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33】
年下的饺子河南濮阳 刘 平
过大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最热闹的古老节日。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不管多远,都要在这几天里赶回家过团圆年。在我老家豫东乡下,过大年又叫过“年下”。大年初一必须吃饺子。因为饺子是团圆的象征,是丰收的象征,是喜庆的象征。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民间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其中有不少规矩和约定俗成的内容,又为过年增添了不少气氛。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里不仅有浓浓的亲情、友情,还有对团圆和美平安幸福的期盼。“坐着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从这句旧年俗语不难看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饺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每到过年鞭炮声响起,家家户户都在忙着下饺子的时候,我就想会想起小时候吃饺子的情景,恍如昨天。年关,远在大西北长庆油田工作的父亲如期到家。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娘和面,爹剁馅,调好馅儿后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每年包饺子,娘都要在饺子里包1分钱,说是谁吃到钱,就会带来一年的好运。记得每次包饺子时,娘还要包几个形如麦穗的花边饺子,大概是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吧!大年初一煮饺子也有讲究,饺子下锅后,勺子要贴着锅沿儿顺着一个方向搅动,形成圆形,表示团团圆圆。饺子煮烂了,不能说烂、破等忌语,要说“挣”了或“涨”了。因饺子内有菜,谐音“财”,故饺子“挣”了,是“挣财”,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大年初一天不亮,赶早人家的鞭炮声已经零星地响起。听到鞭炮声,我和哥哥仿佛听到了冲锋号,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迅速穿好新衣服,催着娘赶紧下饺子,催促爹快点放鞭炮。爹把鞭炮在晾衣绳上挂好,等娘把水烧开,饺子下到锅里时,爹用打火机点燃了鞭炮的捻子,我捂紧耳朵跑到门口,只听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自家的鞭炮声和远近的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共同把新年喜庆的气氛推到了最高潮。娘盛出第一碗饺子给爷爷奶奶送去,然后开始吃饺子。饺子刚端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地先叉起一个,直接塞进了嘴里。由于饺子太烫,也不敢嚼,又不想让大家看我出洋相,眼泪都要流出了,用舌头转了好大一会,才将饺子咽下。吃完第一个饺子,我不敢大意了,叉起饺子时,我先轻轻吹一吹,然后再小口咬一下再吃,不过吃得还是有点急,饺子在嘴里还没嚼几下就咽下去了。为了吃到包在饺子里的钱,我们几个孩子抢着吃,看到钱被别人吃到后,就一下子泄了劲,摸着吃撑的小肚皮,嘴里直打饱嗝。有一次,我居然最先吃到了钱,欣喜若狂,一连几天都在炫耀。
记得家里刚盖好房子那一年,欠了不少账。再穷,也得过年,也得包饺子。年三十晚上,娘拿出攒了一年的一瓢好面(白面),包了一锅拍儿饺子。大年初一早上起来下饺子时,发现一锅拍儿饺子被老鼠拉得一个不剩。那一年过年下,我们没有吃上饺子……年下吃饺子,是中国人延续了上千年的习俗,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而是化身为一种饮食文化和一种情感、一种祝愿,成为平安、团圆、富足、吉祥的象征;它是回家的一种期盼,时时牵动着亿万游子的心,时时承载着父母的情……几十年过去了,年下的饺子,永远是一个家庭团圆的象征,一个节日的符号,永远是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