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有五分强,心有十分好,《了凡四训》劝善道破天机

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出自明代劝善书《了凡四训》,全文融会儒释道三教思想,通过立命、改过、积善、谦德四个部分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提升自我修养。

了凡四训》被历代书香门第奉为“传家之宝”,传至日本之后更是被捧为圭臬,日本著名汉学家阳明学大师安冈正笃给予了高度评价,建议日本天皇及历任首将其视为“治国宝典”,连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也感慨取得的成绩都是严格遵照《了凡四训》的结果。

一本明代的劝善书,说了什么内容,被日本人视为“治国宝典”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了凡四训》的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袁了凡(1533—1606),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后改为了凡。作为万历十四年进士,他曾担任过知县,工部郎中等职务,还随大军远征朝鲜,击溃来犯日军,可谓文武双全。

《了凡四训》虽是劝善书,但更以个人亲身经历讲述了人生的究极目标。

袁了凡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生病去世,母亲希望他学医,以此养家糊口。然而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得道高人,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高人细细打量了他一番,说他命中注定是仕途之人,唯有读书才有前途。同时还施展绝学“邵雍皇极之术”,把袁了凡一生的命运算得清清楚楚,连他日后在什么地方当官,寿命是五十三岁,无子而终也预测到了。

袁了凡本来半信半疑,但随着时光推移,高人所说的事情逐一得到了验证,分毫不差。袁了凡自此相信冥冥之中都是命运的安排,于是心灰意冷。

困惑很久之后,袁了凡决定前往栖霞寺拜访云谷禅师,寻找人生存在的意义。两人对坐一室,三天三夜不睡觉坐席长谈,最终恍然开朗,大彻大悟。

云谷禅师告诉他,人生短暂,虽然受到命数制约,但只要积德博爱,洗心革面,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

袁了凡深以为然,将过去的种种过错在佛前尽情发露,向佛祖发誓行三千善事,从此之后记录每天所做的事情,做了好事就记数,做了坏事就抵消好事。

袁了凡自此悟出了立命之学,每日兢兢业业行善积德,最终完全跳出了之前高人的推算。活到了七十三岁,而且还有了儿子。

袁了凡在六十九岁时写下了《了凡四训》一文,就是为了教导儿孙,让他们积善改过谦德,从而改善命运。

袁了凡总结了十条善行的准则:

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以列举善事得到善果的方式,袁了凡告诫子孙,只要能效仿去做,不但可以提升人生价值,还可以惠及子孙后代。

例如,他讲一位女子捐了仅有的两文钱,寺里的方丈亲自为她忏悔。而在这位女子富贵后,给了数千金,方丈也只是让自己的徒弟出面而已。

其前后待遇不同,原因是第一次施舍的钱物虽然少,但是施舍的心最真,第二次的钱物虽然很多,但施心已经不是很迫切了。

袁了凡指出为善要有善心,但同时又不能够执著于此。不能够为了做善事而去做,而要将行善作为一种随心所欲的行为,这样才能够“随所成就,皆得圆满”。

以《了凡四训》为基础,后人简化总结出“心命歌”。

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心好命不好,天地终有保。

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心命俱不好,贫困受烦恼。

心乃命之源,最要存公道。命乃行之本,穷通难自料。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不听命,造物终须报。

命有五分强,心有十分好。心命两修持,便是终身宝。

简单地说,人生其实“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消极等待命运安排,积极行善积德改造命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