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公卫医学中心解读本轮疫情
央广网8月4日消息(记者张卓 通讯员童萱)近期,由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土聚集性疫情已先后波及多个省份。目前主要传播的德尔塔变异毒株,由于传播速度快、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等特点,对防控工作提出更大挑战。
如何科学认识德尔塔变异毒株?如何有效控制疫情传播风险?公众如何做好个人防护?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为主体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近日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就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解读。
德尔塔毒株和之前的毒株相比,有何区别?
德尔塔变异毒株和之前的毒株区别有六点:
一是传染力方面,德尔塔毒株具有极强传染性;
二是传播速度方面,德尔塔毒株的传播速度快,之前广州有1例14秒无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是呼吸道病毒载量方面,德尔塔毒株呼吸道病毒载量是以往的毒株感染者的1260倍;
四是潜伏期缩短,德尔塔毒株潜伏期4天,以前的新冠病毒毒株的潜伏期为6天;
五是感染症状方面,德尔塔毒株感染可能不会有发热的症状,大多数会有腹痛、腹胀、嗜睡、无力的症状,更容易发展成为重症,而以往的新冠病毒感染常见感染症状为发热、乏力等,有时会出现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咳嗽、咽痛、鼻塞等;
六是现在对密切接触者的界定上,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单位、同一座建筑,发病前4天,和病人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密切接触者;而以前的新冠病毒,在发病前两天跟病人的家人,同一个办公室的人,或者一米之内共同吃饭、开会等等,才叫密切接触者。
基于德尔塔毒株的新特点,其传播方式是否发生了改变?
德尔塔毒株的传播方式没有改变,仍然是通过以下三个主要途径传播:
一是呼吸道飞沫传播,也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打喷嚏、咳嗽甚至说话时,喷溅出来的呼吸道飞沫如果携带病毒,会导致与他近距离接触的人感染。
二是接触病毒污染物传播。呼吸道飞沫和分泌物,污染了物体表面,病毒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其他人用手接触了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沾染了病毒,接触自己的口、眼、鼻的时候,可能会被感染。
三是空气传播,也叫气溶胶传播。特别是在室内,通风不畅的狭小空间,如果有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会形成非常细小的呼吸道分泌物颗粒,可以在空气中悬停,其他人吸入,可能导致感染。甚至排出病毒的人离开这个空间,在空气中仍然会有病毒存在一定的时间,其他人进入以后可能导致感染。
我国本轮的本土聚集性疫情与过往疫情相比,呈现出什么特点?
第一,这些患者感染的都是德尔塔变异毒株。
第二,这些患者在起病初期,症状不是特别典型,有的就是发热、乏力、咳嗽等这样一些症状。
第三,病情进展快,转到重症阶段平均五天的时间。
第四,这些重症患者大部分都有基础性疾病。
目前感染德尔塔毒株的患者,其重症比例是怎样的?
根据我国广东疫情的数据观察来看,还没有看到德尔塔毒株能够明显增加疾病的严重程度。但在英国的研究中,发现德尔塔毒株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增加的迹象,与阿尔法毒株相比,感染德尔塔毒株的患者住院风险增加了2.6倍。
不过,在分析重症情况时,除了病毒本身,还需要看宿主本身的情况,比如患者是否已经接种过疫苗?年龄大小?还有是不是有一些基础疾病?另外,疾病发现时间、救治时间、治疗手段等,都是影响重症率发生的因素。
我国的新冠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防护效力如何?
基于在境外大规模疫情国家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特别是在智利开展的一千多万人的研究中,我国科兴公司的疫苗总体保护率,对所有症状、轻症的保护率在65%以上,对预防重症、转为ICU和死亡病例的保护率分别达87.5%、90.3%和86.3%。这充分说明,我国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住院、重症和死亡率。
任何一款疫苗都不能百分百预防感染,我们将接种疫苗以后被感染,叫做“突破病例”。发生突破性感染后,接种疫苗者和未接种者的病毒载量相同。但数据显示,和未接种者相比,接种者感染风险降低8倍,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25倍。
出现“突破病例”的情况,仍是接种疫苗巨大人群中的极少数,变异株仍在疫苗保护范围之内。
是否有必要再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目前看来,所有疫苗在接种之后,都会随着时间,抗体水平出现下降,但是免疫记忆仍然存在,所以一旦病毒感染了,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差不多一周的时候刺激起很强的记忆反应,抗体会大幅度上升。加强免疫,各国都在进行研究,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需要对全人群都进行第三剂的疫苗接种。
具体来说,初步观察,对于已完成免疫接种1年以内的普通人群,当前没有必要再接种加强针。
对于完成免疫超过6-12个月,免疫功能较弱的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高风险地区工作人员、从事高暴露风险职业的人群,是否有必要开展加强针,以及什么时间开展加强针的接种,我国有关方面正在进行研究,大家可关注相关信息。
面对德尔塔毒株,我们应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第一,继续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自觉遵守防疫措施,在商场、超市、酒店、影剧院、体育场、公交车、地铁、机场候机室等公共场所,配合做好戴口罩、验码测温、“一米线”等防控措施。
第二,积极接种新冠疫苗。疫苗接种仍是预防病毒最有效的措施。
第三,可能接触病人或病毒污染场所,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注意触摸可能的污染物体后要及时洗手、消毒,注意对可能受到污染的物品先消毒、后处理。
第四,不聚集,少到密闭、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现阶段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减少公共部位的接触,回来后及时洗手。
第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进入汛期,温度可因降水出现下降,应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注意劳逸结合,规律作息,注意饮食卫生,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拒绝食用野味。
第六,做好健康监测。尤其旅游、出差归来后,应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可疑症状,要佩戴口罩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医,不要自行用药,不要到没有资质的诊所就医,以免延误诊疗。不建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要带病上班,并向单位报告旅行史、接触史及身体异常情况。
对于近期有出行计划的居民和从外地归来的居民,分别有哪些建议?
对于近日有出行计划的市民,建议如下:
第一,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应取消外出旅行。
第二,其他地区人员应暂缓去中、高风险地区旅行。
第三,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特别是尚未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或全程接种新冠疫苗但还没有满14天的人,尽量不去外地旅行。
第四,出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到室内人员拥挤的场所,室外活动要注意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
第五,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信息动态,非必须不出境,暂缓跨省旅游,非必要不出省(市、县)。必须出行的,提前向有关方面报备出行目的地和返程时间,出行前注意查询目的地防控措施要求,做好旅途个人防护,随身携带足量防护用品,主动配合交通场站做好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行程卡”等防控措施,乘坐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口罩。
对于从外地返回的居民,如果是从中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应复查核酸,并根据安排集中或居家隔离至少14天,密切监测健康状况,随时报告。如果是从低风险地区返回人员,建议复查核酸,并减少社交活动,密切观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