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复旦女博士临终感言:活着即为王道,上进害苦了我

《此生未完成》是一本书,书的作者是一位上海复旦大学的讲师,名叫于娟。于老师一路走来十分努力,自幼成绩优异,最终攻读名校的博士研究生,顺利在复旦大学成为一名讲师,眼看学术界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除了学术和事业,于老师的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成为讲师之后,于老师顺利组建了家庭并且成为了一位母亲。就在大家为于娟老师顺遂的经历感到开心之时,谁也料想不到的意外发生了。

在一次例行检查之中,于娟老师被诊断出乳腺癌晚期,生命只剩下最后的一段岁月。得知病情之后的于娟并未变得郁郁寡欢,在等待之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十分积极地将剩下的生命过完。

首先,于娟将自己在病情最后时期当中的所想所得进行总结,并且汇编为一部作品,即之前提到的《此生未完成》。

并且在生命的最终时期,于娟提出了这样的思考:人的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

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之前的我朝着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用尽全力地向前跑去,有时候甚至像个傻子。在得知病情后我才明白,名利双收能够给人带来的短暂欢愉,人生在世,更该把自己的一切快乐,投入于长久的人生目标里。放眼望去,世间的名利权位,没有任何个不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然而,等到生命最终点我们才会发现,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带到另外的世界去的。”

“活着即为王道,众人记之。”

只有面对生命终结的时刻,人们才会生发出这些感悟:人之将死之时,才会发觉,平日里的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休息不规律、心理压力过大等等都只不过是浮云罢了。

于娟根据这种观点,在书中提出一种劝告:如果平时有空余时间,不如好好陪陪家人孩子。把生活当中省下来想要买喜欢东西的钱用来给父母买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哪怕只是一个水杯、一顿餐饭、一件衣服,都是可以的。

如果能够与自己爱的人在一起,那么无论生活有多么的艰辛,都是快乐的。

这就是于娟在面对行将结束的生命时,所想到的众多感悟。

在她心中,自己的离去会让三方感到痛苦:年迈的父母将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面临老年无人赡养的结局;自己深爱的丈夫会遭遇中年丧偶的悲恸;自己的孩子刚出世不久,却会早早地失去自己的母亲,感受不到母爱。

因此,于娟十分想要让自己的生命继续,不是因为自己不想面临死亡,而是不想让这三方难受。

病魔无情,深爱生命的于娟最终依然撒手人寰,留下无限的遗憾。此书也让人读来十分悲伤,怅然若失。

其实生活当中的很多人也像于娟一样,面对着十分有压力的生活,只不过并非每个人都会到生命终结的那一步。

GIF

很多人为了自己想要的房、车、钱而付出很多,最终却发现身体已经不复当初。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人们用自己的健康,甚至可以说是用生命换来的。

财富,只能是有生命的时候才能叫做财富,否则只能被称为“遗产”,这就是所谓的“有命挣,没命花”。

财富是可以有很多机会争取的,错失了短时间内的挣钱机会,还有更多的机会能够获得财富,但是病痛却只能自己在当下来承受。

于娟的经历以及感悟,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些深刻的道理:

1、世界上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会离开世界,但是绝大部分是病亡,只有小部分是自然死亡的。我们有可能都是前者。

2、当你罹患绝症时,无论你如何劝解,身边的亲人都会花费全部的财产去帮你争取哪怕百分之一的治病机会,而当时的你也有可能已经失去意识了。

所以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状态其实就是在帮助家人减轻负担。

3、假如在生活当中不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被病痛所折磨。一般人面对这些长期的疾病都是抵挡不住的,所以势必要注意这一点。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