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火红的青春吐芳华
火红的青春吐芳华
一段时间,电影《芳华》的相关话题刷爆手机屏,影院也相当卖座。多年不看电影了,昨晚走进影院,为的是赶个时髦,凑个热闹,探个究竟,果然没有失望。
电影根据作家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按照比较权威和一致的介绍是: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影片的剧情与细节无须赘述,但编辑的娴熟技巧与导演的高超艺术值得恭维。作为旅居海外的华人作家,能把触点立足于人民军队文化艺术的题材创作上,难能可贵。严歌苓的《芳华》虽没有诺奖作家莫言的《丰胸肥臀》吸睛,但以其独辟蹊径的文学正能量创作了反映军队素材的文学作品,可点可圈,作品中是否有其影子姑且不论,但起码的是她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一腔血脉。尽管褒贬不一,但能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核准予发行放映,足见其主题和中心思想没有问题。
编剧抓住了一条主线纵横捭阖。从文工团的日常排练演出和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引申出一群青春男女的磕磕碰碰、喜怒哀乐,平凡生活中有多姿多彩的阳光,也有烦闷苦恼的压抑,这是一个群体与个体的辩证对立统一,在矛盾与斗争中向前发展,又有自由又有集中统一,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中间嵌入了79年西南边疆对越自卫反击战,剧中几个主人公中有三个人开始改变命运走上战场,把那场牵挂住几百万家庭,打出国威军威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占用一定篇幅大手笔烘托出来,让文工团中的几位主角各得其所,剧中人物与编剧导演的思想和思维一同升华,眼光独特,打破了对文工团驻地住所的反复推放。剧中硝烟弥漫、弹雨纷飞的战场所占的篇幅比例虽然不高,但战地救护几个取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使文工团几位历经战场的人物人生、友情得到了高处升华。自卫反击战结束后,文工团完成使命将集体解散,送行聚餐会上全体人员的痛苦拥抱、酩酊大醉,深刻而细腻地刻画了军人对于一个战斗团队面临解散的内心彷徨、无奈与不舍。如果说战场上刘峰带领小分队的浴血奋战会让曾经参战过的官兵热血沸腾、刻骨铭心,那么,文工团战友的集体解散,无疑是那群青春芳华的人们完全无法接受、万箭穿心的时刻。一首《驼铃》,把剧情推向高潮,政委只言片语宣布文工团解散的命令以及与女分队长拥抱痛哭的情景,让人揪心与感慨。可以说,文工团的解散,承前启后,埋下伏笔,为几个战争功臣最后转业在地方各自为生活奔波进行铺垫,前后相连,首尾呼应,揭示了人生的变数与结局。可能是冯小刚导演曾是军人出身,最后让身残的功臣刘峰在遥远的一隅与曾经的心上人一见,搀扶到老,算是剧情中编剧的良苦用心,也让观众洒下的泪花有一点慰藉。
剧情波澜起伏,谋篇布局合理。130多分钟的放映时间,排练演出、走上战场和转业融入社会,银幕分量比例合理,主人公的命运既跌宕起伏,也波澜不惊,几个主要人物的归宿自然而然,捕捉了社会的现实问题,使人的本性和本质融入社会,回归自然。从平铺直叙的起点,中间把剧情推向几个高潮,最后埋下伏笔,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吸引了几滴泪水,结尾让观众在安然中走出影院。市场经济,文化艺术有其优势与软肋,名作家担任编剧自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冯大导演确实不是吃闲饭的,应该为他们点个赞。有水平的文学艺术家应该多奉献精品,这是我们的期待,人民的呼声,大众艺术的根基!
再者,整部电影没有一首专门而创作的主题曲和插曲,这是编剧和导演的高超高明之处。不落窠臼,移花接木,锦上添花。电影通片有几个剧情高潮,编剧导演工于运用七十、八十年代几首耳熟能详、旋律优美的经典歌曲烘托于剧情高潮上,那熟悉的旋律令人如痴如醉、心潮澎湃,把电影剧情推向顶峰,达到了无与伦比的效果。影片结束时那首《绒花》,声情并茂,细腻委婉,恰似《雁南飞》的柔情,久久回荡在观众心田,让我情不自禁和着节拍,吟着歌词,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影院。
火红的青春吐芳华 ,军人的青春恁芳华。据悉,电影《芳华》公映时,昆明四百多名参战老兵集体着装统一组织观看《芳华》,这是参战老兵的情怀表达。“祖国没有忘记我”。再见了,一代军人逝去的青春芳华!
插图/陈颖
作者简介
胡建国,福建惠安人,现就职于厦门市某行政机关。习作散见于《冬歌文苑》《思与远方》《水兵文学》《新时代文学》《军旅原创文学》等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辑: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