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根据一般人群和运动员的流行病学研究,第5跖骨骨折约占跖骨骨折的70%,其中约80%为近端骨折,多由摔伤、扭伤等低能量损伤引起。年轻患者中,绝大多数为男性,而在老年患者中,女性骨折发生率高。
术语缩略词:MT:跖骨;ORIF:切开复位内固定;NEB:非负重;CRPP: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WBAT:可以忍受负重。第5跖骨位于足的最外侧,是外侧纵弓及足横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足部应力传导、负重缓冲及维持侧方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液供应:基底部和结节部的血运是由多根骨骺和干骺端动脉提供,但骨干处只有1根营养动脉从内侧皮质进入骨干的中上1/3处为其提供血运, 此营养动脉只发出1支纵向的髓内分支提供干骺端和骨干交界处的血运,这种血供特点使得干骺端-骨干连接处形成了“分水岭”区域,从而导致第5跖骨近端骨折存在较高的不愈合率。近年来,对第5跖骨近侧端骨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为此区域是血液供应的分水岭,可能会出现预后不良的风险。这个区域骨折分为3个区域(图1)。
区域Ⅰ是指跖骨的最近端,包括跖骰关节,接近第四、五跖骨间关节,这个区域的骨折多为撕裂型损伤,是足内旋造成的继发性损伤。区域Ⅱ是指区域Ⅰ至骨干与骨骺的交界部,位于第四、五跖骨间关节处,又叫Jones骨折,为骨干和骨骺交界处的扭转暴力引起。区域Ⅲ是指跖骨干近端1.5cm的区域,多为应力骨折。按照Torg分型,又将Ⅲ区应力性骨折分为3型:Ⅰ型为急性损伤型;Ⅱ为延迟愈合型,常伴有骨膜反应、骨折断端间隙增大或髓腔硬化;Ⅲ型为骨不连型,由骨髓硬化等引起的。研究表明,无需区分Ⅱ区和Ⅲ区骨折,因为它们的治疗方法和预后一样。第5跖骨近端急性骨折患者的最常见的表现是受伤后患足出现疼痛,负重后疼痛加重。查体会发现第5跖骨近端有瘀斑,局部可触及压痛,但随着前足肿胀加重,压痛的定位略显困难。若骨折移位明显,可以看到局部畸形, 同时骨折端可压迫或损伤足底动脉弓,当足背动脉也有损伤或代偿不足时,可发生前足坏死。应力性骨折患者早期症状常不明显, 仅在活动时感到患足疼痛,休息时疼痛缓解。若患者继续无保护性活动,骨折会进一步加重,表现为疼痛加重,局部压痛及轻度骨性隆起,无反常活动,少数可见局部软组织肿胀。
疑似第5跖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包括3个标准体位的足部X线片:足的正侧位和45°斜位。一般大部分骨折都可以通过这3个体位的X线片被确诊。但是在应力性骨折早期,普通X线片常不能观察到骨折线,需在首次出现症状后10~14d复查X线片, 这时X线片上可以看到透亮的骨折线影和不同程度的骨膜反应,从而做出明确诊断。MRI或骨扫描可以对应力性骨折做出早期诊断, 但是由于费用昂贵,临床上并不作为常规的检查方法。在一些复杂的足部骨折中,为排除伴有的Lisfranc损伤,必要时可对足部行CT检查。
对于无移位的Ⅰ区骨折,常通过保守治疗即可痊愈。保守治疗方法:冷敷、抬高患肢、制动、外固定(弹力绷带固定、膝下短腿石膏固定、矫形支具固定、穿步行靴固定)等。
对于存在旋转移位,移位>2mm 或累及骰骨-跖骨关节面>30%的骨折, 由于骨折畸形愈合的可能性大或复位不良,以及晚期并发创伤性关节炎等原因,患者常不能完全恢复至伤前活动水平, 因此现在多主张手术治疗这类骨折。
