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汉迪:你是谁,比你做什么更重要
“告诉我,你打算拿这疯狂而宝贵的人生怎么办?”
你是谁,比你做什么更重要
多年前,内人和我想去意大利住一段时间。我们到意大利几个月后,朋友问我们有没有见过那群尤斯特比(Eustabies),我们说:“没有,那是谁呀?”
朋友解释,她不是指尤斯特比家族,而是指那些被问到他们是谁时,总是用“喔,我从前是......”开头,然后告诉你他们到意大利过退休生活前是做什么的人。
真悲哀,这些人仍在过去的人生角色定义自己。
首先,都是我们的错。我们原本就不该把别人局限在框框里,放在职务或角色的框框里。然而,我们和别人初次谋面,试图了解他时,难免会这么做。
如果我们初识一个人,还来不及和他聊几句,就已经对他心怀偏见,真是太不公平了,可悲的是,大家都是如此。
最近朋友问我有没有见过刚搬到村子里的某个人,我从中学到一课。他说:“你会喜欢他。他刚退休,正在寻找新嗜好和交新朋友。”
我问:“他以前是做什么的?”
朋友困惑的看着我说:“我不晓得,这有什么重要吗?”
“不重要,当然不重要。”我回答,有点不好意思,我正在做我过去指责别人的事情,用别人现在或过去的工作来定义他们,却被逮个正着。
你自称是建筑师,从此你终身为自己贴上标签。如果你对建筑业怀抱热情,你可能很开心,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贴标签。这就像判刑一样,会跟着你一辈子。
我们借以谋生的方式无法代表我们这个人。
内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摄影研究,她要求摄影对象用五件物品和一朵花构成的图像,描绘他们的人生。这个练习非常发人深省,你也应该试试看。
大多数人都用选择的物品来象征所爱,例如人生伴侣或家人。也有人选择能唤起童年记忆或双亲或嗜好的东西,例如音乐、阅读或帆船。
她有时发现,没有人挑选物品来象征自己从事的工作。
有个年轻女子在石油业位居要职,我跟她提到这点时,她回答:“喔,那只是我做的工作,不能代表我这个人。我希望有朝一日,我的工作也能反映出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完全理解她的说法。
她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她似乎是个野心勃勃的年轻女子。几年后,她果真放弃石油业的工作,成为登山客、向导和探险队长。我还记得当年她的肖像中有两件物品乃是从大自然和户外活动得到的灵感。
还有一次,内人和一名年轻创业家一起做这个练习。他选择的第一件物品是皮夹,里面塞满一元美钞,我们当时在美国。他拿起钞票,把它放在桌子中央,说:“这就是我,我先是一个生意人。”
然后停顿一下,看看桌上的皮夹:“不对,不是这样,赚多少钱不重要,我的梦想是假如我能推出正确的产品,要看看我的产品如何在世界各地改变大家的生活。”
可以想象,在那一刻他改变了那年轻组织的文化和优先级,让员工拥有可以认同的信念,毕竟谁会因为帮助老板致富而大感振奋呢?
插一句题外话,我经常纳闷,为何业界领导人总是认为提高股东价值可以激励员工?拼命为陌生人创造财富,如果不是近乎堂吉诃德式的乐善好施,就不过是愚蠢罢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为企业奠下稳固的基石。
别让工作绑架你
无论是因为工作上的需求让你醒着的时间都在工作,或你认为工作带来的满足感胜过人生其他一切事物,当你愈来愈投入工作时,工作往往会控制你的人生。
我是过来人。我当时在新成立的商学院,为步入职涯中段的主管设计新的教育课程。在我心目中,第一批入学的十八名学员非常重要。他们能否成功,决定整个计划的成败,也关乎我未来的前途。我需要全神贯注在这个计划上,至少我当时是这么想的。
每天孩子尚未醒来,我就出门上班;等到我下班回家,他们早已上床睡觉。到了周末,我疲惫不堪,但仍需为下周的工作做准备。
于是我为求平静,避开家人。内人抱怨时,我告诉她,我是为了她和整个家在辛苦打拚;我说,我必须成功,才能供应他们所需的一切。
她很不以为然。我还记得她说,她显然得当上我的学生,才能看到我最好的一面,或才有机会看到我。她说,她嫁的人是我,不是嫁给伦敦商学院。
我终于及时醒悟。不过,我看过太多婚姻因为其中一方或双方太过投入工作而失败,他们重视自己是做什么的,更甚于他们是谁。
当然在全年无休的世界里,有的人甚至还需要不断出差,很难有充分的时间脱离工作,完全做自己。
我们也许希望自己在公司和在家里都是同一个人,但真实状况可能会让你吓一跳。
有个事业成功的朋友在公司亲子日带女儿一起上班。后来我问小女孩有何感想,她说:“感觉很奇怪。坐在那张大桌子后面的人不象是爹地,而是我从没见过的人。”
不可避免的,我们都在人生不同层面会展现不同面貌,所以必须开拓出充足的空间,让自己的每一面都被看到。
老实说,我们在职场被需要的程度或许不如自己想象中这么高,只不过有时候上班比待在家里有趣也刺激多了,而且我们自认也表现得比较好。
一旦建立自己的家庭,我劝你要牢记上面几点。
保罗‧伊凡斯(Paul Evans),和费南度‧巴托罗梅(Fernando Bartolome)写的《成功非得付出这么高的代价吗?》(Must Sucess Cost So Much?)是在这个阶段的人生影响我最深的书之一。
书中纪录一系列对企业高阶主管的访谈,问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书名说明了一切:每个人都后悔在孩子还小,最需要他们的时候,花太少时间陪伴家人。
周末正逐渐消失。科技正在瓦解我们不工作的休息时间。
今天,不是只有医院、监狱和航空公司才全天候营运,每个人都可以全天候工作,许多人也确实这样做。
然而周末之所以存在,自有它的道理,我们至少需要有个星期日、星期六或星期五,端视每个国家信奉的宗教而定。
他们说,连上帝都会在第七天歇息,反省一星期来的工作。上帝说得对,俗话说,只用功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
我们不只需要玩耍,我曾说过,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在宁静中理解过往经验。我们需要时间与空间来反思过去一星期或一个月以来,哪些事情做得对,有哪些事情原本可以采取不一样的做法。
如果缺乏这样的省思,我们永远不会改变或进步,或尽己所能,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