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画说安顺 雪泥鸿影留画痕(下) 2019年第4期 (总第359期)

雪泥鸿影留画痕(下)

——外地画家笔下的安顺

杜应国

1939年初,原运藏贵阳的第一路(南路)南迁文物,为避日机轰炸而迁往安顺华严洞庋藏,随之成立了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以庄严为主任,成员有:朱家济、李光第、郑世文等。后因朱、李、郑三位先后离开,另补刘峨士(奉璋)、黄异(居祥)及庄严夫人申若侠。其中,刘、黄二位皆擅丹青,由庄严先生物色延揽成为办事处工作人员。那志良《我与故宫五十年》有记云:“安顺办事处的主任庄尚严先生,是对于书画鉴赏很有心得的人,处里的原有同仁,先后离去之后,他自己物色了两位职员,一位是刘奉璋先生,一位是黄居祥先生;刘先生画国画,黄先生画写生画,专画苗族人物。”

部分故博同仁迁台后合影。其中原安顺办事处成员为庄严(左五)、刘峨士(左一)、黄异(右三)、申若侠(右一)  李在中 提供

庄严等人自此“寂处深山”(向达语),在安顺安安稳稳地寓居将近六年。六年的时光虽然清苦、漫长,但毕竟是远离战火的大后方,日子倒也过得平静而悠闲。不想1944年12月突然发生的“黔南事变”彻底打破了山中的平静,故宫文物奉令紧急转移到四川巴县藏存。也许是出于对这一段难得的山中岁月的怀念,离开安顺仅仅三个月,庄严就特意委请擅作国画的同事刘峨士先生,于1945年三月画了一幅颇具写实风格的《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然后遍请师友题跋,以纪下这一段因“古物蒙尘来狩斯洞”的大事。此图长239.7厘米,纵33.3厘米,纸本,无设色,是幅典型的水墨画。引首“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九个篆体大字,为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所题,其后参与题跋的有徐炳昶、朱家济、邱倬、傅振伦、向达、劳幹、董作宾、罗家伦、张敬等共13人,可称是一幅极具文献价值的艺术瑰宝,一部有关南迁文物入藏华严洞的“历史图志”,也是一次纸面上的“修禊”雅集,一段难得的艺坛佳话。作者刘峨士,字奉璋,天津人。生平不详,仅知其为抗战时期流亡到安顺的一位艺术家,后为庄严所识,聘为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人员。1949年随故宫文物迁台,1952年在台病逝。有少量作品传世。《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当为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但因该画为庄严个人收藏,从未公开,故长期鲜为人知,直到2010年庄严之子庄灵著文《故宫南迁时代忆往——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首次将此画披露于世(原载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笔者闻讯后,深感此画蕴含的丰富信息之于安顺所具有的特殊意义,随即通过电邮与庄灵先生联系,经多次协商,征得庄灵先生首肯,同意在安顺公开发表此画,并提供了他亲自制作的电子版。笔者据之撰成《华严洞图藏海外山水佳构还故乡》一文,配图发表,使之首次在安顺面世(参见2012年《贵州民族报特刊·黔中文化》第17期)。

董作宾题跋“山高水长” 张敬题《南侣一枝花》

罗家伦题跋

刘峨士(奉璋)绘《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局部) 庄灵 提供

刘峨士(奉璋)绘《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局部) 庄灵 提供

刘峨士(奉璋)绘《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局部) 庄灵 提供

刘峨士(奉璋)绘《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局部) 庄灵 提供

刘峨士(奉璋)绘《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引首——马衡题书 庄灵 提供

刘峨士的另一位同事黄异先生,也因安顺之缘,同样留下了一幅可与《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相媲美的传世之作《安顺牛场》图。

