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为了孩子,这位平凡的父亲,活成了英雄

提及文学大师余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活着》一书中的徐福贵。除了《活着》之外,余华的小说作品中,还有一个人物形象令人动容,这个人物就是《许三观卖血记》一书中的许三观。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一个底层小人物,一位平凡的父亲,在遭遇人生的意外之时,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卖血,去化解命运加诸在他身上的噩运,最后成功捍卫家庭和幸福的故事。

《许三观卖血记》发表于1998年,而让余华声名鹊起的《活着》一书,发表在1993年。五年的时间,让余华在悲天悯人的路上走得更远。相对于《活着》,余华没有安排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而是给出了中国人都喜闻乐见的“大团圆”。这更易于让人接受,也更加贴近我们真实的生活。

福贵是从历史里面走出来的,而骂骂咧咧的许三观,来源于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许三观更像是从人群里面走出来的,随处可见的普通人。在今天看来,尽管许三观身上还是带有时代赋予他的陈旧感,但是他在生活中遭遇的现实问题,与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一般无二。

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工人,二十多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父母早亡,他乡下的四叔将他抚养成人。“孤儿”许三观,在自己终于长大成人之后,对他四叔涌起了一种朴实的“报恩”之情。

许三观为什么要去卖血?是因为别人要去城里卖血。在他四叔生活的那个农村,人们把“能不能卖血”作为一个人身体是否结实的标准。许三观的第一次卖血,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结实”。

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身体结实”意味着这个人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赚钱养家糊口的资本,具备成家立业的条件。许三观已经成年了,他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或许他自己还未意识到,但是他还是胆怯地走进了城里医院的“卖血室”。

拿着卖血挣来的三十五块钱,许三观开始了第一次人生意义上的思考。什么是血汗钱,在工厂干活挣得是汗钱,卖血挣的钱是血钱。血钱可不能乱花,得花在大事情上。什么是大事情呢?在农村最为质朴的传宗接代观念的影响下,许三观首先想到了——娶妻生子。

这时候,当解决自我现实与回报养育之恩发生冲突,许三观选择“找个女人去结婚”,而不是把钱给他四叔。这是一种本能而非自私,正如千万的中国家庭中,成年的子女首要解决人生大事是成家立业,而不是回报父母。

通过卖血换来了最为原始的资本——三十五块钱,许三观得以和“油条西施”许玉兰结婚,组建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婚后,夫妻两人用了十年的时间,通过劳动置办起了一份尚算殷实的家业。许玉兰也为许三观生下了三个孩子:许一乐、许二乐和许三乐。

人到中年,生活安稳,许三观与卖血之间,已经离得十分遥远了。然而作为普通的工人,许三观的幸福生活却十分脆弱。

意外就此来临,许三观发现一乐并非亲生。命运用九年的时间,把他编织进了一个巨大的谎言。和所有男人的正常反应一样,许三观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屈辱,并开始有意疏远一乐。

许三观平静幸福的生活,因为一乐的出生蒙上了尘埃;许三观蒙上尘埃的平静生活,又因为一乐打架,砸伤方铁匠的儿子而破碎。

因为医药费,方铁匠带人搬光了许三观和许玉兰用十年时间置办起来的这个家。许三观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睡了一晚,在长期以来的痛苦和失落中,他终于决定承担起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这个家,是他十年前卖血换来的;现在,为了维护这个家,他又要去卖血了。

第一次听说卖血可以赚钱,许三观本能地认为——身上的血就是一棵摇钱树。但是有经验的同伴告诉他,卖血的次数太多,身体就败掉了。卖血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一笔钱,但是却不能过度地依赖这种方式来改善现实。卖血,始终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许三观说:“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没上绝路以前,不是没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

说这话的时候,许三观没有想到,命运还会一次次地把他逼上绝路。

三年大饥荒,没有饭吃。全家人靠着许玉兰从牙缝里省出来的粮食,苦苦支撑着,每天只能喝玉米稀粥。为了家人吃上一顿好饭菜,许三观又要去卖血了。

历史进程的推进,势必要影响人们的生活。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余华在小说的叙述中,刻意淡化了历史,尽可能是还原了许三观一家的现实生活。

