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被鲁迅攻击,可悲可叹的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杨荫瑜

破败的故居,什么标识都没有  。与其说是杨荫瑜的,还不如说是杨绛的

知道杨荫瑜的名字,是从中学课本、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中,以反面人物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鲁迅的笔下,杨荫瑜是个勾结北洋政府、广有羽翼、迫害学生、十恶不赦的校长。

历史有时因为隔着距离、结果已明,又因为没有利害得失,才会看得更加分明一些。

著名的“北京三一八惨案”发生,刘和珍君等47人被北洋军阀政府枪杀或者砍杀时,杨荫榆那时早已经辞去了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职位,回到了苏州闲居已达半年之久。

鲁迅当然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攻击杨荫瑜。这中间到底是何种原因呢?

杨绛、杨荫瑜故居

妥妥的学霸杨荫瑜

杨荫瑜的家族,在当时多少也算个望族。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年纪轻轻便在无锡创办了一所锡金工学。

杨荫瑜小时候就在哥哥的学校读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上一篇文章就说过,包办的婚姻,长辈不顾她的意愿,让她一个有文化、对未来有憧憬的女孩,嫁给一个容貌丑陋的傻子,让她彻底和家庭决裂。

摆脱了婚姻,18岁的杨荫瑜,再也不敢奢望感情,此生,把身心都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未免有点悲凉。

好在哥哥嫂嫂理解她的苦衷。哥哥把她接到苏州,送到了美国教会组织创办的景海女子学堂去读书。

两年后,她转学到上海务本女中就读,这是当时最好的女子中学之一。这里对学生的管理制度相当严格。除周日和节假日,平时不得私自外出,如果请假外出,告假者须持家属或保人来信为凭。

在这里,杨荫瑜刻苦学习。1907年,江苏省拟公费派遣五名学生去日本深造,23岁的杨荫瑜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登上了前往日本的邮轮。

题外话,慈禧在1905年,废除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大批学子不得不纷纷转型,留学日本的风潮就从那年兴起,但女性却不多,官费的更少。在这里,可以想见杨荫瑜学习的优秀。

在日本,杨荫瑜呆了六年,1913年学成归来,大清变了民国。

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蔡元培,主张设立女子学堂。杨荫瑜一回国便被聘为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教务主任,教生物学课程。

时任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杨达权,和杨荫瑜都曾经是上海务本学校的学生。凭此渊源,才聘请杨荫瑜做自己的副手。

然而,不到一年,杨达权即以“学校经费拮据,裁减教务主任一人”赶走了杨荫瑜。在这里,杨荫瑜办事刻板、个性倔强已初见端倪。

爱才的蔡元培随即将她征调北京,担任北京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女高师)的学监兼讲习科主任。

在此任职期间,她兢兢业业,因丰富的学识,精彩的课程,深受师生好评。

但她把务本女中的制度带到了这里:对学生起居、着装、交友都有严格规定,细化到“回校按时,出入必告,不饰金珠,不穿绸缎”等。

1918年留学风潮再起,北洋政府选派第一次选派七位教授前往欧美深造,杨荫瑜又被选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欧美深造,还有另外的一群人,包括大家熟悉的徐志摩

徐志摩又是怎么看待杨荫瑜的呢?

徐志摩写有一本书叫《留美日记》,他把同批留学的十位女子都做了描述,最后一位写的杨荫瑜,他用戏弄的语气对她的外表做了一番品论:

35岁的她,已经不能称作为“杨小姐”,最多称之为“杨大姐”,因为她是“老小姐”;婚姻状况是离婚还是退婚,而且年近40,容貌已经没有述说的必要了。

徐志摩还说道:她自忘年老,刻意修饰,面上涂着脂粉,身穿齐腰花短褂,头戴花笠帽,手撑花阳伞,我当时看她步步莲花,何尝不当她是一二八佳人。

天啊,什么仇什么冤,徐志摩刻薄如此?文人真是不好得罪。

此外,徐志摩评点了她的为人,自命不凡,处处以教育家,中国留学生的统帅自居,性情严厉耿直,批评教育别人不顾情面。

在国外,杨荫瑜认为,留学生应当锻炼体魄,好替国家出力;卧薪尝胆,不可歌舞游乐;保留传统,不赞成全盘美化。

以上只为说明,不论她的观点是否得当,在生活中,杨荫瑜性格执拗,说话不注意方式,易得罪人。这也为她归国后酿成“女师大风波”埋下伏笔。

也说明,男性至上的时代,知识女性的困境。

庙堂巷

  女师大风潮

1923年,杨荫瑜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后,继续回到女高师任教,担任英语系主任。

