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写作需要用到的一些常识(下)
古代礼俗
1、封典、封禅: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
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
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2、避名讳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
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
3、坐姿礼仪
在秦汉以前,“坐”的概念比较宽泛,“坐”、“踞”、“跪”、“拜”等都属于坐的范畴,这是当时最合乎礼仪的坐姿。
安坐,是早期最体面的一种坐姿,即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
箕踞,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表示傲慢的态度;
趺坐,即双足交迭,盘腿而坐;
坐不中席,是指席中为尊者独坐时的位置,所以卑者即使独坐也不能居中,而应坐在边上。
异席,古代一席一般坐四人,如果有五个人,应让长者另外坐席。
敬无余席,说的是与尊长同坐时,中间不要留较大空隙,应靠近尊长,以便服侍、请教。
4、婚姻礼俗
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
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
5、丧葬、祭礼
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
6、揖礼
古人把拜分为九种。
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
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
“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作揖。
“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
7、歃血、衅钟
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
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杀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
地理
1、关内、关外:
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2、中原:
狭义上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
3、塞外:
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
4、江表、江东:
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
古代考试
1、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2、童生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3、乡试(秋闱)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4、会试(春闱)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其中第一名叫会元。
5、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6、及第、落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