吃面、喊魂、开家庭批斗会,在时代的浪潮中,许三观一直在竭尽全力保全自己的家人。无论是在父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中,许三观都尽到了作为一位普通的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一个平凡之人的平凡之举,与英雄之人的非凡之举,还存在着差距。

许三观作为一位英雄的父亲,真正令人动容的,是他为了并非亲生的儿子一乐,一路卖血去上海,几乎豁出命来。

上山下乡,一乐和二乐到农村插队。一乐生病回到家,许三观去卖血,把换来的钱都给了一乐。不久,二乐生产队的队长来到城里,为了招待队长,万般无奈之下许三观再次去卖血。这一次,许三观遇到了麻烦,他之前卖血的同伴根龙,因为连续卖血而死亡。

亲眼看到根龙的死,许三观心里充满了恐惧,他再也不想卖血了。然而,厄运却把他一次次往卖血的路上逼。这一年冬天,一乐得了肝炎,被紧急送往上海的大医院救治。许三观挨家挨户地去借钱,没有凑到足够的医药费。许三观一咬牙,决定卖血去上海,把换来的钱给一乐治病。

他想好了,搭船去上海,一路上要经过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六个县城,他要在这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他要一路卖血去上海。

我们仿佛看到他一路北上,一口一口地喝下肮脏冰冷的河水,瑟缩着身体四处卖血的身影。当许三观因为多次卖血而晕倒住院,前几次卖血的钱都被花出去,他和医院的那番讨价还价,那种身为人父的孤独无助让人潸然泪下。

余华为这个故事,安排了一个让人温暖的结局。为了并非亲生的养子,许三观一路卖血去上海,他卖血换来的钱,成功挽回了一乐的生命。当许玉兰和一乐在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候,许三观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他们整个的世界。

许玉兰看到许三观,喜极而泣地喊道:“许三观,你总算来了……”那是一种濒临绝望之后,终于找到了依靠的喜悦。在许玉兰的心里,她知道许三观回来,然而她无法相信自己的丈夫,这一路走来有多么艰难!

许三观是一个平凡之人,对许玉兰而言,他是一个好丈夫;对一乐而言,他是一位好父亲。在这双重的身份背后,许三观身上所表露出的爱与担当,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到敬佩。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有人为了养儿育女而卖血,是人之常情。但是像许三观这样的,他卖血喂养的,是别人的儿子,而且是自己老婆和别人的儿子,这就超越了人之常情。许三观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也是一位英雄的父亲。作为父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豁出命来,可以理解,为了别人的孩子豁出命来,则不多见。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英雄,不是因为他多么伟大。而是当他本来安身立命的信念遭受冲击之后,他还能选择一种向善的方式。许三观心里有他的痛苦和不甘,经过一番挣扎,在家庭和责任面前,他还是没有逃避。人格和秉性中的本善,是许三观身上最为难能可贵的品质。

相对于《活着》一书的冷酷叙述,《许三观卖血记》在残忍之中又多了一丝温暖,余华对小人物的悲悯全部体现在其中。在时代和个人的种种不幸中,我们看到夫妻在婚姻生活中相互扶持、相互信任、相濡以沐的难能可贵,也看到人性哪怕在磨难之中自始至终保持的纯良。

余华在《韩文版自序》里写道:“这是一本关于平等的书,这话听起来有些奇怪,而我确实是这样认为的。”

许三观的一生中,他都竭力在追求着一种平等。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和他所认识的那些人一样。许三观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所追求的,也只是像一个普通人那样活着。为了消除命运给他设置的各种艰难险阻,他一次一次地卖血,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平平淡淡地过完安稳的一生。

许三观老了,在他年轻的生命里,他一次一次通过卖血渡过难关。可是当他老了,他的血却没人要了。无论是谁坐在那张左右卖血的桌子前,许三观还是没有完成他所追求的平等。所以最后许三观牢骚满腹地说:“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许三观的一生,是卖血的一生。最后他的血没人要了,许三观却崩溃了。他用卖血养活的三个儿子,却嫌弃他在大街上丢人。他不需要卖血了,他要“喝二两黄酒,吃一盘炒猪肝”,他的儿子们可以给他钱,但是他的三个儿子却忽视了,他们的父亲想要的,是一种平等而有尊严的生活。

这几乎成了一种轮回。所有的父亲,都要面临一种被子女“抛弃”的处境。就像许三观的四叔把他抚养成人,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回报他四叔,而是解决自我的现实问题。当有朝一日许三观的儿子们长大,他们同样忽略了许三观的情感需求,而忙于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

END.

