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清)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X
青花归帆图笔筒 清顺治。上海博物馆收藏。
撇口,器身外撇,下有圈足。此器从造型看应属于盂类制品,但底部青花双圈线内书写的“清玩”两字显示了作品似是一件文房用品,很可能是笔筒的变化形制。器外绘有青花归帆图,用“披麻皴”绘画。作品具有顺治产品的制作风格。
五彩山石花卉纹瓶清顺治。故宫博物院收藏。瓶撇口,短颈,筒形腹,平底略内凹口沿涂酱色釉。瓶内外施白釉,外底无釉。外壁五彩洞石、。图案以褐彩勾边,折枝花均以红彩绘花茎、花蕊,绿彩绘花瓣,山石则施以淡黄、草绿、淡紫等彩,肩部有红彩楷书“百花斋”竖行款。筒式瓶的雏形出现于明万历年间,流行于清顺治、康熙两朝。“百花斋”是顺治瓷器上特有的堂名款
五彩锦地开光花卉纹瓶清顺治。故宫博物院收藏。瓶敞口,短颈,溜肩,筒腹,平底内凹。口沿施酱釉,里白釉,外五彩装饰。主体纹饰为腹部锦地四开光内绘洞石四季花卉纹,其他配衬纹饰包括颈部变形焦叶纹、肩部如意头纹及近底处变形云头纹等。底素胎无款识。此瓶造型古朴,图案四面开光对称,施彩艳丽,突出红、绿两彩,虽无款识,但通类型学的排比分析,可以确认其为顺治时产品。
五彩鱼藻纹盘 清顺治。上海博物馆收藏。盘敞口,圈足。盘内心以五彩装饰鱼藻纹图案,以红、绿、赭等低温彩绘画各色鱼儿四尾,游弋在水藻丛中,填红、绿、赭等低温彩,绘画主要是采用中国传统勾线平涂的技法,应该是明代五彩装饰风格的延续,但绘画风格和装饰较为繁密,又具有转变期的特色,从中也能看到以后康熙彩瓷许多因素的存在。盘底为双圈两行六字[大清顺治年制]青花楷书款。明万历以后直至清康熙时期的瓷器称为转变期瓷器,而转变期彩瓷数量较少,尤其是像此件带顺治官款的彩瓷则更少见。
青花釉裹红楼阁圆盘 清康熙辛亥。上海博物馆收藏。这种署有[中和堂]款的盘在传世品中有一定的数量,小盘都作斜直撇口,底部有双层台足,大盘弧腹撇口、圈足。小盘均绘楼阁山水,大盘有山水和山水人物(指日高升图)等。此盘为小件,绘制采用[披麻皴]画法,双层台足可以看出清康熙早期青花釉裹红特征。
青花釉裹红执壶 清康熙。故宫博物院收藏。壶圆腹,弯流,椭圆形柄,圈足。青色地上饰有四圈凸起相联的白色圆环,青地白环,对比强烈,且环环相结,连绵不绝,寓意长寿。盖上部是由四个雕塑的釉裹红桃组成,桃枝、桃叶均以青花着色,青枝红桃鲜艳无比。青花、釉裹红都需经高温烧成,此是青花、釉裹红品种的典型作品。
青花釉裹红鸳鸯莲池纹三足洗 清康熙。上海博物馆收藏。微撇口,直身,平底,下有如意形三足;通体施透明釉,底刮釉一圈,中心呈玉环状。器内绘青花釉裹红鸳鸯莲池图,画面为一对鸳鸯在莲花盛开的池塘中嬉水,鸳鸯局部和莲花绘以釉裹红,荷叶水草用青花画成。作品制作精美,釉裹红发色鲜艳,是康熙官窑瓷中的精品。
釉裹红洒蓝地三果纹碗 清康熙。上海博物馆收藏。翻沿,敞口,弧壁,矮圈足。器外通体施洒蓝釉,腹部饰以石榴、桃子、蟠桃三果,象征多子和长寿。碗内和圈足内均施透明釉。足底釉下署[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款。[三果]是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吉祥纹饰,通常为石榴、佛手、桃子,而以蟠桃取代佛手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