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签订过程时的李鸿章
李鸿章抱着“争回一分是一分”的态度苦苦争执。
尽管接到了最后谕旨,李鸿章在第五次谈判中,仍然努力争取,就像“市井买卖,彼此争价”------
1895年4月17日,即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马关条约》,在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1. 赴日议和,强撑门面
1895年3月4日,光绪帝正式发出全权证书,宣布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予以署名画押之全权。13日,李鸿章等人乘坐德轮“礼裕”、“公义”号,悬挂“中国头等议和大臣”旗帜,启程直奔日本马关。随从出访的有李鸿章世子李经芳,随员伍廷芳、马建忠,以及美国顾问、前国务卿科士达等。3月19日到达马关。
马关议和之地春帆楼,本是日本医生藤野玄洋于1862年开办的诊所。此楼所处之地居高临下,风景秀丽,附近有一处温泉可供休养。
藤野玄洋医生死后,其女美智子不通医术,但独具慧眼,在这里开办了一家河豚料理店。对于春帆楼,时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别有一番感情。当年的伊藤博文经常在马关一带活动,经常光顾美智子的河豚料理店。一日,食至兴起的伊藤博文从楼上远眺关门海峡,碧波之上的点点渔帆令其感动不已。联想到自己别号春亩,伊藤博文不禁兴致大发,为此店取名“春帆楼”。
选此地为谈判地点,想必伊藤博文也如日本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所作的一样,要拼命吃下清政府这条“河豚”。
1895年3月20日午后2时半,李鸿章一行登上春帆楼,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举行了第一次谈判。春帆楼上,围着方桌,摆放着十多把椅子。日本政府还特别为年逾七旬的李鸿章安排了痰盂。伊藤博文为谈判颁布了四条命令:一是除谈判人员外,不论何人有何事,一概不得踏入会场;二是各报的报道必须要经过新闻检查后方可付印;三是除官厅外,任何人不得携带凶器;四是各客寓旅客出入,均必须由官厅稽查。此外,伊藤博文还特别宣布:清政府议和专使的密码密电,均可拍发,公私函牍概不检查。
依照国际惯例,李鸿章提出“请于媾和条约开议之始,两国之陆海军立即一律休战,以为商议和约条款之地步”。声明“所请休战一事,乃为妥成和约之第一要义”。
为了使和谈早日达成协议,谈判中,李鸿章从全球角度,就中日关系大发宏论:“中日两国为亚洲常被欧洲列强猜忌之两大帝国,两国人种相同,一切文物制度的渊源也莫不相同;今虽一时交战,终不可不恢复双方永久之交谊。此次幸而息止干戈,不仅应恢复从来之交谊,希望更进而为亲睦之友帮……西方洪流不断向我东方冲击,此非吾人应深加戒备、同心协力、联合黄色人种,不断讲求防止之策,以对抗白色人种之时期吗?惟信此次交战,当不致妨碍两帝国恢复其天然同盟也。”
李鸿章的这些宏论,讽示日本政府应迅速达成和解。李鸿章从世界大势、中日友好的长远利益出发,为此次谈判奠定基调。
伊藤、陆奥当然听得十分明白,“他所以不断表示羡慕我国的改革进步,……又论东西两洋的形势以戒兄弟阋墙而招致外侮,主张中日同盟,不外讽示迅速完成媾和的必要”。陆奥进而评论说:“他所谈论的,虽然只是今日东方政界人士的老生常谈,但是他如此高谈阔论,其目的无非是想借此引起我国的同情,间或用冷嘲热骂以掩盖战败者的屈辱地位。尽管他很狡猾,却也令人觉得可爱。可以说,到底不愧为中国当代的一个人物”。
根据《中日甲午战争史》中记载,李鸿章在日本与伊藤博文等共进行了7次谈判。然而,据事后解密的文件显示,“谈判期间,清朝驻日使馆发送电报的密码早在甲午战争前已经被日本情报机关破译。”李鸿章赴日谈判时,日方对光绪和李鸿章之间的联系了如指掌,中国使团与中枢往来的电文日本人一览无余,对光绪给李鸿章的赔款2亿俩白银的底线也十分清楚。所以,伊藤博文在谈判中寸步不让,以至于颐指气使,最终获取了最大利益。
