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在ICU中运用的思考
经方一般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 ,以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为代表,《伤寒杂病论》又名 《伤寒卒病论》,从书名即可看出本书乃一部救急之作 。书中很多内容都阐述了治疗急危重症 的原则和方法,直到今天,对中医急诊、重症医学仍然有较深刻的指导意义。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人(今河南邓州穰东镇张寨村),大约生于公元150年-154年,逝世于公元215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医圣。2003年非典和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病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伤寒论》总共有方112方,另一方禹余粮丸因为有方无药故不计。不包括一些特别的煮药用品,如:清酒、开水、清浆水、雨水等,基础用药76味。
《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证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伤寒杂病论》实际用药206味,其中149味《神农本草经》有记载。
从《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条文看,解决急、危、重症是它的主要着眼点。
从目前的疾病谱看,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是主要的关键点所在,而感染则是不可回避的核心点。
经方提供的解决方案涉及感染、循环、呼吸、消化、精神、泌尿等,但以前四位为重点。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可以说是中医急重症治疗的一大进步,代表了当时的急救水平。
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涉及的急症颇多,有内治急救、外治急救、针灸急救等,而书中记载的多为一些外治法。这些方法随着现代医学急救技术的发展,已经不为现在临床采用,但其中蕴含的急救思想是极其宝贵的。
原始人工呼吸法
《金匮要略方论-杂方论》中记载救溢死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 踏其两肩,手少挽其爱,常弦弦勿纵之,一人用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 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叟,可少桂枝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 止,…… ”。
感染
感染是重症医学科最常见的棘手问题,也是MODS发生的最为常见原因,尤以肺部感染居首位,占发病诱因中的73.1%…,因此也可以说,重症感染是MODS的一个重要的诱因。
张仲景在自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见当时伤寒病死亡率极高,故不可能是一种普通的外感病,而是一种急危重症。
MODS也是一种急危重症,死亡率也极高,而且到目前为止,抢救的成功率仍然不尽如人意。MODS虽然是近些年才总结和提出的疾病,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这种疾病也是存在的。
肺部感染虽然已经是造成老年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直接原因,但对于多数患者而言,肺部感染并非原发病,而与慢性病致营养不良、长期卧床继发老年肺部感染,神经系统疾病致吞咽障碍并发反复肺部感染所致有关;特别是>80岁的患者基础疾病多、营养状况差,一旦肺部感染,容易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而经方在临床实践中治疗肺炎越来越得到现代中医的重视,特别在2003年非典时期及今年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中,现代中医运用《伤寒杂病论》经方,辨病辩证治疗感染性肺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得到了全国医务工作者和广大患者的肯定。
休克
休克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症。
感染性休克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代谢产物等侵入血液循环,导致以休克为突出表现的危重综合症。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休克。
《伤寒杂病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也”。
六经辩证认为:厥阴为三阴之尽,在六经病程传变中表现为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病机特点,反映了疾病性质的转化。厥阴病主症表现为上热下寒症,随病情进展,手足逆冷的阴阳气不相顺接成为疾病的突出表现;这与临床中急危重症并发休克,表现出的周围循环障碍有诸多相似之处。
西医治疗以迅速补充血容量、升压、吸氧为主。中医强调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予四逆汤固护阳气,阳气得复,心神得养故精神可为振奋,四肢阳气得充,则肢厥之证得缓,阴阳之气得复。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转归和预后与机体的阳气盛衰息息相关,而阳气盛衰为六经辨证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故六经辨证适合心力衰竭的诊治。
六经辨证对心力衰竭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心力衰竭病在三阳,阳气尚足, 多为实证,需及时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甚至阻断病程;然而病入三阴后,阳气衰弱,虚证居多,心力衰竭的太阴病证阶段是关键节点,应积极治疗,避免传入少阴,心力衰竭进入少阴病阶段则预后不良。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 》82条及316条 ,“太阳病,发 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此两条所述证候不同,病机皆为阳虚水泛,组方包括茯苓、芍药、生姜、白术、 附子。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真武汤 具有强心利尿效果而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对脾肾阳虚、水泛凌心型疗效显著。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 》第323条“少阴病, 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组方包括附子、干姜、甘草。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 》第 67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该条主要病机为脾阳不足、水气上冲,组 方包括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疗效显著 。
消化
在ICU中,胃肠功能障碍非常普遍,几乎每例重症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肠鸣音减弱或 大便困难。在ICU中,低氧、低灌注、严重应激、感染中毒、营养不良非常普遍,这些因素可导致消化吸 收障碍 ;肠道动力障碍 ;肠蠕动过慢、过弱或肠梗阻;肠黏膜屏障损伤 ;发生应激性溃疡,出现急性消化道糜烂、溃疡等病变。三承气汤、大柴胡汤 。《伤寒论》180条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疾病发展到阳明阶段,出现阳明腑实证,以三承气汤通腑泻热治疗。《伤寒论》中对三承气汤证有 “腹胀满 ”、“大 便硬”、“大便难”、“不大便”、“腹满痛”等的描述,后世医家概括为“痞满燥实”四字。这与胃肠功能障碍的表现极为相似。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治少阳合并阳明里实证,《伤寒论》103条云“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165条 :“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 ”等,与胃肠功能障碍 的表现相似。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治阳虚水饮内停之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阳虚水饮内停中焦,可出现心下痞硬、胃中振水音、胃液多等,这和胃肠功能障碍时出现腹胀,胃残留多,不能进行有效肠内营养等相似。
理中丸温中散寒,治中焦阳虚之证。《伤寒论》273 条云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这是太阴病的提纲,其证候也和胃肠功能障碍相似。
有研究已证实四逆汤保护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这可能与其清除氧自由基、诱导Bcl一2的高表达抑制肠黏膜细胞凋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