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英语大师许国璋

级友朱有圻

1993年,一个学者型的老者去欧洲游历,在机场验关时,关员一看护照上的“许国璋”三字,马上想起《许国璋英语》,含笑送行。老人满面生辉,为几十年在英语教育上辛勤耕耘的收获而欣慰。不意欧游五周归来,积劳成疾,终被脑梗塞夺去生命,于1994年9月11日逝世,享年79岁,实为我国外语界的重大损失。

许国璋,1915年生于诗人徐志摩的故乡——浙江硖石。他是嘉兴秀州中学癸酋级的校友。他与胡锡年(清华10级外语系)都是埋首书桌,不好活动。他偏好外语,读至高二因故转学苏州东吴中学。193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交大只重理工,使他个性爱好难以充分发挥。1936年暑假游北京正好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招考转学生,乃不惜重读二年级转入该系。虽然嗣后华北处于抗战前夕,1937年学校迁长沙、昆明,但他在学术空气浓厚名师云集的清华,如鱼得水。清华迁长沙借圣经学校上课时,文学院则在南岳衡山圣经学校的夏合营所在地。清华迁昆明,文学院则设在蒙自。许国璋曾译英人燕卜荪教授的诗,其中有:“原来的图书馆已经放弃,蕴涵的,讲台上的一一剖析。真奇怪,明白的忽然难懂,搔搔头皮,求一个讲得通。四人居室,两位教授将就,谈心、论道,不缺朋友。"说明当时没有参考书可查,只靠渊博的教授在艰苦的环境中苦思求解释疑了。1947年底他赴英国留学,攻读17、18世纪英国文学。时胡锡年任职中华民国驻英大使馆,翁同文(清华11级、秀州中学同学)游学伦敦,时相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海外留学生不少将信将疑,举棋不定,但他毅然返国,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终生无悔。他教育著作等身,其《许国璋英语》,风靡外语界,从六十年代初开始,通行全国,历三十多年而不衰,成为我国英语教学教材的典范。晚年他又花数年时间精心完成一套《新编许国璋英语》,造福学习者。

我与他初识于秀州中学,再同级于清华。虽然我在理学院,文理相隔,但我曾一访南岳,二造蒙自。自1939年昆明毕业后各奔东西,一别五十年,于1989年清华11级毕业50周年校庆时才欢聚于清华园。他偕夫人同来,神采奕奕。自谓:“顽躯尚健,读书写字如常,尚带研究生4人,既不伤春,也不悲秋,鞠躬尽瘁,老而后已。"诚不失为一个共产党员老知识分子的楷模。我们虽接触不多,但二度同窗,不乏共同语言,深感在他的身上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许国璋曾师从钱钟书,终生执弟子礼。他说:“钱师讲课,总有新意每一次讲课,即是一篇好文章,是一个大智大勇的思想家。"所以在他的言行中,不乏钱师的影子。许夫人为防外人干扰先生的工作,把守门户甚严很少会客。《许国璋英语》,先后印刷34次,总数440万套,遍及全国,其弟子中不少担任驻外使节,而成为教师者则难以计数,其影响之大,不逊《围城》。

许国璋一生崇尚真理,热爱科学,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了教育和语言学研究。他说:“《新编许国璋英语》课文的标准是英文要好,思想内容要符合真理。"他勇于创新,不唯书,也不唯人。

许国璋处事认真,讲话富有条理。这不但表现在教育与科研上,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他作为一个语言学家,在家中有个规矩,相互不说写不出来的土话。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许国璋等同于英语。他读外国书,但他终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他读《说文解字》后,顿悟以西方哲学思想治中国语言文字,著有《从〈说文解字〉的前序看许慎的语言哲学》等论文。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既不囿于习俗,又不崇洋媚外。所以不少事都是中西兼容。奶粉是瑞士雀巢的好,黄油是澳大利亚的纯,但是北京小摊上的馄饨、油条,也是他可口的早餐。西装革履,也不妨买盒雪糕或烤白薯,坐在路边品味。他又始终不忘教书要育人,要求青年们爱祖国、爱科学、爱真理,工作认真,勤俭持家。

在病榻上回首前尘,他忘不了嘉兴秀州中学外籍教师给他打下的英语基础;忘不了五院二十五系的清华大学教授们给他一生事业的转机。眼前是南岳的云,滇池的水,伦敦的雾,巴黎的花……马克思在向他招手!

1995年3月于江西财经学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