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板桥的一首诗看创新思维
2021-02-04 09:37
华人号:中国文化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
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继,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
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创造,是板桥的创新性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还有一则故事,说宋徽宗时期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
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漓尽致。
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
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创新思维的方式,曲径通幽表达了考题的主旨,可谓立意独到,思维新颖。
创新思维正是我们传统教育所缺乏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