眼望着窗外,慢慢品着茶,细嚼慢咽着蒸包或者米糕,直至午后打烊前,取下窗棂上的红布兜离开,每天如此。我发现,她每天来我店里,仿佛不是为了餐饮,而是为了在这耗时间,因为她每天要的蒸包和米糕几乎都没有动什么,只是那壶茶水每天都喝得失去了颜色,但每天所剩食物,或多或少,一律塑料袋兜走,筷子摆在空盘旁,桌面洁净如初。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每个月她都有几天不来,只要是她今天走时,没有取下挂在窗棂上的那个红布兜,第二天和第三天她都不来,第四天她准来,成了一个规律。她不来的时候,无论生意忙闲,我都不会让其他人使用那张桌子,挂在窗棂上的那个红布兜,是我们的契约。

我们这是个老旧街区,偏离市中心,早年叫感化街,后来叫自新路,街道旁的民居间除了一些住宿餐饮小百货门面,还有临时摊位贩卖瓜果蔬菜和一些流动叫卖的小贩,每天上午还有些生气,午后基本上就是人稀街空,万般萧条。早就听说要拆迁,就是没有拆,据说是对面的自新监狱找不到合适的狱址而拖延着。正因为自新监狱还在,我们这个老旧街区还在,这条老街还在,我的小店还在。

我这是个早茶小店,由居住房改建而成,店里除了两个伙计内厨炊事,我既是掌柜,也是跑堂,天明开门营业,午后1点打烊,半天营业时间,生意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除了一些固定的居民来此早茶闲聊,大都是些外来的临时访客。在这个地界开店做生意,谈不上赚钱,顾个生活,占个地,等拆迁,父母在这居住生活了一辈子,留下这么点遗产,政府哪天把它拆了,好歹也算是给了上辈人一个交代。

我不知道这个老人来自何方,但她在我店里长期固定消费,肯定与对面的监狱有关,管她呢,人都有难言之隐,来的都是客,我做好我的服务就行了。

这是一个喜欢安静的老人,在我的印象中,在我店里,她从不主动跟人说话,也不理会旁人的搭讪,每天来后,随手将红布兜挂在窗棂的铁钩上,面朝窗坐下来,静静地坐在那,两眼望着窗外,饮着茶水,细嚼慢咽着食物,旁若无人,这难免会引起店里那些老顾客们的好奇和关注。

小店每天开门营业后,那些晨练后的婆婆们和遛完鸟的爹爹们结伴来我店里早茶闲聊,店里窗棂上的铁钩就是为遛鸟后来店里早茶的爹爹们安装的。有个爱鸟的爹爹,好奇墙角这个老人挂在窗棂铁钩上的红布兜,几次主动过去跟她搭讪,想混个面熟,探个究竟,但老人对这个主动过来搭讪的爹爹,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礼貌地点点头,从不言语,最终让这个爹爹无趣而退。因为她从不跟人说话,无论生意忙闲,我从不打扰她,也不向她打探什么,她来了,我端上茶水和食物,她走后,我去收拾桌子,我们之间,最多只是相互礼貌地点点头。

又过去了两天,老人依然没有来。

接近中午,店里的顾客们逐渐离去,我来到墙角这张桌子前,习惯性地擦拭着桌面,抬头看见挂在窗棂铁钩上的红布兜,视线越过红布兜,是对面院墙里的楼房,我在老人常坐的位子上坐下来,抬头望去,视线正好在三楼一排窗户上,这让我想起,老人在这早茶时的一些异常现象:店里人多的时候,她端坐在桌前,两眼望着窗外,细嚼慢咽着食物,慢慢品着茶水,表情木讷,眼神呆滞,店里人少的时候,也就是临近中午的时候,她时而会望着窗外自言自语或叹息不止;时而会两眼盈泪或伏案而泣……想必她心中定有隐痛之处,难免心生怜悯,但我从不敢多事。每天,我店里除了我们街区固定的常客,和一些闲散小贩早茶闲聊时会谈笑风生,哪个来店里的临时访客不是面容焦愁,长哀短叹的!在这个地界,小店经营多年,看多了,听多了,已经习惯了众生表情上的世态炎凉。

难道她生病了?

