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哲学生活两则
我也换4G手机了
因为要换4G手机,竟然连续三天没写博客,只因一个通讯录程序一直没研究明白,看来这人际关系真的很重要。现在整明白了,平安无事了。
之所以换手机,主要是大家嚷嚷加我微信,没有,大家都说我OUT。现在有了微信,我看还是OUT好,要加我好友的人一波一波的,我也没那么好的人缘啊,真愁死我了。我是真不想被打扰,可人家要加你,要约发来了,加吧。
原来是通讯录捣的鬼!这马化腾真会坑人,用亲情和友情让大家自动替他绑架消费者。互联网技术就是厉害,楞是让人无处遁形——微信的应用方便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距离近了,私人空间没了。
几个微信群里,大家都对抢红包都兴致颇高,我却提不起兴趣,看着他们兴高采烈地发着、抢着,我似乎明白了马克思所说“人依赖于物,人受物的统治,人与人的关系受制于物与物的关系,人在对物的依赖中再度丧失了自己”的意思。我亲爱的亲朋好友们,你们什么时候才能觉醒?什么时候才能解放自己?
换手机,玩微信,本来是想和大家拉近一点距离,并借机多表达点什么的,可真操作起来,却不知从何说起,竟然说什么也不知道了,因为大家对我作品的反馈大多是读不懂,既然写都不清不楚,说的方式于我就更不是强项了。
比我大一岁的大侄女就当着大家的面儿对我说:“听我老叔的,就得疯!”其实我也不想对牛弹琴,但不说又憋得慌,所以压力真的很大。
值得安慰的是,最近我还是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想看心理医生的两个亲朋说得省了这份钱,一个是因闺女学习问题而忍不住家暴的朋友,另一个刚离婚的至亲。
尤其是那至亲,在我的开解下,竟然渐渐开始谅解那个小三,理解了小三也注定是个受害者的必然性。这又是怎样的道行啊?!回过头来看,听我话的人不但没疯,竟然还抢了心理医生的活儿,这一点还是挺过意不去的。
其实当大侄女说那话的时候,我就明确地告诉过她们:当你们过得幸福的时候,不要找我,当你们自觉过得不幸福的时候,一定找我,包治。
如今国家有道路自信,我这应该算是思想和文化自信。齐秦的《外面的世界》唱了这么多年,今天终于彻底理解其中的真意——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会在这里衷心的祝福你;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我还在这里耐心的等着你。
不停地哼着这两句歌词,我心里那叫一个美,暗自叫嚣着——不论你们高兴或不高兴,我,来了。
4G生活的累
本人在光棍节网购一手机,正式进入4G时代。通过几天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我充分感受到新技术条件下人机互动的震撼,感叹技术进步之余,却唯有一个累字了得:
一、心累。估计在进入4G时代的人群中,有99%以上的人会使用微信功能,我认为这个功能把人坑得也算彻底。我当然不敢否认技术进步对文明促进意义,只想阐明自己的另一个视角——技术进步后的人该如何正确适应技术进步。
首先,微信功能让人无处遁形,因为没有微信前,大家的手机号只在别人的通讯录里,有事的时候才能相互联系,现在开通微信了,只要别人的手机里存有你手机号码,人家就知道你进入这个大圈子了,想亲近你的要约便纷至沓来。这一点,对于那些爱混圈子的人无可厚非,对于如我一样不爱混圈子的人就不胜其扰了。
其次,微信圈子功能的紧密在方便了信息流转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垃圾信息,人的(私)生活内容虽然丰富了,但旧有的宁静也没有了。在微信的帮助下,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看似被拉近了,但一阵喧嚣过后,再次被疏远的人恐怕连旧有的期待也都没有了。这些都说明,人际交流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如果不懂交流是肤浅,微信的诞生迎合的恰恰就是人的肤浅需求。在广泛的肤浅中,大家不自觉地被聚拢得更紧密了,这是对旧有的人际交往空间的颠覆,可惜这些被颠覆者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任何一项技术创新,带来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必然有一消极性附随,微信的诞生注定会加快人的生活节奏,让本来的普遍焦虑进一步加强,这当然直接意味着人类的哲学与伦理反思要配套跟进,也就是人们要在进步的狂欢之后迅速实现理性回归。
二、眼累。新生事物最易勾起人的好奇心,在兴趣和欲望的驱使下,加各种好友,探索各种新功能,应对各方的问候,应付各方的关注。现在明白两个同事为什么没事就坐在那儿独自把玩手机,而且还要时不时地发出开心的笑声了,网上诱人的东西太多了。本来每天面对电脑码字儿就够辛苦我的眼睛了,现在又多了一个4G手机,可苦了我的眼喽!
三、手累。新手机不错,有我常用的五笔打字功能,刚开始用一只手打,后来觉得慢,就改用两支手,打着打着速度便迅速得到提高,还挺得意的。但刚得意不久,我的脑海却突然闪过某广告中一轮椅上傻呵呵的青年双手擎在胸前,似乎端着什么,却又什么也没有的画面,但愿将来的我不会那样,好可怕呀!
四、替别人累。以前人家总说微信朋友圈,我不知何物,现在搞明白了,就是一自媒体的展现个人思想的平台,挺好的,我也很需要。
真用起来的时候,我却发现这个平台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也决定了他必然被滥用,其中带有商业目的的滥用无所谓,因为做商品推广,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宣传当然要无孔不入;可恨的是那些自以为高明的刷圈者,他们乐于大批量地往朋友圈发一些看似充满人生哲理的文章,我不知道他们如此热情与执著的原因,但这些碎片化的文章缺少足够的系统性,通常只能让读者在某一点上获得似是而非的启示。
这类文章,偶尔消磨时间尚可,多看无益,实在浪费版面和翻阅时间。虽然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但静静地看书系统性作品明显更有益人生。中国社会依然处于激变的转型期,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东西暂时麻醉自己的物欲横流可以,未来整体走向热衷经典才是方向。
新技术能带来新奇的感性冲击固然好,能在感性冲击后迅速用配套的理性反思回归平衡的和谐才最重要,同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至今,个体和小家庭的富裕给人带来愉悦的同时,痛苦关未因之减少,新的迷惘造就了许多新的不幸和显而易见的整体焦虑。
什么样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这类亘古不变的哲学主题在今天总结成深入人心的新伦理观显得尤为迫切,亟待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全力作为。只要不能形成与新生活配套的新伦理观,人们越盲目追求舒适的生活,就会有更多寒号鸟式的冬日狂欢演变成随处可见的悲剧。
矛盾是永恒存在的,只能自主调和,任何选择性回避都是暂时的,视而不见就是自欺欺人,愿更多有在系统地哲学化中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