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你开会了
看到手机里接连不断的进来各种通知,忽发奇想,不知道三四十年前的70年代,甚至更久之前,是如何下这样那样的通知的。
骑马送信儿,在每个驿站换马,歇人不歇马,这种方式大概是中国历史故事中最常见的。
回到身边来,我记得,我们村子集合村民开会,都是靠嗓子喊的。
小队队长拿手拢在嘴边,呈喇叭状,大声喊,“开会啦,八队的开会啦”。或者是有点儿急事儿要告知大家,比如今晚给鸡打针,也是手卷成喇叭状,从村西头儿喊到村东头儿:“给鸡打针啦,大家伙儿注意啦,给鸡打针啦”。
后来,村子里有了铃,一打铃,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聚集到打铃处,听通知;再后来,一直到现在,都还使用大喇叭:喂,喂,大家伙注意了,今天咱讲个事儿……”
无论是大声叫喊,还是打铃,喊喇叭,都适合聚集一处的人们集合,如若居住地不在一处,若有学习任务,或者有急事,该如何下通知呢?
是不是要一个《水浒传》的戴宗,要派这样一个“日行一千,夜行八百”的“飞毛腿”去挨个通知呢!
我想,应该是。所以,每个单位都有通讯员,都是年轻人。
单位儿必须要有一个年轻力壮、健步如飞的长腿通讯员来完成下通知这个艰巨的任务。连自行车都没有的年代,用脚步去丈量到每一个通知对象家的距离,几乎是唯一的方法。
忽然想起马拉松的来历。那个跑了很远距离的送信人,胜利的消息送到了,但是疲劳的送信儿人却累死了。
70年代已经有了电报,但是从来都不曾听说过,单位上有花钱打电报下通知的。若不是远离家乡的报平安,或者是家人生病,需要急速回家的,哪里有过随便拍电报的?
这种直达法,确保了信息的正确性,还有一种捎口信儿法,往往容易被多口误传,造成和初衷大相径庭的信息。
如果事情不急,恐怕也可以通过写信来下通知吧。不过。应该也不曾有过这种特别夸张的工作方法吧,如此煞有介事地写信下通知,真没有听说过。
那个年代,放假后就应该是完全和工作隔绝。至于单位的事情做到了什么程度,自己教的娃们的假期是不是利用得当?作业是否做得认真?那都不必去想,想,也只能是空想,鞭长莫及,爱莫能助呀。
放假前开一个长会,是各单位的习惯,各种假期学习、任务部署,直到开班儿后需要查看落实的情况,一一历数,至于中间的漫长寒假,应该属于“长夜无战事”,一般都是平安到开班儿。
七十年代,当时各村儿基本都有小学,几个村子连成一个学区。每星期几乎都有整个学区的例会,大概就是布置各种任务,使学区内各个村行动一致。会议很长,饿着肚子的老师回到家往往都到了二半夜。黑灯瞎火的,步行,骑车,都特别慢。
听说七十年代的周末里,老师也有拿着学生的作业去大点的学区里展览的任务,在那个时代,工作几乎也是生活的全部。
也许因为下通知更方便些,所以二三十年前的家属院儿,一般都在单位的前后左右,方便上下班,方便及时开会。
后来居民楼商业化,居住地开始分散,当然电话也开始普及,再远的距离,一个电话就over了。记得,也有过短暂一段发短信下通知的时候,一年多就弃用了。如今有了微信,只要有网络,有电,发什么消息通知,都是秒达,而且连费用都免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