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开汽车说起学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龙城飞将 旭日东升
许多人研究练太极拳的阶段。
南怀瑾大师用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来形容武术功夫的进阶,这样分了三个阶段。但我们不知道大师对这三个阶段是如何领悟的。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讲过练太极拳的进阶问题,后人把他的分类归结为三个阶段:招(着)熟、懂劲、神明。实际上,从内家拳的角度,招熟属外家拳的特色,从如熟到懂劲,说明了当时对于内劲以及内劲修炼的方法的认知。而懂劲和神明实际上是同一阶段的事,都是讲懂劲,无非是懂劲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把练拳分为“打拳”、“练拳”、“走拳”三个阶段。“打拳”是把拳架和推手动作记住,像写楷书一样,是在练“着熟”。“练拳”像写行书一样,有了许多灵活性。这个过程就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渐悟”即“渐渐体悟”,这需要一个长期、漫长地过程。第三阶段是“走拳”,也就是“用意念在里面练”,“外面”只是个形状,是在“里面”写草书。此时,“坐”“躺“也可以练拳,即在“想”拳。这种观点把这三个阶段对应了“招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其实,这两个系列的比喻是不同的。至少王宗岳的三阶段是人体地运动,并不包括思想上的“走拳”。而这里的三个阶段,实质上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同样特点的,都是在练招,第三个阶段却是思想练拳。
还有一种分法:第一层次:以外引内。要明白内外,学会抻筋拔骨,明白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塌腰圆裆、屈膝松跨,知道何为开合、虚实,懂得间架结构;清楚支撑八面;掌握四正四隅。第二层次:以内催外,内功的练习阶段,明白心、意、气、力之间的微妙,通过具体的联系方法达到内气鼓荡于全身。心意一动,气力皆至。第三层次:内外兼修。 其第一层次,把有用的和没用的东西搅和到了一起。
太极拳名家郝为真先生说:“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简言之,第一层功夫,人如在水底走路。第二层功夫,人如在水中游泳。第三层功夫,人如在水面上行走。这是身知体悟之言,也许有许多人不容易理解。
结合我们练拳的体会,我们提出练拳可以有三个阶段、三重境界[1]。我们提出,练拳的三个阶段是,打拳如走步、打拳如跳舞、打拳如跑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武术的修炼,可以分为三得境界。第一重境界,初进门槛,想有所为,不知何为。第二重境界,对拳理理解日趋深刻,功夫逐渐上身,不再拘泥于某位老师的某个动作,而是开始研究动作的合理性,由此对自己所学和武术和别人所练的武术的共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此时推手和散打的技能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进入功用一日,技精一日的境界。第三重境界,练拳之意不在拳,而在于养生。
近来,有时用开车和初学的朋友们比喻学太极拳。从学开车的历程也可以比喻学太极拳。学车的第一阶段先了解车的构造、车运行的原理,学拳的第一阶段先了解人体构造、人体各部位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这个环节,求一个整字。
学车的第二阶段,学着上路了,开始实践。学拳的第二阶段则是开始学发劲,学会发劲。这个环节,求一个柔字,一个轻字。
学车的第三个阶段是技术提高,自己独立操作,无论是城市道路还是乡村道路,无论是柏油马路还是土石头路,都驾驶自然。学拳的第三个阶段则是在自由的推手中应对自如,此时求一个灵字。
无论如何对学拳进行划分,它总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运动是否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身知,去体悟。
2014-3-10
[1]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54b1c950101m9mv.html?v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