2.遭受狙击,险些丧命
春帆楼上,中日两国唇枪舌剑,谈判僵持不下。恰在此时,一桩突发事件改变了谈判的进程。被日本人点名出面谈判的清国的“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在第三次谈判完毕的归途中,受到日本暴徒的开枪狙击,险些丧命。
3月24日下午4时,满怀心事的李鸿章步出春帆楼,乘轿返回驿馆。谁知,就在李鸿章的轿子快到达驿馆时,人群中突然蹿出一名日本男子,在左右未及反应之时,对着李鸿章就是一枪。“中左颊骨,血流不止。子未出,登时晕绝”。
过后不久,李鸿章苏醒过来。李鸿章毕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面对此景表现得异常镇静,他不忘嘱咐随员将换下来的血衣保存下来,不要洗掉血迹。面对斑斑血迹,73岁的李鸿章慨然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行刺李鸿章的凶手,名叫小山六之助,21岁,是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的成员。因为他不希望中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中日议和,一心希望将战争进行下去。他曾公开宣称:“日本放弃占领北京,是日本的耻辱,同中国讲和现在为时尚早。”所以,小山六之助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将战争进行到底。
被捕后,小山六之助作为国事犯受审,被判处无期徒刑。然而,1907年8月,小山六之助服刑仅12年,日本当局就以“在监狱表现好”为由,将其释放。
清政府虽然担心李鸿章的身体,但更关心的是和议之进行。“和议条款允于今午(3月25日)面交,若该大臣不能够亲往,盼其将条款先行送交,即日电达……日方正在理曲之时,李鸿章应据理与争,似不应终日秘不参与”。
日本政府所担心的是,“若李鸿章以负伤作借口,中途归国,对日本国民的行为痛加非难;巧诱欧美各国,要求它们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难博得欧洲二、三强国的同情。而在此时,如一度引出欧洲列强的干涉,我国对中国的要求亦将陷于不得不大为让步的地步”。因此,日本政府迅速地作出了除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近地区外,其他战地无条件停战的允诺。
李鸿章被刺受伤时,“枪子击破左镜,中左颧,深入眼睛下……初,众医官要求取出枪子,就对中堂说:‘割取枪子,枪子出则创伤愈,然难保没有风险;且取出之后,尚须静养多日,尤不能稍劳心力’。”
李鸿章的伤口在左眼下一寸的位置。所幸的是子弹虽然留在了体内,但并没有伤到眼睛。各国医生会诊之时,日本医生建议开刀,但德国和法国医生坚决反对。理由是既然这颗子弹对李鸿章眼睛的正常工作无害,不如暂时留在体内。他们担心,如果贸然开刀,将会危及李鸿章的性命。
听罢医生的介绍,中堂慨然道:“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我怎么能拖延以致于误国呢?死生有命,我宁死无割!”李鸿章偷偷擤了一把鼻涕:“若能够舍弃我这把老骨头而有利于国家,我绝不吝惜”。
当时某西方记者记述:“中堂忧劳伤心,创口短期内难以痊愈。然而,中堂心虽忧而气不馁,其间迅速而果敢有力地筹划一切。虽创口剧疼卧床不起,犹口授机宜,就好像没有受此狙击一样。众人力谏,中堂不听,众医官拿他也没办法”。
李鸿章不顾自己的伤痛,向清政府表示:“中堂身受重伤,幸未致命。中堂之不幸,(会带来)大清举国之大幸。此后和款必定容易商办,……等到和款送到,再迅速妥议,随时电闻”。
28日,当伊藤博文再次来到李鸿章的驿所,告之日本天皇已下令停战,李鸿章不禁喜出望外,几天来在谈判桌上口干舌燥没能取得的战果,果然因为自己的遇刺而峰回路转。
李鸿章当即表示“本人负伤未愈,不能亲自赴会所与你们商议,然就病榻之侧谈判,随时皆可”。这是李鸿章身负重伤仅仅三天后所说的话,由此足以看出他对清廷的赤胆忠心,对议和进程的深切关心。