对于需求较低的Ⅱ区和Ⅲ区骨折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非负重下短腿石膏或支具固定6~8 周。但应告知患者骨折不愈合的风险高达30%,并且再骨折率达 50%;在需求较高的年轻患者和运动员中,手术治疗是缩短骨折愈合和重返运动时间的最好方式,同时降低不愈合和再骨折的风险。Ⅱ区和Ⅲ区骨折延迟愈合也是手术治疗的指征,虽然通过延长石膏固定和非负重时间, 延迟愈合也可以最终愈合, 但是考虑到长时间石膏固定和不负重所带来的危害,建议手术治疗。另外,Ⅱ区和Ⅲ区骨折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排除后足内翻。因为后足内翻畸形被证实是发生这些骨折及术后再骨折的易感因素。
也有学者表示,经皮髓内螺钉技术是目前需要手术治疗的Ⅱ区和Ⅲ区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创伤小, 而且能在骨折断端产生很好的加压作用,从而缩短骨折愈合和恢复运动的时间。但是,临床上建议使用直径在4.0mm以上的螺钉,但不应超过5.5mm。
螺钉固定虽然临床疗效满意, 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开始采用尺骨远端锁定加压钩钢板治疗第5跖骨近端骨折。当然,张力带钢丝技术也是临床中常用的手术技术。最新研究改进了张力带钢丝技术, 使用1个钢丝和2个皮质骨螺钉进行固定, 其效果与髓内螺钉固定相似,但有较强的抗张力及扭转力作用。与常规张力带技术相比,腓肠神经损伤和神经痛的风险降低。
若第五跖骨骨折后不及时手术治疗,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如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顽固性疼痛)、畸形愈合(第五跖骨内翻)、足底压力分布异常(跖痛症)等,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Heineck等指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移位超过2mm及关节面受累超过30%时应行手术治疗。故第五跖骨如有粉碎性骨折、关节内骨折、开放性损伤或严重移位等,常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第五跖骨长度,纠正移位、成角及旋转畸形,达到解剖复位,从而保证所有跖骨头的正常负荷分配。
一、骨折术后处理:
1.螺钉固定术后一般需石膏或支具制动6周,根据复查X片情况决定何时下地;2.6-8周内,患者可活动关节并小心地进行力量锻炼,6-8周后复查X线,表现为骨折已愈合后方可去除保护靴及负重;3.锁定钢板固定,如术中觉固定坚强,术后不需制动,可以佩戴支具早期下地。4.前后位、侧位及斜位X线均表现为完全愈合后,可进行各种活动及竞技运动,恢复竞技运动时,应使用功能性护具进行防护。
二、并发症
1.再骨折和骨折不愈合多因为使用了较细的螺钉,生物力学证明,直径小于4.5mm的螺钉比粗螺钉更脆弱;
2.使用最大直径的螺钉,并且所有螺纹都穿过骨折线,这种方式固定可以达到更佳的生物力学效果;
3.再骨折和骨折不愈合的常见原因包括患者过早负重,也见于专业运动员在骨折愈合前恢复进行竞技运动。
三、骨折不愈合
1.骨折不愈合的原因:
- 由于解剖特点,近端血运较差,同时基底部是多种肌腱、韧带的附着点,容易再移位,导致骨折的延迟愈合和不愈合。
2.骨折不愈合的处理
如骨折超过2个月,因断端分离及骨吸收而出现不愈合,因其骨质发生废用性疏松及断端骨缺损的因素,应使用锁定接骨板螺钉以达到坚强固定的目的,同时应根据情况进行断端植骨以促进骨折愈合。
参考资料:
1.《创伤骨科诊治决策》/主编:Meir T. Marmor
2.张振,吕欣,段金辉. 第5跖骨近端骨折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骨伤. 2019,1(32):88-91
3.《实用足踝外科手术技术》/主编:徐向阳
4.百度文库《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分型和治疗》/作者:赵连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