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古诗词写作之表现手法
诗词微塾
古诗词写作之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借代、夸张、双关、衬托。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中,碧玉、丝绦、剪刀都是比喻,同时春风被拟人化。
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应试举子朱庆馀此诗本意在问水部郎中张籍自己文章写得好坏,却把二人关系直接比拟成夫妻关系,又把主考官直接比拟成公婆,把诗歌写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被认为是对偶的典范。律诗本来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对偶)就可以了,此时不但四联每联都对仗,第一联中还构成当句对,即“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其中“渚清”的“清”字被借用作“青”和“沙白”的“白”相对,这叫做“借对”。李商隐的诗《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被借用作“苍”和“蓝”相对,也是“借对“。对偶是诗歌最常见的手法。
越中览古(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唯有鹧鸪飞。
此诗中,古今对比明显。
(双调)蟾宫曲(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江东,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诗开头便提出问题,谁是英雄?后面回答:曹操、孙权、诸葛亮。有问有答,属于设问。
日日(唐)李商隐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此诗的后两句用反问(只问不答,答在问中)的手法,把诗人那种“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的日日忙碌不得空闲的生活含蓄的揭示出来。上面提到的李贺《南园》诗,最后一句“若个书生万户侯?”也属于这种反问。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里用了四处借代:干戈代战争,山河代国家,丹心代爱国情怀,汗青代史册。
夸张的修辞手法,在李白的《蜀道难》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对蜀道的描写就是。夸张都是为了渲染。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里最后一句的“晴”字就是用双关笔法。“晴”谐音“情”。上面提到的《插秧歌》中,“六根清净方为稻”中的“稻”谐音“道”也是双关。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使用的就是衬托中的反衬,以动衬静。另外像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杜甫《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都是这种用法。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