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夫人的“横如千里阵云”,是说横是像云一样动态的,隐形的波磔
古人讲书法,不直接说明,总喜欢用比拟。这并非是古人拽文,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而故意用华丽的词汇,和生动的比拟。
他们之所以这样写,实际上就是因为这不是语言能表达的,所以才会用最接近的比拟引导人们去“意会”。就是孙过庭所说的,“言之所通,难行于纸墨。”古人的智慧就在于此,这也是古人多能有所成就的原因。
王羲之 黄庭经 局部
卫夫人的名传后世,一方面是她有一个王羲之这样的学生,还有一个钟繇这样的老师。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她的《笔阵图》。在《笔阵图》中,七条笔阵出入斩斫的方法,都是用仿佛比拟的手法来说明的。到今天,能有把握正确地分析这些笔法的确凿含义,还原成卫夫人当时的运笔方法的人,也是寥寥无几。
这几句话中,最难解释的是第一个,“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一般的解释都是这样的,写横画,不能写得像刀割的小木棍(算子)那样上下齐平。要写成像云团的边沿那样,有凹有凸,并且凹凸自然,并举例那些拓印的法帖上的点画。
钟繇荐季直表局部
这显然是不对的,由碑刻拓印的法帖,边缘之所以凹凸不齐,自然美观。是因为天长日久风雨侵蚀的结果,并不是人为写成那样的。故意写成颤颤巍巍地,形如静脉曲张的样子,是对千里云阵的错误理解。
还有人说要写成向横画要像层层的云阵一样,有气势。这种说法不错,如果不是这样,就没必要说“千里”之云阵了。这是强调了云层铺天盖地的那种气势,滚滚滔滔的状态。
王羲之 乐毅论
但千里云阵不仅如此!《笔阵图》里是这么说的,“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这里“隐隐然其实有形”就是对“千里云阵”的解读。
“隐隐然”是不分明的样子;微弱的样子。其实,解释为它实际上。形,是可以看见的。整句话就是虽然不明显,但是是实际存在的。这个存在是说云的形状吗?当然不是!因为云的形状不是“隐隐然”的,而是实实在在可见的。
王羲之字里的橫画
回过头再看看“千里阵云”,并不是说千里外的云,也不是一千里宽的积云,而是大面积的云从“千里”之外,滚滚滔滔地涌过来。
这中间,“隐隐然”的只有云的起伏。因为不是一下子变成其他形状,而是缓缓地,像似偷偷地改变着。各种形态悄然变化,虽不明显,但能看见,这就是“横如千里阵云”的解释。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局部
因此,写横画也要像写点画似的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点画用侧法,不就是要有从山上崩裂下来的感觉吗?横画用鳞勒,或者策法,也要写出云的起伏跌宕的感觉。
卫夫人擅长隶书,隶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蚕头燕尾。燕尾也就是波磔,隶书的横画就是在模拟云阵的起伏。有一个词叫“一波三折”,这就是云涌过来,高高低低,波澜起伏的样子。
褚遂良 倪宽赞
这种方法在楷书中同样存在,去看看钟繇和王羲之的小楷。他们的横画,都不是一拓直过的,都是有起有伏的。但这种起伏又不能太夸张,太做作,要做到像云涌动那样自然,似有非有,有流动感。
永字八法中,最普通的横画,用鳞勒之法。张怀瓘说:“鳞勒之中,势存仰策,而收虽云仰收,无使芒角”。横画就是这样向上仰策着行笔,是不是远处涌过来的云的运动状态?或许可以这么理解,横画的运动就是云层纵剖面的样子,宛如云龙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