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原创】柳絮菜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等五十六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郭进拴原创】柳絮菜
乍暖还寒的时候,唯有路边河岸泛起的如烟似雾的蒙蒙绿色告诉人们,春天来了,不光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也有这一抹绿色先知先觉。我们老家鳌头抱玉河边的柳树,顺柔曼的枝条在早春里轻舞,这时,最兴奋的莫过于拿着镰杆折下柳枝,看着嫩嫩的柳芽被我们捋进盆子,然后经开水淖过,再放点盐,滴几滴香油,便是“柳絮菜”,也是青黄不接时饭桌上唯一的一道菜,早上晚上的玉米糁汤都会就着这带点苦味又香香的柳絮菜,直到这些嫩芽已不再娇嫩,成熟为真正的柳叶时,吃柳絮菜的日子便过去了。
接下来槐花开了,我们会捋了槐花做蒸菜,但每次生吃槐花都会流鼻血,所以对槐花不甚喜爱,留在我记忆里的最好吃的还是柳絮菜。虽已几十年没吃了,但此刻洗脸时与柳絮菜味道的“邂逅”,让我的儿时记忆瞬间清晰。
我们窑湾水井旁边的这棵大柳树,我常常会不厌其烦地爬上去玩,爬上去滑下来,再爬上去滑下来,胳膊上常会挂出一道道血痕,但也从不在意,照样玩得不亦乐乎。我会坐在树杈上,折了柳枝把皮拧下来做笛子,根据粗细长短来吹出或沉闷或清亮的笛音,那便是当时最好玩的事情了。我还会在树下拉着垂下来的粗粗的枝条荡秋千,有一天正拉着枝条腾空而起,那枝条断了下来,偏偏树下还有几个大石头,结果就四脚朝天掉在了石头上,脑袋也磕在石头上起了个大包。用手一摸,指上还有血迹,于是,赶紧拿头发盖好溜回家,生怕被母亲看到挨训。也不知道这个秘密家里人是否知道,已经不记得是否被家里人拿来当笑话讲给姐姐们听。
难忘的柳絮菜,难忘那青青、苦苦、香香的独特的味道。临睡前洗脸的瞬间,它勾起我无尽的回忆,不知道是否还有品尝它的机会。在此写出,权作纪念,那是对我的童年、对家乡鳌头、对那过去岁月的一种深深的眷恋。
想你了,我的柳絮菜!柳絮菜又名清肠草。我们鳌头有个习惯,每年春天的这个时候,柳树发芽抽穗,浅绿鹅黄正嫩,便要莲芽带穗捋下一些,用水掏净,然后放在锅里用开水炸一下,放在冷水里侵一天后捞出来,或用盐和小磨香油凉拌,或用蒜汁凉拌,入口鲜嫩喷香,别具风味。此菜驱邪扶正、清热解毒,并能把肠胃道内的异物排除体外,故名----清肠草。
记得以前我母亲在世时,无论多繁忙,每年都一定想办法让我们吃一次“柳絮菜”。其中有一年,我到洛阳地区文化局参加文物普查学习班,火气冲得我满嘴泡泡,不能吃饭,班主任看到我痛苦的样子,安排我到地区人民医院就医,打针、输液弄了几天也不行。我忽然想到老家鳌头的柳树刚发芽,这柳絮菜也是治嘴里泡泡的良药,就和领导请假,领导不相信,说地区人民医院不能马上治好的病,这个“清肠草”能立竿见影?怕我的病情耽误,不批准我的假。但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最后准了我3天假期。我到老家鳌头后,迅速让母亲捋了柳絮,连着吃了两天,当我回到洛阳地区学习班的时候,已是一个健康的人。当时,我的同学和领导见到了我,纷纷称奇,大家都到我面前取经,我一一告诉他们柳絮菜的做法,并捋了当时学校内的柳絮,亲自给他们示范,他们都说“好吃、可口”,表示以后年年都要吃“清肠草”。当然,这都是我在我们鳌头老家每年吃“清肠草”的时候的关于“清肠草”疗效益处例子的其中一个。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母亲和我们一起吃“柳絮菜”的情景,母亲曾说过:“你们姊妹兄弟8个,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每年都要在现在这个时节,回家里吃一吃家乡的柳絮菜,因为它是清肠草,有好多好处呢---”
说是柳絮,其实里面也有柳树的嫩叶。柳絮、榆钱(榆树的嫩叶)和槐花(洋槐树开的花),在我们鳌头这儿俗称“树头菜”。饥荒岁月,吃了救命。我小时候,时常吃。就是丰润年景,由于绿色环保,人吃了也有益于健康。只是采的时候,每棵树不能多摘。如果伤了枝干,就会影响树木成长。
柳絮的吃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开水烫一下,再放到冷水里“汀”一下。捞出来后,放上香油和盐,直接吃就成。口感略苦,但是很爽。清热去火,老少皆宜。二是洗净,拌细玉米面上笼蒸。出锅后拌蒜汁、放香油,口感也很好。
东晋时的名士谢安有一次正在给他们的“谢家宝树”们上课,忽然下起雪来了。谢安就想趁机考考这些“宝树”,于是随口吟了一句“飘飘白雪何所似?”“宝树”侄子谢朗应声而对“撒盐纷纷差可拟”,谢安认为不够好。
这时,一个清脆的女声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句深得谢安的欣赏,断定此女日后必定文采出众。这就是有名的“咏絮”佳话,这个深得谢安赞赏的才女就是谢道韫。
把雪比作盐和柳絮,即使用我们普通人的眼来看,也能高下立判。把雪比作盐,只是形似,而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则不但形似更是神似了。盐有一种重量感,哪里有柳絮因风起的飘逸和优美的意境呢?