黄异(1909——1954),原名黄居祥,别署瑞生、鲁萍,山东临邑(现改德平镇)人。抗战时期辗转来到安顺,曾受聘为安顺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后与刘峨士一起,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工作人员,参与守护华严洞的故宫国宝。黄异原对研究服饰有兴趣,到安顺后,见到诸多少数民族五彩斑斓的服饰,眼界大开,欢喜异常,于是专注于作各种少数民族人物的写生画。1949年随故宫文物去台。1950年,黄异在离开安顺六年之后,利用手中积累的写生资料,于台中绘成《安顺牛场》图一幅。画题“安顺牛场”四字,为原国立黔江中学校长陈达夫(名兼善)篆书;另有庄严题跋,其词云:“我国滇黔苗胞生活情形,画家甚少为之写实者。黄异兄此幅绘安顺苗胞赶场状况,维妙维肖,情景逼真。每一观览,彷佛又置身抗战时山国之间。至其笔法劲丽,尤为余事,赞叹之余,因赘数字。三十九年十一月庄严。”图中上百个人物,十数个场景,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熙熙攘攘的边地赶场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紧紧抓住安顺多民族聚居区的特点,以鲜艳的笔触,着力表现出各少数民族及其支系五彩缤纷,色泽斑斓的服饰,鲜艳的色彩和奇异的装束,给人以琳琅满目,绚丽多姿之感。画中的人物,除有苗、彝、布依、屯堡人之外,还有打扮入时的太太、西装革履的先生,以及军人、学生、外国传教士等等。整个画面,洋溢着一股遮挡不住的、极具地方色彩和时代氛围的强烈气息,是战时安顺民俗风情景观的典型写照,因此有“安顺的清明上河图”之誉。

收存黄异(居祥)遗物的箱子 黄煜 提供

黄异(居祥)遗物中保存的安顺少数民族人物写生系列作品之一 黄煜 提供

黄异(居祥)安顺少数民族人物写生系列作品之二 黄煜 提供

黄异(居祥)安顺少数民族人物写生系列作品之三 黄煜 提供

黄异(居祥)安顺少数民族人物写生系列作品之四 黄煜 提供

最值一说者,是有关此画的发现、披露以及作者身世的揭晓等等,隐含着一个十分动人而又曲折甚至有几分传奇色彩的寻亲故事。

2011年,老友王尧礼兄给笔者传来了这幅《安顺牛场》图的照片,言得自李在中先生的博客。惊喜之余,深感此图之于安顺的重要,旋即通过互联网与李在中先生取得联系,蒙其慨允,同意将此图在安顺发表,并惠赐了一帧高清照。笔者随即草成《一幅风情画漫漫回乡路》一文,配以该图,发表于2011年《贵州民族报特刊·黔中文化》第3期。根据李在中先生提供的资讯,该画实为作者题赠他父亲李霖灿先生的一帧照片,背面有作者题辞:“霖灿吾兄惠存:弟异敬赠,时四十年春同客台中。”其下并有李霖灿先生1994年的补题:“四十年前往事,一一涌上心头。振兴路旁、台大医院当中,都恍在目前,而黄居祥老友早已物化多时,思之感悼不胜!霖灿八十三年二月二八日记。”

李霖灿先生原供职于中央博物院,1949年文物迁台后,中央博物院与中央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三家合并成立联管处,合署办公,遂与黄异等人成为同事、好友。1999年李霖灿先生去世后,此照转由其子李在中先生保存,2011年李在中先生首次将之披露于自己博客,这幅沉隐了六十多年的珍贵画作方得以面世。笔者撰文时,对黄异(居祥)先生的情况一无所知,仅据李在中先生提供的信息,言其已于1954年在台湾病逝,因生前未婚,去台后又与家人失去联系,故其身世无人知晓云云。据此,有关该图的来历和作者情况,以及最重要的,作者缘何与安顺交集并对安顺民风民俗如此熟悉等等,都成了解不开的谜团、悬案,令人抱憾不已。

