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搜车优化裁员的背后,互金模式大溃败的开始。

公元2012年,凭借着阿里巴巴的威名,大搜车诞生。短短几年,随着2016年“弹个车”产品的问世,一时风光不二。
公元2014年,在腾讯、京东、百度的支持下,易鑫诞生。三年后,2017年在港交所风光上市。
两家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掀起了汽车金融新零售的风暴。与其说依靠科技不断创新和颠覆汽车金融的玩法,不如说是依靠背后投资方的强硬背书。在一个资本力量决定成败的战场上,掀起了一股惊涛巨浪。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成为了无数人羡慕的对象,争相学习的楷模。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业界朋友的自我介绍中,口头语从“我是从事汽车金融服务的”悄然转化为“我是从事汽车金融的”。汽车金融的本源——服务,被悄然的抹去了。这一点点的差别,或许就是汽车金融几年来乱象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吧。
汽车金融,无可厚非,服务二字才是其精粹和本源。它的诞生就是为了促进汽车销售,为了消费者能够提前拥有汽车。也就是说,汽车金融是辅助汽车营销的行业,不是为了赚金融的钱而找汽车作为资产的行业。初衷一旦背道而驰,必然要为此吞下苦果。想明白了这层道理,几年来所发生的一切不好解释的问题,似乎就都能找到答案了。
我们更多的人都看到了金融逐利的一面,却把金融同样会带来风险的一面抛在了脑后。当所有急功近利追求一夜暴富的形态接踵而来时,认认真真,稳扎稳打的下笨功夫的人竟然被逼的无路可走,难道这就是我们崇尚的创新吗?
金融业务最为崇尚的应该是以稳为主,小心谨慎,逐步改善,始终将经营风险放在首位,汽车金融当然也不例外。就如同汽车金融服务行业是需要重资产,高成本,低利润运营特征一样,汽车金融服务本身就不是一个赚快钱的产业,需要的是厚积薄发,需要的是积累经验,需要的是慢工出细活,需要的是建立良好的客商关系,需要的是建立起自己的服务品牌
改革创新提倡摸着石头过河,但请注意,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如果一定要摸着石头过河,就要严格控制过河人的数量和节奏。也就是既要一往直前,克服困难,寻找新方向。同时也要看好后路,建好防火墙,随时可以收放自如。这就是平衡,同时也是规避风险的必要措施。
所以说,勇于创新,为行业带来新意是值得鼓励的。但同时不要把它做成追逐资本的游戏,不要总想靠速度取胜,不要总认为只要在路上,问题就都可以得到解决。一旦进退的弹性失去了,那么也就离风险的发生不远了。
比如说“弹个车”这个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无可置疑的是,一成首付弹个车给购车客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客户可以通过较低的首付和一年内的低月供来降低客户购车门槛,一年以后,客户可以选择续租、买断和退租三种模式。对于客户而言,相比于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融资租赁产品的灵活性优势显现无疑。
但是这种模式也同样存在弊端,融资租赁业务的三种尾款处理方式,续租和买断都还好,而如果客户一旦选择退车,那么麻烦就来了。二手车的残值率控制,二手车处理方式和处理速度,后续资金的安排,业务模式和产品的衔接,处置渠道的对接等等,都对融资租赁公司运营能力形成挑战。就实际的运营状况而言,貌似出现的问题还是有点多。
所以说,对于具有互金性质的汽车金融平台公司,我们应该做出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这些公司的出现,确实通过自身的灵活性和对金融科技的有效运用,积极地推动了市场的发展,降低了客户购车的门槛,迅速盘活了农村市场。为原本一潭死水,缺乏活力的银行产品敲响了警钟。
但是我们也清晰的看到,按照中国汽车金融市场发展的规律,一般来说5-6年是一个小周期。互金平台似乎也没有逃脱周期的命运。如今易鑫已经开始向助贷转型,大搜车也似乎开启了大范围的业务优化和调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个人觉得有以下这个原因造成了互金平台的衰落。
我的答案是:核心能力不足。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最终靠的是核心能力的建设。主要由资金筹划能力、产品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组成。
易鑫和大搜车的崛起就在于股东方强大的背书,使其相对容易的获取了较强的资金筹划能力。
产品管理能力是一项长期指标,就像我们刚刚举得例子,既然一年后客户可以选择退车,那么请问你的相应准备做好了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是不具备产品的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能力是个悖论,互金平台的发展路径其实更多的是在资本端,快速上规模,在分子不能跑赢分母的前提下迅速上市,从而完成战略投资人退出。但是,整个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恰恰是需要时间去积累,去磨练才能逐步的成型,是个快不起来的工作。金融科技可以提高效率,但尚不能代替人去做判断。
资产管理能力,再次强调资产管理能力绝不是单单指催收的能力和收车的能力。但暴力收车成为一个赚钱的勾当,其实既已经意味着业务的变质和服务能力的丧失。总的来说,资产管理的定义是通过对承租人和租赁物的有效协同管理,使得租赁物在租赁期满后达到承租时的各项预期。使得商家与客户均能价值最大化。
我想,如果您能按照上述四条一一对照,就会对今天的局面有所认识,对产生的原因有个清楚的判断。
这些能力聚合起来,就形成了业务管理体系。这种体系的建设,不仅仅需要人的聚合,更需要经验的聚合,同时也需要整体市场参与者的聚合。所以,它是需要时间的,在汽车金融发展的道路上,快不是什么都可以破的。或许小步快跑才是对于市场最好的注释。
发现了问题所在,就要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那么下面的路我们要如何去走呢?
“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强调一个快字,金融行业需要一个稳字。两者貌似不易兼容,所以就需要我们去找那个平衡的度,任何一个失衡的状态都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而且,各自优势不同,也很难在短的时间内追上对方。金融业务,如果有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那么受影响的不是客户体验,就会是风险控制。两者如果要同时满足,需要的是合作。这就是我理解的新结构。
从目前来看,合作方中的主要参与者为银行、保险公司、渠道三方,或者再加入资产管理公司(平台)。我们需要合作共赢,共担风险,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但是目前的状态,却是义务和责任的层层转移。结果就是资方丧失了自己的核心能力,保险公司变成了业务通道,渠道方成为了责任的承担者。一旦出现问题,渠道可以跑路,可以破产,可是持牌机构呢?退路在哪里?
所以,用自己的公众号,用自己的文字,继续强烈的呼吁市场相关参与方,能在新的结构下积极探索,找到一条合作共赢,共担风险的新模式出来。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永远都是最不靠谱的选择
有了专业的分工,接下来需要的就是不断地磨合。先要认清参与这个市场必须的能力,然后要认清自己具备什么核心能力,然后找到可以互补的合作伙伴,去不断地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固化阶段性成果,增加彼此的互信。然后周而复始,不断迭代,不断升级。
可以打个形象的比喻。也是我心中的想成为的样子。银行是资金提供方,就类似于一个专利的发明者和拥有者。保险公司作为担保方,就类似于将专利转化为产品的科技公司,让专利成为商品,可以进入市场,获取利润。渠道作为推广方,就类似于将产品量产、营销的公司。如果再加上一个资产管理公司,就类似于售后服务公司,当然,这个售后服务公司也可以和渠道合二为一。这才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各司其职,各显其能,目标一致,行动一致,互利互补。
上述这些文字就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在家中憋出的所思所想,这段时间汽车金融圈的几件大事发生,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只是人单式微,写下这篇文字,也是希望认可它的朋友能够多多帮忙宣传,有能力的尝试着设计一下,实操一下,因为我们汽车金融人都希望这个行业---明天会更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