后来,因了谢道韫,“咏絮才”成了有才气的代名词。这时,大家是否会想起《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判词,曹雪芹给她冠以“堪怜咏絮才”,那是对林黛玉文学才华的高度褒扬。
诗歌史上,有才华者比比皆是,他们可不舍得错过柳絮这个优美的意象,所以,柳絮成了历朝历代诗人争相歌咏的对象。
因为柳絮和柳的宗族关系,柳絮不免也和柳一样带上了离别的印记。最典型的当属隋代民歌《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诗歌借用柳枝和柳絮传达了盼望离人早归的思绪,那飘扬的离思可不就像漫天飞舞的柳絮?唐人郑谷的《柳》亦有类似诗句:“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春风骀荡,柳枝摆动,柳絮翻飞,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离绪。在诗人看来,这是柳树柳絮领会了离人的情意,为了表示对离人的同情,才故意去招惹春风的,柳絮的缠绵多情跃然纸上。
絮者,轻柔的代名词。阳春三月,柳絮轻轻忽忽从树上飘然而下,悠悠落地,缠绵缱绻,风流多情,在诗人的眼中也就多了几分风雅。这柳絮入了诗便也有了几多韵致。宋代诗人晏殊的《寓意》中有脍炙人口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句,这句诗寓情于景,回忆当年花前月下的美好生活,柳絮也因此多了几分风雅之情。白居易曾有诗云:“谁能更学儿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虽然诗人是以此感叹自己已经失去童年,无法再去追寻的怅惘,但是,也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儿童捉柳絮的怡然和逍遥,也不失为一种雅致的生活情趣。
当然,因为柳絮本身随风而逝,飘荡无依的特性,与很多客居异地,背井离乡的游子的命运颇多相似之处,很多诗人也把柳絮作为身世飘零的象征。不由得想起了《红楼梦》的林黛玉,林妹妹本就是多愁善感之人,所以见飞絮飘泊无定,伤世感怀,不禁发出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的哀叹。想来,林妹妹孤单一人,寄人篱下,虽则有外祖母疼惜,但生性敏感再加上非愁即病,有这样的感慨大可被我们理解。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妇孺皆知,诗人用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孤苦可知,令人心生戚戚。
既然诗人如此钟情柳絮,所以其中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除了上文提到的这些,我个人还对一些词句倍加珍爱。最使我折服的比如贺铸《青玉案》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句。词人将闲愁比作满城飘扬的柳絮,真是恰切之极。再如宋东坡本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可是做起婉约诗来也是愁肠百结,动人心魄。他的《水龙吟》中“似花还似非花”的精准描述和结尾“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倾诉,每每读来,总能使人心生凄凄惨惨之情愫,欲读不忍,欲罢不能,纠结不已,真真达到了诗歌动人心肠的最高境界。
放眼窗外,绿意盎然,不觉已是暮春时节,柳絮也早已踪影全无,空留多情之人在此凭吊哀叹。但是,作为一种诗歌意象,柳絮却有着永久不散的魅力,无论是古代的文人骚客还是今天的凡夫俗子,总会有人记起它。
我想,在某一个时刻,柳絮一定还会荡漾在我们的心底,永久地飘飘洒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