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圣荀子与儒家道统

2017中国兰陵 荀子礼治思想论坛

专家教授讲坛系列十二

后圣荀子与儒家道统

(提纲)

东方道德研究所  傅永吉

一、荀子偏离了儒家的道统了吗?

1、韩愈《原道》与儒家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2、宋代“道学”将荀子排斥在“道统”之外: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孔子之孙孔伋(子思)、子思再传孟子,朱熹自认为直承孟子,理学则是儒学道统的真传。

3、韩愈《读荀子》:“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醇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孟氏,醇之醇者也。荀与杨,大醇而小疵。”如何恰当理解“在醇而小庛”?

4、司马迁《孟轲荀卿列传》:孟子、荀子并列。

当代人要以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演进为参照系,重新估定儒家传统的价值,特别是汉唐人文传统与宋明人文传统的微妙区分、差异(同中之异及异中之同),寻求客观地评估儒学在秦汉以降的中华文明演化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的实质(本质、本真),其中孟学一脉与荀学一脉的微妙关系是必须解开的“心结”。

二、荀子对孔孟儒家思想的创新发展

1、周公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立者,孟子荀子是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阐述和传承者

孟子:内圣自然外王,或“内圣”便是“外王”。

荀子:坚守“内圣”之修,铺张“外王”之道。

2、孔、孟、荀同吕有异,各有侧重

孔重成仁(仁爱);孟重取义(道义);荀重礼法(规矩)。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又不能做简单化理解。儒学是仁、义、礼三基色的有机统一。可命名为“仁学”,即以仁爱为主干,而以义、礼为基本展开和表达、实现。孔、孟、荀思想都是仁、义、礼的统一体。

周公、孔子创立道统与学统时,更体现出儒学“仁爱”这一基本、核心特征,重视仁所代表的人伦温情(狭义的与广义的)。孟子更体现儒学所高扬的“道义”精神,即勇猛精进的大丈夫(大人)精神——浩然正气,所重点开掘与张扬的是人之为人的善良意志(自由意志)。荀子当然兼重以上两方面,但更强调“知”性为基的“礼法”维度,更重视感性经验为认知的基础而形成的归纳性真理,即所谓“仁义法正”对道德修养及社会政治治理的引领、奠基作用,将“礼法”视为人们选择有德行为的重要依据以及重塑社会秩序与和谐的根本路径。

3、荀子全面继承了周孔所创儒家道统,并重点阐示儒家的“治统”(政统)

荀子是堪与孟子并称的儒家道统传人,重点发挥的是儒家“外王之学”。荀子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论、碰撞的基础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本体,批判地继承、吸纳各家之长,成儒家之大,完成了儒家传统的第一次综合创新,其“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礼法政治”思想都是周公、孔子、孟子相关思想的进一步发挥。荀子更偏重经验,更注重实际运作,更强调重视社会秩序的现实重建的可能性,所以有“礼法”理念(政治哲学)的系统化阐示;对孟子(思孟学派)个别观念(如性善说)有所批评,更肯定子贡的现实主义路径;肯定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也是“人性”的天然组成,同时认为对此人性特质若无恰当(足够、充分)重视和理性节制、引导与礼法约束、矫正,则极可能成为“恶”的渊薮,故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由此引出“礼法”教化、“化性起伪”的社会治理思想(即政治哲学),遂将孔子“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理想从格设计转化为现实的人性修复工程和系统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代表了儒家传统的现实主义脉络。

三、如何研究儒学

关于儒家文化传统研究,我还想多说两句话:第一句:必须精读《论语》《孟子》并真切地理解、体悟之后,才能真正读懂《荀子》;第二句:只有认真阅读《荀子》并充分地理解荀子思想的厚重与博大之后,才能更彻底地理解儒家的精要、奥妙,也才可能将儒家文化传统做现代性诠释和转化,并寻求中国人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恰当安顿,为宏观人文生存的优化与群体人格及个体人格之健康建构服务。也就是说,研究儒家文化,必须以《论语》《孟子》为根基,不读通《论》《孟》,必然根基不牢,而且很容易跑偏(如李斯、韩非辈的教训);而要将儒家传统转化为现实的人生智慧与政治智慧,则必须进一步读懂《荀子》,这是专精荀子的专家群体的优势,也是其它儒学研究者绕不开的门坎;当然,还必须与现代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直面现代文化的挑战,并综合吸纳其它域外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完成以现代性为背景的新一轮综合创新,儒学研究及儒家道统的传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2017年7-8月 京北龙泽

查询荀子全文方法:

1,关注“寻荀文化”回复荀子自动回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