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统语言失去生存空间,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也陷入困境
在中国古代,出于印刷的需要,版画曾作为雕版印刷的书籍插图盛行一时。特别是在明代,市民文学发达,作为小说戏剧插图的版画也随之发展繁荣。
《张深之正北西厢记》,明代,陈洪绶木版画,26.2cm×17.5cm,浙江省博物馆藏
上世纪三十年代,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把西方表现主义版画引入中国,这种“短平快”、可复制、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迅速为当时的进步青年所用,成为他们表达内心所想的最佳方式。
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1867—1945)版画作品
由此延伸出来,整个延安时期,在当时的条件下木刻版画是最为方便快捷、也是民众最易接受的艺术形式。既为人们喜闻乐见,同时也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载体。
力群,黑白木刻《延安鲁艺校景》
日本江户时代,同样是在庶民文化的繁荣之下,浮世绘不仅成为歌舞伎剧目宣传画、店面广告画,也成为市民喜欢的一种消遣娱乐的艺术形式,也正是因为浮世绘记录了江户时代的众生相,也被称为是“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
喜多川歌麿 浮世绘作品
以上所有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每一次版画的盛行都与大众文化的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今天呢?
每天醒来,我们的双眼从一个电子屏幕转移到另一个电子屏幕,通过手机、电视、电脑把那些虚拟信号传入自己的大脑,直到夜幕降临闭上双眼,等待新的一天开始新的循环。几千年来被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纸”都已经遭人冷落,那么与纸和印刷密不可分的“版画”呢?当今天我们再谈版画时,我们还有什么可谈?
杜超(中国) 海底世界 丝网版 42×60cm 2017(图源:常青藤计划)
“常青藤计划 2017天津青年艺术周”,全新推出了一个“行走项目”。由康剑飞、郝青松、彦风带领的三组创作团队,在京津冀地区与城市相结合,进行了几场“半命题式”的在地艺术行走。其中康剑飞带领团队在2017年5月来到河北蔚县,花三个月时间进行考察,将蔚县传统剪纸工艺融入到版画创作当中,带来了展览“解放的工具”。
天津美术馆“行走项目”展览现场(图源:常青藤计划)
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版画?以及我们该如何面对同样在危机中的中国传统工艺?“工具”在被“解放”之后是什么?YT新媒体采访了一直致力于推动版画事业的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康剑飞,希望他对我们的疑问有所解答。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康剑飞
Q=YT新媒体
A=康剑飞
“工具”被解放了,然后呢?
Q:这次“行走项目”为什么选择到河北蔚县进行考察?
A:今年“常青藤计划”在策划过程中除了主题展览之外,还希望跟学院课程结合,在京津冀地区做一些小的案例。河北蔚县是剪纸之乡,那里的剪纸在某种意义上跟我们传统的木刻版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一种传统语言方式。我觉得这两种传统语言方式可以很好的结合,所以就选了蔚县。
行走项目“解放的工具”展览现场(图源:常青藤计划)
Q:为什么要叫“解放的工具”?
A:在中国,版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语言方式,它作为“工具”存在了一千多年。古代版画的工具性就体现在传播,而剪纸的工具性在于装饰。 但今天已经有微信、数码记录,版画的存在价值不再是复制传播,也很少有人贴剪纸窗花了。我们在思考的是,如果说这种语言方式在今天的时代没落了,原因是什么?如果想让它重新有新的发展,可能性在哪里?所以这个项目取名为“解放的工具”,想通过今天更年轻的艺术家的观点看待传统工具,把它从过去的使用功能当中解放出来,变成新的东西。
Q:在项目实施中,这些年轻艺术家带来了什么新的想法?“解放”之后是什么?
