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绝非少阳、阳明和太阴合病

单位:易县中医医院

作者:王海龙

厥阴病作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自唐宋以后医家对其争议颇多。伤寒大家陆渊雷更是将厥阴病篇定义为: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医案。

诸医家之所以认为厥阴病疑难,究其缘由不外乎一下几点:

首先是晋人作伪,而致误读。不知中医古今就存在两大医学理论体系,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有记载,古代医学分为医经派和经方派,其中医经派的代表是《黄帝内经》,而经方派的代表是《汤液经》及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因此《伤寒论》和《内经》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流派、理论体系。故而胡老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戴着《内经》的有色眼镜来解《伤寒论》只会越解越糊涂。而只有正本清源,始终理会,以论释论方可进入其门。

其二,诸医家争论的焦点便是厥阴病的提纲。【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疑问最多的是厥阴病是三阴病之一,应遵循“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阴不得有热”。乌梅丸作为治疗厥阴病的方剂,大家的认识大概是一致的,但是又有医家提出乌梅丸中亦有黄连、黄柏,它们也是清热药!太阴病里阴证治用四逆辈,不用清热药,少阴病表阴证治用桂枝、麻黄方中加附子、细辛等也不用清热药,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那么乌梅丸也不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剂?

多少年来百思不得其解。而其误在于不懂得厥阴病的实质,胡老提出:六经来自八纲!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的阴证,因半表半里厥阴病邪无直接出路,故极易寒郁化热。热(火)性炎上,寒性趋下,从而形成①“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②上热下寒的特点。

其三,有医家根据厥阴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特点提出“厥阴病就是少阳与太阴合病”、“厥阴病就是阳明与太阴合病”、“厥阴病是少阳阳明与太阴合病”。

若其这样称谓,厥阴病岂不名存实亡,半表半里、六经又有何意?《伤寒论》成书前,古人以表、里分病位,即认为病不在表,即在里。故治疗时,常存在汗之不愈则下之的陋习。

仲景在八纲的表里病位观上,创造性的加入了半表半里病位观,使之成为表、里、半表半里病位辨证观,结合阴阳、寒热、虚实辨证,发展成为了六经辨证,并使六经与八纲一一相应。

厥阴病其病位在半表半里,本不应出现胃肠之里的症状,但因半表半里与里相邻,所以当半表半里证下寒较重时常会波及到里的胃肠消化系统,而出现二便及腹部的异常。

【326】条也提到下之,利不止。但其主要矛盾仍在半表半里,因此我们仍称其为厥阴病,故其下寒非太阴病。因半表半里厥阴病邪无直接出路,常寒郁化热,而其郁热上炎熏蒸常出现头面孔窍症状。其主要矛盾仍在半表半里,而其热非阳明病。

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每个病位上有阴阳不同的两种病性,这就构成了我们经方的六经。从病性角度来看不是阴证就是阳证,厥阴病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虚寒证。其本质是虚寒为主,邪无出路出现寒郁化热,因此其热亦不能称为“少阳病”。

厥阴病的诊断传统认识依据提纲条文,胡老提出六经来自八纲。从八纲角度去认识厥阴病的本质更容易上手,胡老再次基础上还提出了“排除法”,这也正是遵循了经方的发展史。厥阴病其病位特殊,其治法不可汗、吐、下,只有“和解”。

而其病性属阴,故和解同时加以温阳。而温阳离不开“姜、附、桂”。张路玉指出:“小柴胡汤本阴阳二停之方,可随疟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栝楼、石膏,则退而从阴,可类推矣”。道破了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天机,为阳证陷阴也。而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类方弃柴胡而择芩连柏清热,又取其味苦而厚肠胃兼治下利。故不可以药测经,而见芩连柏清热即为阳明病。

表证局限于四肢体表,里证病位在胃肠,而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之地,病邪郁集于此体部,往往涉及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病,故其出现的症状复杂多变。厥阴病是其部位上的阴证,又常呈现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特点。但其寒热病性(情)势必反映于此(半表半里)之病位。因此厥阴病而绝非少阳、阳明和太阴合病。

(0)

相关推荐

  • 小议厥阴病

    厥阴病作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自唐宋以后医家对其争议颇多.伤寒大家陆渊雷亦云,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诸医家之所以认为厥阴病疑难,究其缘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是由误读<伤寒论 ...

  • 十一章辨阳明 论太阴

    辨阳明  论太阴 (一) 太阴经穴表里歌 后天生命是太阴,三阴主宰是太阴: 三阴好比津仓库,藏着膏汁整半斤: 三阳气动算为耗,太阴津液往上升: 阴阳平衡人无病,阳热过盛耗太阴: 太阴能升又能降,上升多 ...

  • 下半夜作咳 从“阳明、太阴、厥阴欲解时”论治

    晚8-11点及下半夜作咳,从"阳明.太阴.厥阴欲解时"论治. 陈某,女,30岁,2017年3月18日初诊.患者主诉咳嗽反复发作1年,受凉易咳,服药无数.此次发作以晚间咳嗽为甚,晚8 ...

  • 少阳阳明

    关于阳明少阳:凡风寒之入,由皮毛而腠理,腠理为阳明少阳之界,作表症看,非邪已入阳明之里,而复传于少阳也.柯韵伯力辨阳明传少阳之谬,以此. 如身热口渴,微兼恶寒,舌苔中白边红,或根白尖红,脉来弦滑,此邪 ...

  • 六经的结构观之阳明与太阴

    经方扶阳法认为,太阳与少阴是循环系统在机体对抗疾病时出现的变化,阳明与太阴是细胞机能在对抗疾病时出现的变化.疾病初期,体温升高,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属于太阳病与少阴病.病势向里发展,血管扩张,血液循环 ...

  • 『里证分阳明、太阴』人体出现的里证最典型...

    『里证分阳明.太阴』 人体出现的里证 最典型的是阳明病以及太阴病 阳明病就是里阳证 也是身体内部阳热太多了 有两种表现 一是胃家实 也就是胃肠里面有实性瘀滞 像是宿便.硬结 病家会出现腹痛.实性胀满. ...

  • ​四、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原文179后段

    ​四.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原文179后段 [郑论] 按此证,前已申明,兹不复叙(此条与上条第三小节重复,不识何故,为保存原书面貌,姑存之.)

  • ​三、间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

    ​三.间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脾约以胃中之津液言.胃无津液,脾气无以转输,故如穷约而不能舒展也.即是由于津液亏少而引起便秘.)是也正阳[阳]明者 ...

  • 冯世纶临证实录(八)耳鸣病在少阳阳明

    冯某,女,38岁.2010年3月31日初诊. 双耳鸣响半年,耳鼻喉科诊断为"神经性耳鸣",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刻下症见:双耳鸣响,呈持续性,伴见头晕,胸闷,失眠,易惊,腰酸, ...

  • 耳鸣病在少阳阳明 冯世纶临证实录(八)

    中国中医药报2010-06-02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案 例 冯某,女,38岁.2010年3月31日初诊. 双耳鸣响半年,耳鼻喉科诊断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