30日,中日停战条约签字。
3.彼此争价,苦苦哀求
清廷电示李鸿章,“南北两地,朝廷视为并重,非至万不得已而不能言割让。应极尽驳论,据理力争,而不能轻言割弃……如万不得已,必须让地,应以一处为断;赔费应以万万为断,与日本竭力申说”。
此后,李鸿章两次准备谈判文件,反复申说,与日方约定4月10日再次谈判。这也即是第四次谈判。
第四次谈判开始时,伊藤面交对中国修正案的复文。赔款减为2亿两,割地也稍有让步。谈判集中于赔款、割地两项。伊藤强硬地表示:“此次日本国家索要款项实为最后之数目,所宜复者,惟有允否二字耳。”摆出了一副战胜者的架子,咄咄逼人,丝毫不允许修改。
李鸿章虽然竭力同日本代表进行争辩,但已是低声下气地哀求,“总之现讲三个方面:第一,二万万为数甚巨,必请再减;第二,营口还请退出;第三,台湾不必提及”。李鸿章抱着“争回一分是一分”的态度苦苦争执。
李鸿章与伊藤“反复辩论两点钟之久”,伊藤“口气过紧”“毫不活动”。第二天(4月11日),伊藤函告李鸿章,声明“昨交和约条款,实为我方允诺的底线;中国或允或否,务于四日内告明。其四日期限,应当从昨日算起”。伊藤盛气凌人。
李鸿章再给伊藤去函相商,伊藤重申“实系我方允诺的底线,无可再商”。
李鸿章把第四次谈判的内容及与伊藤函件往复情形,详细电告清廷,请求指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清政府电示李鸿章,“如确实不能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尽管接到了最后谕旨,李鸿章在第五次谈判中,仍然努力争取,就像“市井买卖,彼此争价”,要伊藤赔款再减5000万;5000万不能让,让2000万。李鸿章甚至苦苦哀求:“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你们出手太狠,使我方太过不去”。“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吗?说到底,你们不能一毛不拔”。“我并非不签订此约,不过请你方略减一些。如能少减一些,我就签订此约。这也算是贵大臣给我的留别之情。将来我回国,会时常记及此情”。“赔款既不肯少减,我方所出之息当可免矣”。
签下《马关条约》后,日本野心坐大。日本在甲午战后,得到朝鲜脱离其宗主国清朝的国际证明,令中国东北失去了屏障及中日之间的缓冲地带。朝鲜其后更被吞并,成为日后日本继续在亚洲进行侵略及发动战争的跳板。而台湾及澎湖列岛的割让,更增加了中国南方的军事威胁。
割台恶讯传到岛内,全台人民如“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四野。”台湾百姓悲愤到了极点,他们鸣锣罢市,并拥入巡抚衙门,高呼:“宁战死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的口号,坚决反对割让台湾。
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侵占,他们历经大小百余次战斗,坚持了近半年,抗击了日军3个师团和1支海上舰队的进攻,打死击伤日军3.2万多人,日军中将和少将各一名在侵台中毙命。因为力量悬殊,岛内人民的反抗最终失败。
甲午一战,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对于李鸿章而言,甲午战败是他一生的耻辱,签订《马关条约》更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增加了日本军事扩张并最终吞并中国的信心。李鸿章感慨:“日本将成为终世之患!”
《马关条约》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的愿望。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两次提出“伏愿我皇上顾念社稷生民之重,时势艰危之极,……节省冗费”。“停宫府不急之需,减地方浮滥之费,以裨军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