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就了康熙青花瓷器的天价?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康熙瓷器胎体厚重,同样大小的瓷器与清代其他时期瓷器相比更重一些。康熙青花以青翠的“翠毛蓝”为代表,主流是青翠浓艳,层次分明。康熙瓷器胎体厚重,同样大小的瓷器与清代其他时期瓷器相比更重一些。康熙青花以青翠的“翠毛蓝”为代表,主流是青翠浓艳,层次分明。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最多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成为后代的楷模。
康熙青花瓷就像脱缰的野马,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一些器型,还能够推陈出新。常见的有盘、碗、杯、碟等生活用具,还有尊、壶、罐、炉等祭祀用品,甚至还生产了钵缸、香炉等非常规的青花瓷器。康熙时期由于对外开放,还生产了大量的外销瓷器,受到各国的欢迎。
晚期是指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1701-1722年),此期青花瓷器随着时间的发展又有了相应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后世,尤其是雍正年间青花瓷器的风格。
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瓷造型丰富多彩,器物种类之多、器型之繁杂冠于有清一朝。其造型也分琢器和圆器两大类,器物的名称根据其用途、器型变化、时代的更迭而有不同的命名。
康熙青花釉特点可以概括成5个字:白、肥、透、薄、孔(有针孔)。在洁白度(白里微微的发青,整体上看很白)、釉的薄厚和有针孔这三方面仿得都很像,但肥润感和通明度方面做得还不够。尤其是肥润感上,打个有趣的比方,康熙瓷器的釉色就像小孩的屁股一样。由于嘉庆以后,国势衰退,瓷器烧造水平有限,光在青花的发色上,康熙成熟时期的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锻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行里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总体来说,康熙料比较艳而沉(艳丽而沉人釉面的感觉),它与清代其他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而光绪青花过于艳丽,有点洋蓝的味道(主要是用了一些化学原料的缘故),并且比较浮(浮出釉面),大家以后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