A:虽然这次时间有限,做得不是很成熟,但他们还是梳理出来几个思路。一种是用传统的方式来实现当代艺术的样式,也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从工具的层面来讲,仍然是中国传统技术,但是给传统工艺赋予了新的形式。
金智姬 百鬼玲珑 剪纸 2017(图源:常青藤计划)
另一种思路是让传统工艺给我们一种视觉上的新灵感。剪纸所有的图案都是连通的,而且它的图案有网状的感觉,所以潘黎就从这一点出发,做了一个跟蕾丝有关的作品。她没有用剪纸的方式,但这种美感却来源于剪纸。还有商书倩的作品,把剪纸做成立体的,把图案放在鱼缸里,把图像“物化”。如果剪纸向这个方向发展,可能也会生发出一些新的东西。
潘黎,无题-21克,2017(图源:常青藤计划)
商书倩,世中梦,综合材料,2017(图源:常青藤计划)
Q:蔚县是剪纸之乡,天津也有木版年画传统。这些传统工艺在今天都存在传承的危机,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A:其实和蔚县剪纸是一样的。天津杨柳青年画里的《年年有余》已经是很多年前的图示了,但那些工匠没有版权意识,所有人都可以刻。而且当你问到蔚县或杨柳青当地的手工艺人时,会发现他们都没有创造能力,想画却画不出来。再者今天木版年画的受众越来越少,很少有人会想到买杨柳青的挂轴年画挂在家里。你会发现挂不进去了,跟现代的家居布置十分不协调。
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过程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这些现代艺术家和传统的手工艺师傅通过某种方式进行结合。但怎么把它发挥到极致,怎么找到一个新的路径,这很重要。
这一方面景德镇做得很好——不是陶瓷技师走出来,而是很多现代艺术家走进去。可能拉胚大师想不出新的器型,而艺术家无法达到那么精湛的技术,所以他们用这种方式进行结合。
艺术家Roger Law 在景德镇乐天陶社(图源:乐天陶社官方网站)
还有传统工艺的转化问题。现在很多人都关注的衍生品,其实就是把高高在上的艺术复制化、产业化,让普通人也可以接受。之前我在西安的老城墙上看到很多台湾人做的衍生品店,那些衍生品既是传统图案,又很有现代感,而且价格合适。现在的问题是缺好产品,只要衍生品做得好,都没有问题。
向京和瞿广慈创立的品牌“稀奇”中的衍生品 “天使阿尤恩骨瓷杯”(左)和“坏蛋杯”(右)
纸媒唱衰的年代,为什么还要谈版画?
Q:版画发展的很多次高峰,都是与大众文化的繁荣紧密联系的。但在今天的网络时代里,版画是否进入了某种困境?
A:过去我们都有这种困境,但是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倒觉得版画在未来非常有发展可能性。
Q:为什么?
A:版画和绘画有先天的区别。最原始的绘画可能是岩画,它是人的性情表达;但最原始的版画是画像砖的拓片,目的就是传播。所以版画是一种为传播而出现的复制技术,是一个产业,是世界印刷史的一部分。这跟艺术史完全不同——有了社会需求才有这种技术的发明,才有这种产业的兴盛。徐冰老师曾经说过,他认为今天的电视、电影、社交媒体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加了引号的“版画”。如果从历史演变来看,版画可能是传播学的鼻祖。
郑振铎编著 中国版画史图录
那么版画今天的可能性是什么?它是最容易和社会融合的艺术形式。如果普通家庭需要装饰品,版画是首选。因为它既是艺术作品,又因其复制性而价格大众化。同时版画的参与度极高,在今天的儿童公共教育活动中,版画工坊的活动最有趣,见效也最快。因为它既培养感性的、直观表达的能力,同时也需要背后有强大的逻辑思考。包括天津东疆国际艺术中心YAC青年艺术社区这样的文化机构,主推版画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点就决定了未来在产业化当中,版画能承担的东西特别多。
首届滨海国际版画创作营作品展 展览现场(图源:常青藤计划)
Q:版画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时代肯定是需要变化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没有变的?或者说版画这种媒介区别于其它形式的最核心魅力在哪?
A:如果用水墨画来类比。传统水墨画我们最在意笔墨功夫,在意人的精神如何投射在笔的行走过程当中;实验水墨则是在意当代的方式能不能在水墨画中得到体现;还有一种水墨观念。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的展览“Ink Art”,你会发现连木雕作品也在其中。这时候水墨已经化解成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气质,不再特指我们传统意义的“水墨”。
2013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Ink Art水墨》中展出的艺术家张洹作品《家谱》(9幅彩色摄影396×318 cm 单张照片:132×106cm 2000)
如果把这种分析方法用到版画上也是一样的。传统版画中不变的肯定是工具、材料,或者工匠精神。现在我们也在强调另外一种版画,叫“与版画相关的艺术”。它呈现出来的不是过去的“版画”,但它核心思考的起点是跟版画有关的,比如徐冰的《天书》、邱志杰的《如何成为失败者》等等。
徐冰 - 天书
曾经有个学生做过一个作品。先用雕塑的方式做一个佛头,然后再翻模翻成铜的、再翻成蜡的、再翻成铜的……循环往复。他想象最后呈现的可能不再是清晰的佛像,会像一个球状的东西,因为在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损失。他做的方法是雕塑,但概念是从版画来的。这就像历史与传播,从母体开始,经过若干次对它的描述之后最终它变得面目全非。
Q:但这种作品离我们的生活非常远?
