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就是慈悲

  很多时候,一些原本很简单,很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却被人们弄复杂了,变成了一种束之高阁的圣物,比如慈悲。提到慈悲,我们总觉得它虚无缥缈。到底什么是慈悲,怎样才是慈悲,人们其实并不清楚。假如人们都懂得了慈悲的真正含义,就会发现其实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无比高尚的精神品质,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慈悲,就是一句话:站在别人的角度和立场上,用别人的眼光来看一件事情,这就是慈悲。比如:当你自己吃饭的时候,你要想到别人是不是有饭吃,别人如果没有饭吃,而你又有余粮,那么适时适量地分给别人一点,这在佛教上就是了不起的功德,你就是慈悲的化身,就是这么简单。

  这样看来,慈悲似乎并不难达到,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能够因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因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就是慈悲。换句话说,当你不再执着于自己的那副臭皮囊,将自己内心的怜悯散布到他人的身上时,你就懂得了慈悲的意义。

  其实慈悲与否论的只是心,有为他人着想的心意,你就是个慈悲的修行者。比如说我自己很穷,看见别人挨饿受冻,我虽然心里不好受,为他们感到难过,但是没有能力去帮助,这也是慈悲。所谓的慈悲,只是看你有没有那个心意。因为在佛看来,心意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心意,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你能够做到的慈悲,你都会愿意去做,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你只看重“行”,觉得日行一善就好,今天的善已经行了,就完成任务了,剩下的时间不再想着行善的事,那么你的目的性太强,这算不上是善行,更遑论慈悲了。

  慈悲,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念和行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多为别人考虑,为别人打算,抛开自我意识的局限,真正用心去关心别人的生活,如此而已。很多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把自己从社会中割离了,对别人的事情漠不关心,只管好自己个人的生活,觉得这样一来,人生就会少一些烦恼,就会多一些清净,这是狭隘的想法。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社会中生活,你总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甚至我们人生的大部分事务,都要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够完成。比如说出门办事,需要公交司机载你到目的地;生病,需要医生为你医治;吃饭,需要农民为你种粮,等等。反向去思考这个问题,当别人为你的生活做出了如此之多的贡献时,你是否也应该抛开自己的狭隘,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一下他人呢?一个人如果想通了这一点,就自然会愿意慈悲为怀,真诚地对待别人了。

  所以佛说,其实社会大同、人们和谐共处,就在于这样一个简单的认知。越多的人懂得了这个含义,将慈悲的种子播撒在人间,社会就会变得越美好,人们的生活也就会越和谐。

  唐朝时期,李绅写了一首诗,人们都耳熟能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也很直截了当,如果单以文字的精彩程度而论,恐怕很多现代的作家都能比他写得好。但是就是这样一首简单的诗歌,却传唱了一千多年,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含义深刻,意义深远。倘若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吃着米饭的时候,都能够想到农民种粮不易,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我不能浪费粮食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会多很多体谅、理解,少很多隔阂与纷争。尝试着用这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你会发现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佛学感悟

  佛其实很简单,就是你的眼中不仅有自己,还有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多为别人考虑,为别人打算,做到这一点,就是功德无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