讵料,2014年,突有位署名“黄煜”的网友在笔者博客上的留言,自言为黄异的孙子,并感谢拙文为他们家陷于困顿的寻亲之旅提供了线索,通过李在中、庄灵等先生的帮助,终于找到了祖父的确切信息。电邮往还中,始知原名黄居祥的“黄异”(此为他离家后在外使用的名字),大约于1937年离乡,出外闯荡,离乡前不仅已在家成婚,而且育有一子,取名平昌(后改名云生),时尚年幼。黄异去台后,始与家里断了联系。其妻周氏虽知丈夫去台,但碍于当时严酷的社会环境,只能严守心中秘密,直到1980年离世之前,才将此埋藏了多年的心事吐露给独子云生,嘱其一定要找到父亲的踪迹。为此,黄云生曾通过电视、电台等对台寻亲节目,数次寻访父亲消息,然迭经努力,音信杳无。后因黄云生年迈,其子黄煜接棒继续寻找祖父踪迹。2009年,黄煜从央视播出的《台北故宫》节目中,第一次得知祖父黄居祥随故宫文物迁台的信息,为此,黄煜致函台湾海基会查询祖父消息而无果。直到2014年在网上读到拙文后,其寻亲之旅方峰回路转。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黄煜据拙文披露的线索,先后与李在中、庄灵等人取得联系,后更从李在中先生处得知,其祖逝后,因无家人在台,灵骨一直存放在台中宝觉寺。当年8月,经父亲黄云生同意并得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协助,乃携妹黄琛同赴台湾,拟将祖父灵骨迎回故乡,与祖母合葬。而正是黄煜此行,无意中再度揭开了有关《安顺牛场》图及其作者身世的诸多秘密。

且说黄煜兄妹抵台后,在庄灵先生的协助下,得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热情支持和款待,院长冯明珠先生拨冗会见了黄煜兄妹。时有书画部科长张碧凉女士,得知黄居祥先生后人来迎取灵骨返乡,特意提醒到:黄居祥先生还有部分遗物,在其逝后经庄严先生和碧凉女士的父亲张德恒先生等悉心整理,收入一个大铁箱中,与书画部的文物一并存放在地下库房内。经她指引,这个尘封了整整一个甲子、早已被人遗忘的大铁箱被准确地找出。随着这个神秘箱子的开启,黄异先生后半生的飘零身世,以及围绕《安顺牛场》图的诸多谜团,才得以浮出水面,大白天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随着老一代故博人的凋零、离世,当年参与处理黄居祥身后事者多已故去,曾从父亲张德恒口中知晓其详的张碧凉不仅是唯一的知情者,而且已年届退休,只因手头工作需要而被推迟。如她所言:“(你们)家属若是迟些联系,恐怕这个存有诸多宝贵财富的箱子就永远在故宫库房里沉睡了。”

真是冥冥之中若有神助,随着阴差阳错中被发现的这只神秘铁箱的开启,我们心中的一个个疑问都得到了解答。箱中遗物,除了大量少数民族人物的写生稿和画稿之外,还有他参加故宫博物院工作填写的履历表、安顺民众教育馆颁发的委任状,以及《安顺牛场》图照片一幅并获奖证书一张,照片与赠李霖灿先生保存者无二,惟其左侧附粘一纸,上有钢笔所书“台湾全省第五届美术展览会第二名,奖金二千元”等数字。从履历表可知,黄氏在抗战爆发后离乡闯荡,曾参加第五战区宣传队第二队,从事绘画、剧宣等抗日宣传工作。后又参加教育部社教工作队,仍从事艺术宣传活动,1942年编为教育部西南公路线社教工作队第一支队,大约就在此时来到贵州,落脚安顺。1943年即被聘为安顺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据安顺市档案馆编《安顺民国时期大事记》载,1943年10月10日安顺民众教育馆曾举办过一次为期五天、轰动一时的“文化艺术展览会”,庄严等人曾选有部分书画和青铜器参加展出,此正是黄氏在民教馆艺术部供职之时,或许,他正是此次展览的主要筹划人之一亦未可知。大约就是此次活动后不久,黄异(居祥)即与刘峨士(奉璋)一起,被庄严先生聘为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工作人员,参加到在华严洞守护故宫国宝的行列中。履历表中设有“专长”一栏,黄异填的是“苗族服饰之研究”,可知其所作之少数民族人物写生,其实很可能就是他的苗族服饰研究的一部分,惜未见到相关的文稿。

