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富即安的朱元璋是被谁点燃了皇帝梦想

朱元璋家世代为农,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雨漏偏逢连夜雨,1343年濠州连续发生旱灾、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不久,当地出现饥荒,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在颠簸流离的乞讨生活中,朱元璋受尽苦难,25岁时投奔了郭子兴的义军。入伍后,其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又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逐渐成了气候,被奉为吴国公。

当时,刘伯温、宋濂、章溢和叶琛人称“金华四杰”。据说,朱元璋委派专人前往浙东,将“金华四杰”请到南京。对于四人的到来,朱元璋给予足够的礼遇,除了集体接见并宴请,还与四个人进行单独谈话。四场谈话的内容,至今已不得而知。只知道刘伯温曾向朱元璋面陈“时务十八策”。

“时务十八策”应该是十八条锦囊妙计。具体哪些内容,史载均语焉不详。当年诸葛亮初见刘备,便有了那一篇千古传颂的《隆中对》,相信这十八条妙计也为朱元璋日后取得江山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是事涉机密,除两个当事人之外,断无第三人知晓。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金华四杰”的加盟,是朱元璋剪灭群雄,最终夺取天下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实,在军阀混战中,这四个人里面真正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起到重要作用的,只有刘伯温一人。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连吴王都还未称,只是韩林儿麾下一支部队的指挥官。当韩林儿称帝的时候,朱元璋还表示了拥戴。大年初一,在中军帐内设下韩的御座。朱元璋的部下将领,都奉朱元璋之命,对着那御座行叩拜大礼,独刘伯温不搭理。别人问他为何倨傲,他不屑地说:“此(指韩林儿)牧竖耳,奉之何为?”意思是这种平庸无能的人完全不值得尊敬,更不值得追随。

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他便把刘伯温找去询问缘由。刘伯温单刀直入告诉朱元璋:“你就是取代元朝的真命天子,何必还要去侍奉他人?”

当时,天下称王的人有好几个,除了韩林儿,还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朱元璋也久有称王之心,一帮和他一块儿揭竿的哥 们儿也撺掇了很久,只是他心中一直没有底。最让他吃不准的有两条:一是他命中是否有“龙象”;二是称王的最佳时机。通过几次长谈,朱元璋已知晓刘伯温是个精通天文地理的高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对卜卦、推命一类的象纬之学深信不疑。如今刘伯温说他是真命天子,这好比挠痒痒挠到了实处。如果说哥们儿的撺掇有打诳语的成分,那么刘伯温的劝说则被朱元璋当作“神谕”。在这一点上,可以肯定地说,是刘伯温促成了朱元璋的皇帝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