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手袖底风|崇祯如何断送了自己的江山
偶过景山,但记所感。
------题记
到北京出差,住在沙滩后街。
清晨早起散步,见街对面有一公园,一问方知是景山公园。
心念一动,这景山不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明思宗朱由检殉国之地么?兴致顿起,于是循了石阶信步走进园内一探究竟。
公园不大,半小时就可绕园一周。
景山也不高,据记载是明永乐年间将开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于此而成,当时叫“万岁山”,又称大内的“镇山”,至清初改称景山。
1644年3月,李自成的起义队伍攻破了明朝的国都北京。
3月19日,天刚蒙蒙亮,崇祯帝在杀掉妃嫔、公主后逃到景山,自觉有愧于祖先基业,以腰带自缢于观妙亭下的歪脖槐树之上。
果然,在景山南麓,正对着故宫北门神武门,一槐树下立有石碑,上书“明思宗殉国处”。
站在树下石碑前,不禁感慨万千。
三百多年前那个春日的早上,一个曾经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蒙元的帝国,一个存在了276年书写了辉煌航海史和文化集成的强大无比的王朝,一个权倾天下欲有所作为又身负家仇国恨的35岁年轻君王,转瞬间都终结于景山这颗矮矮的树下!
百年基业、万里河山都随了甲申年暮春的流水落花不复再来!多么可悲可叹啊!
看着凝聚了三百多年厚重历史信息的石碑和槐树,我想,治乱兴亡有其一定的规律。
这难道不是与执政者自身治理国家的水平息息相关吗?
思考崇祯皇帝身死国灭的原因,至少有三:
上不知其国。
大明王朝到崇祯手中的时候已经是风雨飘摇了。
西方诸教思想传入中国,社会思潮涌动,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受到冲击;
国际关系纷繁复杂,明王朝介入了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财政不再富裕;
虽然朝廷下力气打击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但明王朝宦官当权的政治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观;
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兴起,特别是东北女真的努尔哈赤集团不断壮大以致建国,军事上给中原帝国构成巨大威胁;
国内灾害不断,经济遭受困难,民生凋敝,各地农民起义蜂起。
崇祯即位后没有对国家所处的局势深刻分析,没有抓住当时应当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虽然有打击阉党、启用能臣等系列举措,但是长养于宫廷之内的皇帝对国家的了解无法全面深刻,所做的措施对于矛盾丛集、积弊深重的时局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而已,最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中不知其臣。
崇祯对他的大臣是不了解的,在用人上可以说是游移不定、出尔反尔。
他打击了魏忠贤阉党集团,但因对外廷大臣不满,却又重用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同时又派大批宦官到地方重镇行使职权,凌驾于地方官员之上;
他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却又信听谗言将其杀害;他重用洪承畴守疆,却又介入前线指挥权,使军事行动失败,间接逼降了洪承畴;
他选拔了一帮文臣辅佐自己治国理政,却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留下遗言“文臣人人可杀”。
以上种种皆表明,崇祯虽然旰食宵衣,但对自己的部下不了解不信任,不知其臣也就不知用人,大明不亡而何?
下不知其民。
明朝的赋税较重,据《松江府志》记载,一个纺纱的农妇每天匆忙地往返于市镇之间,必须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工作,不然生计就没有着落。
明末,朝廷为应对必须的军事费用开始推行新的税收政策。
万历四十八年开始征收辽饷作为辽东战事费用,崇祯三年又增加了新饷。层层的盘剥让底层的民众苦不堪言。
同时,由于国家的经济政策使大量富豪向州县集中,传统的士农工商秩序瓦解,那些原来在富豪手下谋生的一大批人沦为无赖流民,增加了社会风险。
加之传统的乡约自治能力下降,社会底层分化迅速,基层治理已经失控。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并不了解最底层的情况,不清楚传统社会治理秩序业已崩溃,不知道老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没有对社会的状况做调查研究,何来的应对之策呢?
1627年的一场大饥荒席卷了陕西北部,一场从根本上动摇大明王朝的大规模叛乱就此发生。
不知其国,国家要想进步就难了;不知其臣,朝廷想要做成功事情就难了;不知其民,天下想要安定就难了!
这三条有一条就很危险了,而崇祯帝却三条具备,这难道不是执政者水平导致的吗?
《老子》云: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不知其国、其臣、其民,而欲天下无事无异于痴人说梦!
有如上者三,大明王朝何以坐天下?
我停留在崇祯殉国碑前许久。
明朝已亡三百多年了,但那起义军攻破城门时的刀光剑影、昔日权倾天下的帝王与家人生离死别的场景却仿佛就在昨天。
往者已矣,来者可鉴。执政者要治理好国家应当知其国以顺大势,知其臣以成功业,知其民以平天下。
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好的教训。
由景山崇祯殉国碑往南眺望,正是巍峨挺拔、金碧辉煌的故宫。
遥想当年,暮春三月,景山之上应该是春意盎然、树木葱茏、一派生机,然而崇祯皇帝却要和他的帝国作最后的诀别。
当他回望这“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的宫殿和万千子民、无限江山时,不知他是否对天下兴亡得失原因有过深刻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