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50章:出生入死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亦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一部分:出生入死

所谓生死问题,在其他的宗教,包括佛教在内,都视为重大的问题;但在我们中国文化中,自上古几千年以前所流传下来的观念,对生死却不看成问题,所以尧舜禹都认为是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意思就是人生下来只是暂时寄住在世间的,死后就会回归到最初的地方

由这个流传下来的古老观念,孔生也在《周易》的《系传》上说: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明乎昼夜之道而知,只要观察宇宙物理自然的变化,了解了白天同夜里的道理,也就了解了生死的道理

而老圣所讲的出生就是通乎昼夜之道,就是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就是一进一出,一增一减、一来一去

第二部分: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亦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徒是指途,从生的一面来看,有十分之三的把握是可以活下去的,从死的一面来看,有十分之三的机会是会死的,所以生死的机会都是十分之三,也就是生命生的力量和生命死的力量都是十分之三

人生活在世界上,是要有规律的进行活动,可是人进行的活动,常因为自己的知识聪明而乱动,反而使自己生命走到死之途了,如果人动之“生”地,生命的活动有益于生的话,那生的机会便增加到十分之六;如果人动之“死”地,生命的活动有不益于生的话,那死的机会便增加到十分之六

十分之三的机会是生,十分之三的机会是死,十分之三的机会都在动中,一共是十分之九,还剩的一分就是生命的本有,这个本有就是在上经说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也就是指道,是生命的根源

第三部分: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生生之厚是指厚养肉身,摄生是指养生命之主,即养真心,妙心,因此善摄生者能够修养身心性命,能够把握住自己的生命;在第一章所讲的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不仅是甚深禅定,而且也是养妙心,因为只有妙心才能洞察宇宙之妙、洞察心灵之妙

妙心如九天之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因此拥有妙心的人才可以使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兕是指头上有角的猛兽,兕虎可以刺穿形骸,但无法刺穿妙心;刀兵可以斫砍形骸是,但无法斫砍妙心,这样的境界就是后世道家所讲的神仙境界

第四部分: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为什么人有这个修养,可以到达这个境界呢?这个无死地的境界,就如禅宗所讲的了了生死,就是真正的解脱六道,远离一切生灭,回归到本有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佛性本心境界,因此从理论上来讲,人是可以达到这个境界的,但是千万不要心生执念,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知足心,客观的去看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