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等持

止观双运就是心力与心智的修习并重,不能偏于一边。天台止观是最好的模板,而且心力与心智并重可以产生正定与正见,在心力修习中必须以心智来观察与修正,才不会落入掉举或昏沉。正见似乎要在正定之前有个基础,才好落坐观心。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注意到这点,所以应用《广论》的正见加强学人的正确观念,培育出强烈的出离心,再以下士、中士、上士三道激励心志,然后再讲止(奢摩他)观(毗婆舍那)。但是目前学人喜好佛理,对止观轻忽了,《广论》形同概论,菩提种难起。

目前打着禅坐旗号的,大部份落在止的修习上,间杂随宜的开示,失去了焦点。天台注重《法华经》与《涅盘经》,华严宗以《华严经》为归趋,心智的发展非常完备,少了正定的研究,很可惜,很可惜。止观双运才能万无一失,故说:戒定慧是三无漏学。

很多寺院从缅甸、泰国等南传佛教引入四念处与五停观等,无论是教的交流或实践,的确是很好的现象。但是教观要经过实践才能找到落实的地方,才能建立修习的规范,绝对不可以羼入其它禅宗宗派。因为传统佛教讲究渐修渐证而顿悟,禅宗讲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只有顿悟,渐修渐证而还原。各有优点,保持原貌才对,一门深入是「如人食蜜,中边皆甜」,千万不要夹杂,挑肥拣瘦,营养不良。

传统佛教以正见开始,于正定中熏习佛法,渐渐增强观察的能量,正定随之加深,正见也愈入阃奥,最后得到般若慧或解脱慧。

禅宗以「直指人心」而顿悟,顿悟即是正受,即是三昧耶,以此为基础,翻开佛经,自然明白,这是「回头转脑」。正受引导正见,正见加强正受,故六祖才说定慧等持,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不是入定出定。

传统佛教借定慧等持而悟道,禅宗则因悟道而行定慧等持,这是佛教的二条并行线。钱穆先生与铃木大拙以为禅定与般若合一是六祖的创见,似有误解。两家都讲定慧等持,着重点不同,意义也不同,一直以来未受正视,特别说明。

禅宗所言的禅定与般若是一体的两面,不是两者合一,一旦般若发露,即有正定,有正定即在般若中,所以六祖言:「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明藏本》)

依照传统佛教,渐修渐证而顿悟,即得般若慧、解脱慧、空性,如此随缘去,足矣!禅宗只有顿悟,才有悟后起修,修掉多余的我执、法执,依靠什么力量?般若正受。一切回归于正受(安祥),一切从正受出,即万法归一,一归万法。

其它教门的顿悟是积修渐证而顿悟,禅宗之顿悟由「直指」而来,不由文字。例如天台南岳惠思为弟子智者(顗)说:「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之旨也。吾昔夏中,苦节思此,后夜一念顿发诸法。吾既身证,不劳致疑。」(《续高僧传》)一夜顿发诸法,就是顿悟。悟只有顿没有渐。

顿悟之后才能真修行,未顿悟前之修行,是资粮修行、是前方便修行,为顿悟累积功德,奠定好开悟的基础。

有人主张悟后起修要修学四禅八定,那不是增强了我执,落在心外的境界上?又说悟后起修,要多学唯识学、方等经典,那也是法执?悟后起修,看经典只是用来印证自己正受的深浅,故药山说:我看经典是用来遮眼睛的(印证),你们看经典是要把书穿透了的(研究、默记)。幽默中透着真理啊!

经典是用来印证,也可以提供与人谈道的参考,不是不可以看,要懂得诀窍。历代禅宗祖师都是义虎啊!有的人不识字开悟了,开始识字读经,记忆力惊人,理解力更惊人,在禅堂上指东划西,经典就藏在他们的心中。

近代佛教大师是太虚大师,在高旻寺看经藏,一日突然顿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回头转脑,原来每部经讲的都是这个,不离这个。出关变成另一个人,随口都是经典,都是法要,讲一句最重要的话:「人成则佛成」,响叮当!

他热心佛教事业,改革僧伽制度,与政府交涉宗教自主,东跑西奔,大家反讥他是政治和尚。有一次到北京参加会议,下了车,想小便,当下就拉下裤裆,哗啦的下了一场小雨。眼高于顶的袁焕仙不禁赞叹:「原来他是高僧啊!我们一直看走了眼。」那是唯觉无我的离执禅定。率性之谓道,率直无欲!

高僧大德本来就光风霁月,自然天成,那有拘束?虚云和尚六十多了,到云南鸡足寺开山,从缅甸迎回玉佛,沿途很多不速之客,都以为他很有钱想趁火打劫。有一次路窄不通,虚云抱起玉佛赶在前面,把那些不速之客吓退了,因为玉佛很重,一个人根本扛不动,可见他功夫高强,神通广大。这是高僧的风范,行云流水,不惊群动众。神通自在,深藏不露。

太虚大师名满天下,汉藏理学院要开唯识学的课程,邀大师前往,他却派年轻的弟子印顺法师去担纲,还不到三十岁,就开讲《唯识学探源》,轰动佛界。先师此时曾去礼谒,受益佛学。后来在台湾,印顺法师隐居于南投某山庄,先师为报师恩,拨空前去探望,特烟兄驱车。人家以为是俗弟子谒大师,不知先师为了报恩,可惜因缘不具。这是小小的典范,我国向来重视「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非常重要的人伦大道。别看师父平时不拘小节,随缘而幽默,该有的礼还是要遵守的。

拉拉杂杂的写些小故事,这就是定慧等持,不是要我们去当土地公、妈祖婆或摆架子,讲虚话。佛教的修习心力与心智要并重,解行要相应,不是哭笑不得,是哭笑自由。是不是?何妨大笑一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