A:是的,这是一种学术的、专业线索中的探讨,但也很有意思。它最后的归宿可能是博物馆,或是某个收藏家,可能很难融入大众的生活当中。我们在学院中做的工作就是尽可能的让观念与生活拉开关系,让观念向极致的方向发展。观念越创新就拔得越高,就会离大众生活越来越远。但现在可能需要把一部分抽离出来,让学院的研究成果重新转化到实际生活中。
邱志杰-如何成为失败者
“常青藤计划”与艺术在地化
Q:从我的观察来看,今年不管是“常青藤计划”的主题展览还是子项目,大多数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城市发生关联的。对于“常青藤计划”对艺术在地化的重视您怎么看?
A:“常青藤计划”今年是第四届了。发起人姜大方在骨子里其实有一种对艺术的情怀,四年前他从加拿大留学回来,决定做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推广项目。最早我们只是想做一个每年一次的展览,没想到会发展成今天的样子。第一届在北京中间美术馆,第二届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但不管是在成本、展览空间还是展览运作上,北京都有一定的局限。我跟姜大方都是天津人,去年我们开始思考在天津做能不能产生同等的影响,我们也在想艺术到底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联,所以我们就回天津了。
今年的第四届做得更综合。展览包括天津美术馆,天津美院美术馆和东疆YAC青年艺术社区。也正是因为去年回到天津,才萌发了要在东疆做一个实体空间的想法。这个空间是长期经营的,所以未来在这里也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东疆国际艺术中心YAC青年艺术社区现场(图源:常青藤计划)
Q:您刚才提到了大众与学院间的距离,现在还有另一种距离,在一线城市中人们对艺术的接受度相对较高,但其他城市中人们接受艺术可能更困难。在倡导“艺术在地化”的时候,您怎样看待这种文化落差?
A:看似是地方引进了一个机构或展览,其实不是,是引进了背后的文化。就拿YAC青年艺术社区来说,首先从空间布置上就是天津滨海新区从来没有过的。我们接触过很多老式的文化馆或是版画工作室,就从硬件设施来看,不管是桌椅板凳还是机器设备,总觉得做得“不讲究”。但今天我们看到的不一样。这个空间的布置、画框的装裱、包括空间提供的简餐和咖啡,都和以前人们看到的不一样。
前几天YAC请了北京福楼法餐厅的厨师过来,邀请当地领导和上层人士在展厅里吃饭。从就餐环境到餐桌礼仪,他们在参加这种宴会时自然就会有和传统的圆桌饭局不一样的感受。表面只是一顿饭,但背后带来的可能是一种审美、文化的变化。
东疆国际艺术中心YAC青年艺术社区晚宴现场
这就是艺术活动落地到地方的一个最大贡献,通过一个展览了解一幅画或是一个艺术家这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背后潜移默化的对审美的改变。这种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你放心,每个地方都会有几个有情怀的人来做这些事情的。
东疆国际艺术中心YAC青年艺术社区晚宴现场
| 关于常青藤计划
“常青藤计划(IVY ART)”是天津常青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2014年发起的一个致力于中国青年艺术家成长和发展的长期性NPO项目,它集时代性、专业性、艺术性、多元性、创新性为一体,致力于打造青年艺术家持续成长发展的生态链,并搭建一个艺术回归生活、联结大众的对话平台。
| 关于YAC青年艺术社区
YAC青年艺术社区是一个旨在为青年艺术群体提供服务的共享型社区平台,目标打造中国北方的第一个涵盖艺术家创作、驻留、展览、交流等功能的共享社区。同时服务于社会大众,满足大众对于文化艺术欣赏与交流的精神需求,传播艺术,让艺术与大众形成更广泛的对话,美好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