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名家金启荣的“六字真言”
意拳名家金启荣的“六字真言”
导读:金启荣对于意拳的拳理拳法有着深刻的体认,形成了系统、独到的训练方法和拳学理念。他将拳学理念概括为自然、张力、本能六字,堪称”六字真言“。
爱新觉罗·启荣(金启荣,因兄弟排行在四,武术界尊称“金四爷”),1951年出生于北京,满族正黄旗人,与著名书法家启功同族同辈,他自幼酷爱武术,1964年和长兄爱新觉罗·启庄(金启庄,亦为王斌魁先生弟子,武术界尊称“金大爷”)随八卦掌第三代名家郭古民习练八卦掌(川掌),直至1968年郭老去世。1965年,他拜在意拳第二代名家王斌魁门下,系统修习意拳,随后,得到周子炎、姚宗勋、杨德茂、王玉芳、姚海川、朱垚庭、于永年、李见宇等重多意拳第二代传人的指点。50余年的研修,造就了金启荣深厚的功力、精湛的技艺,尤以精巧、雄厚的发力蜚声拳坛。他得益于王芗斋先生的拳学理论,同时研修佛道哲学、物理学、力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并在实践中验证,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拳学理论和训练方法,颇具独到之处。金先生身材瘦小,体型与王芗斋先生接近,但无论对手多强多壮,与之交手,对手都应手而出,体现了内家拳以小胜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妙处,可谓深得芗斋先生真髓。熟悉武术圈的人谈到“金四爷”的功夫莫不称道。
金启荣对于意拳的拳理拳法有着深刻的体认,形成了系统、独到的训练方法和拳学理念。他将拳学理念概括为自然、张力、本能六字,堪称“六字真言”。
自然、张力、本能三者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关联。自然是一种平衡。世界万物都存在矛盾,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武术归根结蒂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利用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王芗斋先生晚年自号“矛盾老人”,可谓深得其中三昧。所有拳种都离不开神、意二字,意拳是通过解决自身矛盾,并与体外矛盾形成统一、平衡,以达到神与意的瞬间平衡。比如,意拳的站桩功就是保持生命、维护平衡的好功法。
所有拳术都离不开发力。武术需要的是立体的张力,而不是局部的、平面的力量,王芗斋先生完成了拳术由二维的平面到三维的立体空间之间的转换。无拳不争,争力就是矛盾力。意拳的发力通过站桩、试力的训练来实现。争、拧、裹、采、提是意拳发力的“五字要诀”。拳术发力是一个综合体,发力时,速度、密度、角度缺一不可,都要准确到位,并协调平衡,可见意拳发力符合力学、哲学等科学理论。王芗斋先生在世时就被称为“拳术革新家”。事实上,芗老相当于找到了拳学中的黄金分割点。
意拳的所有训练方法都不是人为的造作,目的都是为了恢复人的本能。意拳摒弃了繁杂的套路,直指拳学核心,与其他拳种相比,“框框”比较少,丢掉了思想包袱,因而能够比较快地增进体能、增长功力、体认到拳术本质。
金启荣毫无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对很多拳种都有过深入钻研,他所提出的“六字真言”绝不仅限于意拳,可以应用到任何拳种。各个拳种尽管名称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训练方法不同,但在道理上都是相通的,正所谓殊途同归。金启荣评价一个拳种优劣的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是否具有哲理;二是是否符合辩证法;三是是否可以应用。能够流传至今的拳种基本上都是好拳种,只是有些习练者不明拳理或者不去认真钻研,对拳术理解有偏差,才导致不能成就功夫。
意拳是深合哲理的拳种。意拳既不属于佛家,也不属于道家,更不属于医家,但意拳的道理与佛家、道家、医家的哲理都是相符合的。
金启荣不仅自身理法兼通,而且毫不保守,善于育人。他认为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将自己的学术、功夫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超越自己。老师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只能证明学术的倒退。学生后来居上、青出于蓝才是老师的成功。正因如此,金启荣多年来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他们继承了金启荣的认真专研的学风,在拳理和拳法上都有较深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