1924年,40岁的杨荫瑜接受教育部委任,担任女高师校长。同年,女高师升格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杨荫瑜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走马上任的杨荫瑜,想的更多的是把她在西方所学的教育经验用到中国,为国家培养栋梁人才。令她没有料到,这一职位,非但没有能施展她的才学,反而让她的余生痛苦绵延。

在那个多灾多难的革命时期,学生没有心思问学,都忙于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杨荫瑜的理念是学生以学业为主,多掌握知识,不要参和社会和政治活动。

其时,能走进女师大的女生非富即贵,年纪也比现在的学生大很多,自然不容易管教。在那个学生为王的时代,杨荫瑜要整顿学风、校风,简直就是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

她推出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与学生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大相径庭,更是受到了学生的抵抗。

杨荫瑜上任的第一件事,强调教员的专心和责任心,裁掉了一批兼职的老师,包括鲁迅在内。这一改动,触动了很多教师的利益,使得这些老师也对她十分反感。

1924年11月,杨荫瑜开除了3名迟到的学生。这三名学生迟到的原因则是因为军阀开战,交通阻塞所致。因此,这一决定,遭到了学生的抵制。

女师大的学生自治会多次与学校进行交涉未果,许广平等学生代表到教育部,列举了杨荫瑜种种罪状,要求撤换其校长职务。

但因正值寒假,学校学生较少,这一运动并没有得到响应。

杨荫瑜与学生的冲突,在1925年5月7日的“国耻纪念会”上达到高潮。正当她准备登台主持活动时,被情绪激昂的学生赶下了台。

不甘心失败的她,于5月9日,做出了开除自治会许广平、刘和珍等带头闹事的6位学员的决定。

此时,与许广平关系密切的鲁迅,正式加入了“驱杨”运动。这位在文学界、教育界有巨大影响人物的加入,使得舆论的天平倾向了学生这边。

5月12日,鲁迅参加了女师大自治会的召开的学生联谊会,宣布开除学生的命令无效。会后,学生们把鲁迅拟写的文章呈交教育部,再一次要求辞退杨荫瑜。鲁迅的文中称其滥用职权,尸位素餐。

原本在女师大兼职的周作人、钱玄同等7名老师,也共同签名,支持被开除的6名学生。

鲁迅还把杨荫瑜比作恶婆婆,学生好比童养媳,把一年来校方与学生的冲突比作家务事,彰显了她对杨荫瑜的轻慢。

随着暑假的到来,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杨运动",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支持下,以修缮校舍为由,要求学生全部搬出学校。她还强行解散了学潮骨干的4个班级。致函警察厅,恳请派遣保安警察三四十名来校,借资防护。

8月1日,杨荫瑜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召来军警,截断电话线,关闭伙房,锁住大门,逼迫学生离校。

冲突中,部分学生招来外援,用砖石、棍棒进行对抗,矛盾进一步升级。眼看局面越来越难控制,北洋政府只得撤去军警,恢复水电。

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

杨荫瑜惹火烧身,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免去杨荫榆的教职,以息公愤。

至此,在此风波中苦撑百日的杨荫瑜,在《晨报》上发表了她的辞职感言。她和学生的对决,以她的失败而告终。

杨荫榆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察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然而,鲁迅并没有放过她,继续对她冷嘲热讽。有些词语并不能让后来的人接受,比如变态、寡妇、恶婆婆等。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出来,回到苏州的她的日子并不好过,在苏州同样遭到学生的抵制和冷遇。

在苏州的大部分时间,她住在杨绛家里。她后来在盘门买了一块地,遭了房子,开办了自己的“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想把一身所学发挥出来。

但直到此时,她还受到“女师大风波”的影响。鲁迅的一名学生,恰好在苏州的一家报纸任副刊编辑,多次旧事重提,称杨荫瑜是女性压迫者,专制魔君。导致学生纷纷退学,“二乐”经营惨淡。

纵览杨荫瑜的一生,不能不说是很悲剧。固然她有过错,社会对女性的苛刻,舆论的恃强凌弱,也是悲剧的原因之一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