弘扬国学文化,重温历史经典。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0)

相关推荐

  • 儿子撮合父亲与岳母成亲,本想亲上加亲,可最近父亲却要闹离婚

    前妻去世已经多年,在儿子的撮合下,王富强和亲家母重新组建了家庭,岳母变成了继母,亲家母变成了老伴儿,本想着亲上加亲日子会越来越好,可最近王富强却死活都要和亲家母离婚. 王富强23岁结婚,孩子几岁的时候 ...

  • 向死而生的温情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温好的黄酒和爆炒的猪肝. 第一次读<许三观卖血记>,我还在上学时期.年少不识愁滋味的我,对许三观这个小人物在命运前的挣扎深表同情,有一种苍凉的感觉从心底生出来,仿佛 ...

  • 那个卖血的男人

    故事讲述了平凡的许家发生的种种生活琐事,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只是很简单的一个贫苦人家为了生活而一次次去卖血的故事:也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只是简单平静的讲述. 读完之后让人感慨无限,回味无穷. ...

  • 《许三观卖血记》

    这是青色兰香推荐的第245部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长度:17.8万字 适合:初中以上 余华是我很喜欢的作者之一,他的作品,篇幅都不是太长,但是特点非常鲜明,具有现实意义,可以 ...

  • 读余华《兄弟》后感

    读完了余华的<兄弟>,感慨颇深.这是余华的一篇长篇小说,时间跨度从文革一直到2010年后,可以说是中国巨变的三十年.而余华笔下的两兄弟的生活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起起伏伏. 这本<兄弟& ...

  • 《许三观卖血记》:不读焉知生活味,重新再活一回!

    hi,各位网友:大家好!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本书: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继<活着>之后的又一力作,全书深刻反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基层小人物 ...

  • 《许三观卖血记》:我们都是许三观,只不过我们卖的不是血而已

    余华曾经说他以前生病需要急救,费用是八万块钱,这对他并没有什么困难,所以他交了钱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他也很快康复.他就想啊,幸好自己有钱,如果当时拿不出那八万块钱,他就可能没有命了,所以想到有时候生 ...

  • 译研动态|罗马尼亚语译本《许三观卖血记》新书发布会成功举行

    当地时间11月8日下午7点,由中国文化译研网会员.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罗方院长--白罗米(Luminita Rodica Balan)教授翻译的罗马尼亚语<许三观卖血记>新书发布会暨文学 ...

  • 周末悦读——《许三观卖血记》

    从出于好奇而卖血到为了生活不得不卖血再到最后想卖血而卖不出去,许三观完整地走完了他卑微而光荣的一生,尽到了自己可以尽的最大责任. <许三观卖血记>之所以打动人,正在于他讲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故 ...

  • 《许三观卖血记》:平凡人面对苦难最好的方式

    作者:洞见·南风 有人说,余华的作品,总是将血淋淋的现实硬生生呈现到读者面前:看,这就是生活 残酷的笔触,写尽生活冷暖与幽暗. <许三观卖血记>正是讲述了一个市井小民饱受生活挫磨,不得不屡 ...

  •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有些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有些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

  • 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活着就是为了追求美好生活

    中国有句谚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西方也有对应的说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一些人的眼里,<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以劳动人民视角 ...

  • 《许三观卖血记》:相伴到老的婚姻,或许不是因为爱情

    如果你还没进入婚姻,试想一下: 一个女人,没有嫁给曾经爱的男人,要如何跟个平凡男人守住穷困落魄的生活? 一个男人,如果发现被戴了绿帽子,要如何面对之后的闲言碎语和鸡毛蒜皮? 这段看似"糟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