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龙云华:乡愁随笔
乡愁随笔
/ 图、文:龙云华 /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题记
拉忍(拉仁)一个熟悉又温暖的名字,在外乡流浪打拼的每个日日夜夜,拉忍村的每一件事,每一处景,时常触及我的心灵。它是让人又爱又恋又恐又忧的地方。
爱,儿时那香醇的山间泉水至今难以忘怀;
恋,童年的野果野味记忆犹新;口水直流!
恐,当游子再归来,泉水干枯,野果凋落,亲人不再;
忧,随城乡结合一体化的号角,乡村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
从农村到城市,从农耕到市场,从宁静到喧闹,从热心到冷漠,从简单到复杂,从纯朴到圆滑,从生活到求生,从精神到现实。
也许都是时代政策的进步,村落渐渐地衰落直至消失。
又也许是我们这代人的宿命,这辈子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那屋前屋后的炊烟袅袅,那硕果累累的金黄稻田,那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那一片一排的灰瓦土墙,那一块一滴的青石雨声。
物是人非,要看淡,人情冷暖,要看浅。
我始终相信农村在以另一种状态在发展,进步。未来乡村值得期待。
我从09年夏至20年春,离别家乡有十余载。离开时总魂牵梦绕,睡梦的泪水总打湿枕巾。
记忆就像一根绳,牢固地拴住一些人与事,打了死结似的再无人打开。
见到儿时几个伙伴,同我一样渐渐长大,成熟!从幼稚青年长成油腻大叔的沧桑;从童趣无知到深思熟虑后的安静。这过程是一种痛苦与美好,一种平淡和默契。
曾经站在“宝格山”最高处,眺望“宝蔗站”公路上赶集日缓缓攀登的拖拉机和汽车,似乎轰鸣声还在耳旁回荡,直至消失在远方。
也曾爬上“保留物”顶峰,瞭望长坪镇流瓦碧波荡漾的水库,遥想浩浩荡荡奔流到海不复回,何等壮观!
又同几个伙伴,悠闲地赶着牛羊群上坡儿吃草,拾柴,烧炭,玩扑克,做游戏。山上摘野果,打野味;田里摸鱼 ,挖泥鳅,围黄鳝!常一身泥,光脚丫奔跑在田间地头。傍晚来临,迎着晚霞,哼着小曲,爬上牛背往家赶。当然,弄脏了衣服,磨破了鞋子,回来少不了父母的一顿打骂。
至此,谈谈父母亲是有必要的,不是记恨,而是现在生活在一起,恋家情节都是受到他二老的感染和影响。
父亲念家情结比我重,一有时间回村,挨家挨户嘘寒问暖。虽现在城里务工劳作,一有空闲手机微信语音 ,视频都是关于老家的人和事,日日喜笑颜开!
父亲名叫龙**,61岁,家乡人都很亲切地叫他“每松”。90年代中旬在拉忍村担任村长,村支书一职。曾带领着父老乡亲在“宝组肉”建设水泥砖房学校,修拉忍至大教,忍务路段的公路,一心想让拉忍村的后代有学校上学,有老师愿意留任教书;期盼早日通路,结束肩挑背扛,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的日子。经过两届村干部的共同指导,两省湘黔父老乡亲村民共同努力,加上党和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大力扶持和监督,拉忍村于2006年修通了凤凰县腊尔山镇-拉忍—盘报—松桃长坪乡的湘黔公路,真正结束了赶集日肩挑背扛的历史。
父亲文化水平不高(自述说是小学四年级,边读书边带我几个叔,实际只有二年级水平 ),能认识点简单的汉字和讲少许苗家式的普通话。他很值得我敬佩的地方是参加了中越自卫反击战,光荣地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保家卫国。正是那段部队的历练以及经历的岁月,他深刻地意识到农家子弟目不识丁,出去将寸步难行。打小父亲就鼓励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把书读好,不求将来做官发财,只求一门手艺混生活,平时常用通俗易懂,精而简的小故事教导我们。感谢父亲的教诲付出和慈爱管教!
母亲名叫吴** ,64岁 。母亲恋家的情结似乎比父亲少些,从99年为了生计奔波一脚踏出外出务工历程的时间算起,至今到长沙市已生活了22年。自我们长大后,回老家的次数也少,是典型的第一代农民工带子女进城的一个缩影!接受新事物,新鲜事的能力比父亲强,母亲从小给我的印象是精明,能干,办事条理清晰,说到做到,是一个本分的农村妇女!如今虽已64岁高龄,在城里生活,交友,游刃有余。每逢二逢七的日子她赶集腊尔山,我们几兄弟则有期待(每次都会买点零食,一块糖,半斤橘之类的)!母亲的付出如一根点燃的红蜡烛,我们几兄弟姐妹如灰暗的小屋,她默默燃烧,将光亮发散出来,温暖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每年的入秋到立冬这段时间,只要留心观察,在小区附近的立交桥,绕城环线的涵洞处,总能见到一些到城市务工的农民。他们三两个为一队,六五人为一组,用装化肥的编织袋装着铺盖,露宿在立交桥下,或过夜停放在修房屋漏水的车上生活,用水,用气,锅碗瓢盆样样备足。入冬后,他们就会从立交桥下消失,就像候鸟一样,随季节的变化而出现,然后又消失,只留下一堆垃圾和残渣。虽然他们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却都是勇于直面贫困的勇士,在窘迫的生活中从未放弃,追求“让家人过得好点”的梦想。他们对生活的梦想很朴实,可是同城里蓝领、白领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不屈服于命运安排,勇敢担当,做直面生活的追梦人。
父母双亲就是老一代农民工带子女进城务工,过窘迫生活的典型。
99年,一农村妇女为子女求学费用进城谋生计,不懂汉语,不会客家话,日日思念远在湘西的丈夫,孩子,整日以泪洗面,哭完了坚强地把眼泪擦干,拾起信心,生活还得继续。从简单的家用电器操作开始学习,被煮饭的高压锅饭熟后放气“呲呲…”的声音吓得倒退到客厅,也体会过做饭炒菜未控制好火候烧焦烧糊的惨痛经历!
05年,一湘西老农为了跟婆娘团聚带着幼子来长沙谋生,租住在王家湾桃花村一废弃多年的房屋,月租50元每月,开始了在城郊打临工 ,算是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母亲同千千万万的家长一样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如今,我们几兄弟姐妹也努力追寻父母的脚印 ,家族接力棒又落到我们年轻一代人身上。求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如今,跟垂暮花甲之年的双亲聊的最多的是老人的心愿:等孙辈儿们再带大点,就回家乡。
此刻,泪水已模糊了双眼,因为逃不出的是远方,始终回不去的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