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惜颂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仇。

壹心而不豫兮,羌无可保也。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患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之所志也。行不群以巅越兮,又众兆之所咍也。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

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犹有曩之态也。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

欲儃徊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欲横奔而失路兮,盖志坚而不忍。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擣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

惜诵与《离骚》精神与情感相似,被当作小离骚,是屈子被谗而远离楚王之后所作。惜,是爱而有忍之意,诵有致谏之意。这里的惜,究竟是惜自身还是惜楚王呢?若是解释为惜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反被离间,也可通。若解释为惜楚王受蒙蔽、受欺骗,也可通。个人认为,这两者本质是相同的,是一段君臣关系的两面。屈子痛惜自己的忠爱之心投效无门,同时也痛惜君王被奸佞小人蒙蔽做身临险境,这其中有伤心失望的痛苦、有不得伸张的愤怒、也有君王未来的隐忧和无奈,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如此深沉厚重,却唯独没有对楚王的恨。而正是没有恨,才使得屈子的赤诚忠心、伤心悲痛显得如此沉痛,令后世无数人叹息和哀挽。

我们可以对比同样被诬陷而下狱的《窦娥冤》,窦娥面对冤情,有一番激烈的控诉与抗争,并不惜以生民涂炭的方式(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去报复这个带给他冤屈的世界。而反观《惜诵》全文,屈子虽然指天为誓、竭力自辨、之后痛彻分析和反复陈情,却至多将一腔怒火投射在奸佞小人的身上,从无一句怨怼与责难及于楚王。这份深情与克制,就使得屈子成为两千多年来绝无仅有的历史形象。

诗的前一部分,象是蒙冤之后的自辩书,愤怒而耿直地指天而誓,然后洋洋洒洒地陈述自己的忠诚与小人的卑劣行径。后一部分却转变为深沉宛转的陈情书,在依依不舍中结束。后世因循这种传经,常把君臣关系比附于男女之间的情意,大抵也正是这种“泪雨霖铃终不怨”的情愫吧。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致愍,有解释为表达忧患的,也有解释为招致祸患的。从上下文来看,解释为表达忧患,与下文的联结会有些脱节,如果解释为招致祸患,就有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紧凑结构,也使后文有了更为厚重的基础。在这里估取后义为宜。在第一节里,再见了九歌中楚人淫祀的时俗,遇事要向五帝六神而指天为誓,以证清白。折中并不是后世的折中和稀泥之意,而是使中断使公平公正之义。咎繇: 即皋陶,自舜至夏时法官,苏轼科举时杜撰过“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日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句子。听直,即听曲直、听讼。这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司法的一点端倪。屈子在这里召集了一个想象中的盛大而体面的陪审团和法庭,来决断他的冤情。这也侧面衬托了他被人诬陷而蒙冤的悲愤之情。

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仇。

壹心而不豫兮,羌无可保也。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这一节是屈原对其自身际遇找原因、做剖析。儇媚,小人奸佞的样子。想象后世骆宾王讨伐武则天的檄文里有句“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馋,狐媚偏能惑主”,大抵便是这种姿态吧。“谊”通“宜”。屈子分析罗列了自己是如何忠心事主而被众人谣诼构陷的。“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这句颇可玩味——屈子天真地认为君王身居高位而一切尽在其掌握之中,因此应该最了解每一个臣子。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逻辑啊。屈子不了解权力运行的规则和权力对于人心的异化,因此对君王抱着完美的幻想,这种一厢情愿的看法才是他一生悲剧命运的原因吧。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患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之所志也。行不群以巅越兮,又众兆之所咍也。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

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这一节是屈子直抒胸臆,在找出原因之后表达自己的郁闷忧愁。郁邑:郁闷不快的样子。侘傺:失意的样子。忳:愁闷的样子。看这一节的表白,非常令人抑郁。对君王的忠爱之心到了卑微的地步,以致于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这对于那个峨冠博带、爱惜羽毛的屈大夫而言,是怎样的折磨。当我们从九歌那样众神飞驰的奇幻神界切换到屈子所处的压抑到尘土般的低微姿态,心里有一种被践踏的痛。高贵的心灵、自由的精神、诗歌的信仰,被束缚在世俗粗鄙的泥淖之中,被耻笑、被贬损、被孤立,任何一个有理性有情感的人,都会痛惜难忍吧。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犹有曩之态也。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现实太过冷酷,就假装那只是一个梦吧。屈子在这里用了一个非常有技巧的表达:假托为梦,通过对梦的占卜来表达他对现实的失望,表达自己一再碰壁却百折不回的忠直。“昔余梦”四句托为游仙,引入下文。“终危独”句为屈原问语:“我又问:是否要遭受疏远?”从“日:君可思而不可恃”至“鮌功用而不就”为厉神的答语。“君不思”至“犹有曩之态也”为第一层意思,厉神指出屈原有目的而无道路,劝屈原放弃忠君。接着“众骇遽”四句言楚王发怒后,本来同道的那些人都已离心背德,弃之而去。“杭”通航,与诗经《河广》里“谁谓河广,一苇可杭”用法相同。。婞直: 刚直倔强。这一节留下了“众口铄金”这个成语。最后还拉来申生、鲧功两个古代同样命运的悲剧人物,来比附自己命运的不公。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

欲儃徊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欲横奔而失路兮,盖志坚而不忍。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擣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

儃佪:徘徊不去。干傺: 寻求机会。傺,通“际”。纡轸:隐痛在心,萦回不解。谢庄《月赋》有“情纡轸其何托?诉皓月而长歌”句,与此义同。此时的屈子,已无从取信于君王,而矰弋与罗网密布的政治环境已使他自身难保。进退维谷,又不肯同流合污。古希腊悲剧的精髓不在于表述命运不可抗拒,而在于表现在不同命运的两难境地中进行选择的勇气、理性和道义。在这一节里,屈子也是在艰难的抉择中,保持了高洁的气节,块然独处,与香草春芳为伴。可惜身在草木之间,心又何曾放逐江湖之上呢。屈子的目光,始终凝望牵绊在郢都的殿阙之上,直至身托湘流的那个瞬间。

全篇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虚构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虚幻的法庭,它由五方天帝、山川诸神、古代好法官共同组成。让他们来听取自己极度苦闷的倾诉,又虚构了一个厉神,让他在占梦时作答,如同女媭一样,给屈原以劝告和回答。

诗作以细腻的笔调描摹了抒情主人公的意志活动和感情冲突,从对天发誓,到进退维谷、百口莫辩的困境,登天占梦的幻境以及“檮木兰”、“播江蓠”的精神境界,处处都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在语言上直抒胸臆,真挚生动,朴素自然,并留下“众口铄金”、“九折臂而成医”等众多成语。

往期回顾:

《九歌》:情致缥缈的祀神歌舞剧本

《九歌》 东皇太一

《九歌》 云中君

《九歌》湘君与湘夫人

《九歌》大司命

《九歌》少司命

《九歌》东君

《九歌》河伯

《九歌》山鬼

《九歌》国殇

《九歌》礼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