我取下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看看兜里有没有她的信息,无论什么原因,如果她从此不再来了,我得想办法把她今年的剩余款退还给她。

这个红布兜的面料是平绒的,好像有些年头了,形状和样式不难看出,它是从一件旧物上裁剪出来,用缝纫机制作而成的,但平素的红色面料上的手工白线针脚是刻意绣上去的,正反两面,各有一行白线针脚结构出的文案,这白色的文字虽然跟红色的面料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根本就谈不上有任何装饰作用,它们肯定在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图——这个红布兜两面的白线针脚构成的文字是两个日期数字,一个是四年前的某年某月某日,一个是半年后的某年某月某日,这两日期的总和是五年的时间,但我琢磨不出它们具体意味什么。

兜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除了一个手电,几件换洗的内衣和两盒“吉非替尼片”药物,再就是几张作废的车票和旅社住宿票据类杂物。

兜里的手电引起了我的好奇,这是那种老式的两节大号电池的铁壳手电筒,镀锌外壳锈蚀斑驳,有的地方已经腐烂穿透,锈蚀的孔洞里能够看见里面白色衬纸,更让我好奇的是,这个手电竟然没有灯头罩,灯头上裸着一粒葡萄大的玻璃泡,推动开关,它亮了,灯光发黄,显然是电源不足。这让我想起,阴雨天气,挂在窗棂上的这个红布兜里的那个光源。阴雨天气,店里的生意冷清下来后,为了省电,我会关掉一些照明,每次关掉照明前,我都会关注一眼坐在墙角桌位的老人,未见她对我的吝啬有任何反应,却发现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里有一点奇怪光源。这点光源,好天气没有,阴雨天气不留意也是察觉不到的,近观不明显,距离越远越显眼,信号灯一样的效果。当时也没有什么感觉,现在,琢磨起来,感觉怪怪的,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知道老人以后还会不会来。是的,我们有契约,这个红布兜是老人对这张桌位主权的宣示。但它长期挂在那,接灰不是?万一哪天我疏忽了,丢失了它,对不住老人不是?我把这个红布兜里收拾好,把它放进柜子里锁了起来,东西虽然不值什么钱,我得替她保管好,万一哪天她又来了,完璧归赵,这是生意人的本分。

今天的生意,依然是不温不火,接近中午的时候,对面院墙内的楼里突然传来一阵喊叫声,接着是一阵急促忙乱的嘈杂声,之后,安静留下来。

门前的这条街道,是自新监狱的背面,不走机动车,远离闹市,对面院墙内的楼里有点什么异常的动静,我们都能听得见,比如犯人们中午下工回到宿舍的喧闹,比如滋事打架被制止,比如有犯人想不开欲破窗跳楼自杀……几声喊叫,不足为奇。

又过去了几天,老人依然没有来。

但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临近中午,都能够听见对面楼传来的喊叫声,听多了,听仔细了,能够辨别出,这是一个男人的喊叫声,他的喊叫声中,仅有一个汉字,但这个汉字后的那个语气助词的拖音,浑厚而悠长,听了让人心里发憷。

娘啊——

娘啊——

……

每次喊叫声响起后,对面院墙内的楼里都会引发一阵急促忙乱的嘈杂声,之后,喊叫声消失。每天如此。

店里的伙计说,这喊叫声,不但每天中午有,有时候,深更半夜也会突然响起,好像对面楼里的那个人,受了什么刺激,突然疯掉了。

听多了,习惯了,不以为然了。

昨天接到通知,今天下午卫生防疫部门要来店里食品卫生检查,临近中午,老婆来店里帮忙清洁卫生,柜子里发现了这个红布兜,问我什么来路?

老婆一般不来店里,也不过问店里的生意,全心全意在家照料孩子读书和生活,我也很少跟她说店里的琐事,每个月有钱给她过生活就行了。今天她来到店里帮忙清洁卫生,发现这个红布兜,让我想起已经有些时日没有来过了的老人,掰指头算算,吓了一跳,她竟然有一个多月没有来过了。

我拿着这个红布兜,来到墙角临窗的桌位旁,准备跟老婆说说这个老人的时候,对面楼里传来了喊叫声:

娘啊——

娘啊——

……

老婆抬头看着窗外对面院墙内的楼房,四处张望着,自言自语道,这是谁家的孩子在找娘啊?老婆的话让我突然悟到了什么,忙把手上的红布兜挂到窗棂的铁钩上,这个红布兜一挂上窗棂,对面楼的喊叫声,没有任何干预,逐渐消失了……

