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113【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纪念邮票
J113. 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
1985.07.11发行 全套4枚 发行量1007.56万套
(4-1) 8分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423.76万枚)
(4-2) 8分 和平的使者 (1179.46万枚)
(4-3) 20分 贸易与文化交流 (1083.76万枚)
(4-4) 80分 航海史上的壮举 (1007.56万枚)
邮票规格:31×52毫米 齿孔度数:11.5度
整张枚数:40枚(10×4)(4版) 版别:影写
设计者:李大玮 印制厂:北京邮票厂
郑和(1371—1435),1371年生于明朝。本名马和,小名三宝,回族,云南昆明人。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因随燕王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从公元1405年7月11日到1433年的28年间,从江苏太仓出发,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致力于中华民族同各国人民进行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长约150米,宽约60米,可容1000人,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1985年7月11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邮电部发行了《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4枚。
(4-1)为“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画面上,一位谦和、英武的壮年宦官,头戴内使乌纱,袍绣金色坐蟒,手持一卷航海图,目光射向远方,背后是风云变幻的大海波涛,衬托了这位伟大航海家的风姿。
(4-2)为“和平的使者”。画面为郑和古里之行。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郑和船队曾经到过印度不少地方,如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柯枝(今印度柯钦)、小葛兰(今印度奎隆)、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和阿枝巴丹、甘巴里)等地。画面展现了印度官员陪同郑和乘象游览、群众载歌载舞欢迎的场面。画面舞蹈采用了印度古典舞蹈“波罗多”舞,背景是印度的古建筑和船队。
(4-3)为“贸易与文化交流”。画面选择了与阿丹通商的情形。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曾到达属于阿拉伯地区的有“祖法儿”、“阿丹”、“尺方”等国。这些国家在马欢的《瀛涯胜览》和费信的《星槎胜览》中都有详细记载。邮票设计者参考了日本出版的《阿拉伯帝国遗产》,因而邮票画面的建筑、服装、道具等都实有所据。为了真实表现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特点,作者甚至在画面的丝绸上也细致地采用了“明代黄地缠枝花缎”的古代图案。
(4-4)为“航海史上的壮举”。画面是郑和到达东非的情形。根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曾到属于非洲地区的有十剌哇、竹箭、木骨都东、麻林、剌撒、孙剌等国。这一幅选用了夜景作为背景,皓月当空,祥云瑞霭,一派月明风清的胜景,非洲人民热烈欢迎东方的使者。
本套邮票在艺术上完全采用中国画法,以工笔重彩为基础,但用的是生宣纸,这就使得线条的勾勒、颜色的渲染更加生动。本套邮票富于民族特色,充分表现了图画的意境,是邮票中极富艺术性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