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为什么说“风景如画”,不说“画如风景”呢
文/熊建勇
中国人腰包里有几个钱之后,就拼命去旅游,所以一到节假日,不少旅游景区都摩肩接踵,人满为患。倘若追问对旅游目的地印象如何,十有八九都会向你惊叹,“风景如画,太漂亮了!”微信朋友圈也会看到一组又一组的美人靓照。
既然“风景如画”,何不买几张旅游目的地的图片看看得了,也免了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显然,大家所看到的可以说“风景如画”,但“逆定理”“画如风景”却不成立,更不能以欣赏画作代替旅游。
犹记得中学上语文课,老师举了个语言贫乏的例子:一小伙子登上泰山后,情不自禁的惊叹泰山之壮美“哇!泰山啊……真他妈美”。老师说,这就是感受到美了,因为语言贫乏,想说又说不出,所以就只好胡乱惊叹一声。现在遇上这种情况,连“哇”一声都省略了,直接就拿手机把美景纳入镜头。
既然眼前是“舟行碧波上”,自然就该有“人在画中游”,所以不管小美女老美女,遇上美景总得摆弄一番造型,闪上一扒拉霓裳艳影,弄出一大堆一个个宛如七仙女似的照片来。这自然就比那种拿小刀在旅游景区墙上刻个“王小二到此一游”显得有品味多了。美女们在景区摆拍一下,入画便算是艺术创作,我们在赞叹景区“风景如画”的同时,还可以接上一句“美女如云”。所以,说“风景如画”,其实是点赞此处风景具有艺术美特质。
唐诗中,善于玩“风景照”的,当属王维。苏东坡称赞他的诗和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其实是说王摩诘把两种艺术美表现形式玩转了,观其诗可见画之美,观其画可窥诗之美。如《竹里馆》,吟咏之下,可见可闻月光、幽竹、人影、琴声:
弹琴复长啸。
明月来相照。
而观其画作《寒林平远图》,又会情不自禁的吟咏: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在你心里,也还可以是李白的菩萨蛮词:
总之,这完全取决于观赏者的心境和眼界,任你在具像美和意境美之间互相切换。
王摩诘把“如画”“如诗”的风景弄得互相转换,可以说是把艺术美玩得风车斗转的高手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这样的高手不乏其人,李白、苏轼、唐寅和郑燮,等等,不仅亦诗亦画“双绝”,甚至诗书画“三绝”。
由此可见, 画也好,诗也好,都是通过对现实进行艺术提炼之后,呈现出的艺术美。艺术美之间的转换,只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交换。一种社会现实和自然景致,能够以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才会让人更深刻的感受其真实和美感。
风景可以“如画”,岁月也可以“如歌”,但不能说“画如风景”、“诗如风景”。因为“风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状态,说“画如风景”,就缺少了艺术的抽象、概括和提炼,就缺少了艺术美,就堕入了朱光潜先生所批评的对美的“写实主义”认知,成了“依样画葫芦”。通常我们说出去旅游看风景,其实是去寻“画”,从感知自然中寻找艺术美。但自然和现实,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参见朱光潜《谈美》)
因此,我们在旅游景点拍照时,要多想想怎样才能让风景“入画”,记录下“如画”一样的风景,让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当然,这就需要一定的艺术熏陶和美学修养,才能捕捉美,体验美,感知美,升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