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为啥会有“死者不过年”的说法?人一旦在年三十逝世怎么办?
今天,读了一篇抚顺殡仪馆一位工作人员写的文章,文章中称,他们越是到了过年的时候越忙。因为民间有“死者不过年”的说法,所以春节前3天死亡的人,都要赶在年三十集中火化,从而导致他们的工作量相当于平日的三倍。
那么,民间为啥会有“死者不过年”的说法呢?
死亡是指丧失生命或生命的终止。因此,死亡与“丧”联系在了一起。
在甲骨文中,“丧”字是由“桑”字和周围数量不等的“口”字所组成的。《汉字源流字典》的编著者谷衍奎先生认为:“丧”乃众口喧哭于桑枝之下,代表悲戚的意思。《凶礼》中称:谓之丧者,凶也。因此,古人把人的死亡当成“丧事”,同时,也当成“凶事”来看待。
既然古人认为人的死亡是“丧事”和“凶事”,那么,“丧事”和“凶事”与喜庆的节日是有冲突的,而春节恰恰正是一年当中最大的喜庆节日。为了避免“丧事”和“凶事”与喜庆的节日有所冲突,民间便有了“死者不过年”的说法。倘若有人在年前死亡,家属会尽量将死者在春节之前掩埋或火化,以免因“丧事”和“凶事”冲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不过,一个人究竟在什么时候死亡是难以确定的。倘若一个人在春节前的几天内死亡还比较好说,家属能够在春节前的几天内将丧事办完。而一旦某个人在大年三十的夜晚时死亡了怎么办呢?
当今这个社会有殡仪馆,无论是平时或是春节,殡仪馆都有24小时的服务可以提供,因此,在现代的时候,死者家属可以将死者送往殡仪馆暂时存放。而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殡仪馆的,因此,一旦某个人在大年三十的夜晚时突然死亡,其家属会迅速喊上族人帮忙,将死者移至在野外临时搭建的灵棚内存放,待过了正月初五之后,再商议办理丧事的事情。
我记得在二十多年前的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位平时身体很健康的老太太突然在大年三十的夜晚死亡了。顿时,其家人处于一片慌乱当中,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于是,家人赶紧去请本家的族人们商量。其商量的结果就是:
1.迅速在野外搭建一座灵棚,用以临时安置死者;
2.从当晚至正月初五,每天至少有两名亲属守在死者的灵棚内;
3.从当晚起至正月初五,家属不准哭泣。
4.从正月初六开始,再商议丧事如何办的问题。
果然,这位老太太的送葬仪式一直到正月初九才举行。
当然,我国的地域面积非常宽广,人口也非常众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地会派生出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有些地区,只要过了正月初二,就可以举行送葬仪式,但在大多数地区,不过了正月初五是不能够举行送葬仪式的。至于说其原因是什么,我们还需要进行考证和探讨。但不管怎么说,大多数地区的规矩就是这样的,我们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