《安顺牛场》图获奖证书 黄煜 提供

黄异(居祥)绘《安顺牛场》图 李在中 提供

从箱中保存的大量写生稿看,其中有不少人物形象都出现在《安顺牛场》图中,有的姿态略有修改、变化,有的则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搬入。于此可见,此画的创作构思,实际上是巧妙地以“安顺牛场”这样一个人物形态多样、集中的空间环境作为载体,将平日积累的大量素材串联、组合,构成不同的场景,使之充盈着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民俗意味,为全画注入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不愧为一幅着力表现战时安顺社会民生及民族文化生活景观的民俗风情画。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保存下来的写生稿都为彩色,而且笔笔不苟,细腻严密,包括衣裙上那些五彩缤纷,色彩交错的纹饰、图案等等,诸多细节,均工笔描绘,据实着色。如当时流寓安顺的画家西云所赞:“神态毕肖设色浓丽而无炫烂之病,行笔细密而无纤弱之习。”细省其心思、笔法,似有为服饰研究积累素材的特殊用意。复以此推知,作为集大成之作的《安顺牛场》图,其原作必是彩色无疑。而此画的创作缘起或直接动因,很可能就是为了参加在台湾举行的第五届美术展览会,并因此获特选二等奖。此外,这些保存的画作,除大量散页外,还有少数已经装裱。散页中,另有不少名家、同道的题词,如马衡、董作宾、张大千、刘峨士、庄严、劳干、西云等等,其中有的题跋就注明题于安顺(或习安),似有筹划个展或出版画册之意。内有一篇行楷书写的简约文字,对黄异(居祥)的经历及艺术风格作了简洁的介绍,语多推许之词,惜未落署,不知出自何人手笔,姑转录如下:

“黄异君,鲁之德平人,工绘事,擅长人物,为中国画坛不易多睹之写实派民族画师也。作品尚自然,喜以边胞生活为题材,极富生命力与创造力,恒予人以真实明美之感。盖其不顾险阻,深入边地,亲炙观摩,实有以致之。黄君从事社教足迹半中国,登临泰岳、峨眉,游遍川黔湘桂,复久处苗裔山间,广征博写。其所藏稿几画西南边民种类生活,服饰之大观,洵非《百苗图》等所能比拟。风格独标,艺林称道,中外人类社会学者,对之尤多赞誉。随故宫博物院来台后,公暇则至山地写生,领域开拓,创作益丰。特为简介。”

2014年10月,黄云生携子女黄煜、黄琛一起,将父亲黄居祥骨灰奉归故乡德平镇丁家庄,与母亲周氏合葬,客厝异乡已六十载的黄居祥先生终于魂兮归来,落葬故土。此时距他当年离乡外出已经整整77年!黄云生父子两代历经三十多年的寻亲之旅,总算有了一个差强人意的结局。

2014年8月,黄煜(左二)、黄琛(左三)到台湾宝觉寺迎取祖父灵骨  黄煜 提供

2014年10月在山东德平镇丁家庄举行的黄异(居祥)与妻子周玉珍的合葬仪式  黄煜 提供

至此,有关《安顺牛场》图的来历以及作者的身世、生平等等,终于揭晓。安顺文化史、艺术史上的这一桩悬案也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全文完)

2018年11月20日草 ,12月15日改定于蜗庐

· 作者简介

杜应国:杜应国,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和思想评论。著有《山崖上的守望》《故乡道上》等。参编或主编出版的有《贵州读本》《神秀黔中》《安顺人物》及其《续编》《苍茫岁月——来自知青群体的历史记忆》《赏石安顺》等文史、艺术类图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