这天开始,对面楼里的喊叫声消声灭迹了。

就跟这喊叫声突然而至不会被外界人关注一样,它的突然消失一样也不会被外界人关注,但我再也不敢把这个红布兜从这个桌位的窗棂上取下来,也不允许任何人使用这个桌位,直到半年后的一天,我看见店外一个手提旅行包,身穿青色便装,头戴白色布帽的中年汉子在我店外窗前徘徊。起初,我还以为是一个食客,准备迎候他进来,但他站在墙角那个桌位的窗外驻足,时而扭头看看路对面墙内的楼房,时而扭头看看这边窗内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他望着窗内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时的面容,让我看见了,坐在这张桌位望着窗外时影印在窗玻璃上的那个老人的面容,我一时分不清玻璃窗上这副面容,到底是窗外那个汉子的面容,还是窗内老人留在玻璃上的影像。正当我困惑不解的时候,窗外的汉子,突然蹲下,双手抱头,浑身战栗不止。我隐隐感觉到,窗外的这个汉子跟挂在窗内的这个红布兜有某种联系,但我从不敢多事。良久,窗外的汉子抓住衣襟,擦把脸,起身走进店里,说明来意,我才在这张桌上,摆上一笼蒸包,一份米糕,和一壶茶水,允许他跪在桌前,三拜九叩之后,取下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

这个中年汉子将这个红布兜装进旅行袋里的瞬间,我看见了红布兜上一行白线针脚结构的一组数字,这组数字,正好跟我店里石英钟上今天显示的年月日对应。


诗歌 ✕散文✕摄影✕谈话✕音乐

原鄉書院回顾,点击可直接阅读

本月《青山文艺》专栏回顾

魏海燕:关于泳者的自述之一

晏芳:占据一整棵树的记忆

夏恵容:她醒来时,手里还握着一束光

万里霞:不能去拍北极熊,那又怎样?

槐树:我在纸上 ,写一个鸟字

艾先:在琐碎处柔软或者坚硬

原鄉書院回顾,点击可直接阅读


2016年年度优秀作品

2016年原鄉書院月度优秀作品

原创优秀作品(2015年度)

原鄉書院总目录


名家专辑快捷阅读,回复作家名字即可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冯骥才|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泽|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徐则臣|余华|严歌苓|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


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

(0)

相关推荐

  • 秀丽兜兰

    秀丽兜兰又名拖鞋兰,夏秋或临冬开花,花期最长达70余天.西南地区的兜兰叶片通常要厚实硬朗些,花色更为亮丽显眼,有更好的抗旱保水机制,在抗逆性新品种选育上具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

  • 夏恵容:水珠挂在电线上 | 青山文艺

    "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这是明代文坛领袖."后七子"之首王世贞对青山的印象.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青山依旧在,成为了武汉市的青山区.青 ...

  • 崔西民工笔国画作品选萃

    笔墨丹青新视角2019-09-14 04:36:00

  • 英雄儿女 | 傅立民

    傅立民(1907-1940),原名付功绩,别号无朋.孤侣,中共党员.生于河南省济源县西逯寨村的一个中农家庭,青少年时在沁阳.开封求学,后入南京晓庄师范就读,因参加进步活动而被通缉.1931年后回济源. ...

  • 李立民 | 第三次相识

    第三次相识 文/李立民 长话短说,对李问圃老师,久仰大名,文革前渭南师范毕业,教师出身,学富五车,橫贯中西,之后任县文化官官长.一直从事教育文化事业工作多年.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挖掘整理富平文化遗产, ...

  • 李立民:箱式四向车的应用模式探讨

    不久前,由亚太物流权威媒体<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主办,以"变革与深耕"为主题的"2021全国电商与零售物流发展论坛暨第十届快速消费品供应链与物流高峰会&quo ...

  • 褚立民国画山水佳作欣赏

    笔墨丹青新视角2020-09-02 04:43:00 (图片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崔立新教你破解烤肉调味粉的制作配方,烤肉烧烤开店的必备调料。

    崔立新教你破解烤肉调味粉的制作配方,烤肉烧烤开店的必备调料。

  • 李立民 | 乔山脚下的雷村

    乔山脚下的雷村 文/李立民 巍巍乔山,由东到西横卧在富平最北边的黄土地上.脚下有个地方叫--雷村.外人一听,肯定会想到,这是以姓氏命名的地方,一定是姓"雷"的比较多.其实不然,到现 ...

  • ​赵立民作品:女儿有了女儿

    诗韵依依 文学微刊 素笔为你写邂逅   素笔为己爱停留 女儿有了女儿 作者|赵立民| 主编|幽梦静美 二月的春风 把一段喜悦 吹进了我的心扉 女儿有了自己的女儿 三十年前的那份悸动激动 于三十年后的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