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关宁军·军制篇2——辽东都司的“官”和“吏”
关宁军,晚明镇辽之精锐,纵横关内外二十载,是局势的压舱石,是战事的救火队,但其留给后世的背影却扑朔迷离,耐人寻味。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探秘关宁军'系列文章正式上线,我将以《地形集》《军制篇》《战例考》《人物志》四大板块为纲,全面探寻明末辽东,深度探秘关宁辽军。
本文《探秘关宁军·军制篇之二——辽东都司的“官”和“吏”》是我'探秘关宁军'系列的第八篇文章。
书接前文,我们从辽阳城里那座'辽东第一衙门'——辽东都指挥使司说起。
辽东都司
根据史料的记载,辽东都司非常气派:
'正堂七间,抱厦三间,左右镇胡厅各三间,东西吏房各二十间,后堂七间,中厅三间。东掌印都司宅一,西佥书都司宅一,仪门十三间,廊房四十间。东断事司内宅二,西经历都事宅,大门五间,榜房八十间,坊牌三:南曰'全辽阃寄',东曰'振武',西曰'扬威'。'
这段文字,几乎囊括了辽东都司的整套机关,但也有一些外设的附属单元不在治所院内,下面具体解读:
1.领导层:最高长官是掌印都指挥使,正二品,负总责;两名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一个管练兵,一个管屯田;四名都指挥佥事(正三品)也各管一摊。
2.业务机关:
经历司:管理案牍公文,主管:经历,正六品;
断事司:处理司法案件,主管: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
都事司:负责行政管理,主管:都事,正七品。
司狱司:典狱,主管:司狱,从九品。
3.附属单元:
都司儒学:设教授、训导;
仓库草场:设大使、副使,皆吏员,无品级。
辽东都司治所旧址,大致在今辽阳市东二道街-中心路-东四道街所围东侧区域,现已为居民区
卫治
都司以下的各大卫治,其架构也仿照都司,只不过机构缩减,级别降低:
1.指挥层:指挥使(正三品)总治全卫,称'军政掌印';指挥同知(从三品)2人、指挥佥事(正四品)4人分管练兵、屯粮、治安等事务,其中管前两项的叫'军政佥书',其余的叫'见任管事'。(注:这里的人数设置只是编制,实际履职时,并不一定每个人都干活,后文再讲)
2.镇抚司:有镇抚1~2名,从五品,主管行政、典狱,相当于都司的都/断事。
3.经历司:经历1人,从七品,管理案牍公文,以流官充任,由吏部铨选,职责是'以文法吏事纲纪卫政';知事1人,正八品,辅佐经历;令史2人,从八品(明初为从九品),主管'房科'事务;典吏4人,正九品,在令史手下负责具体事务,后文再讲。
4.仓场:设大使、副使,无品级。
以上提到的主要是'官',也有一些无品级的'吏',以经历司为例,我们来看看都司卫所的最基层是怎样设置的。
吏
卫以下是千户所,在这一级——也包括卫的镇抚司中,设有一种叫'司吏'的吏员,也称'所吏''所司吏''吏目',是'吏'的高级形态。
如果把'官'比作现代军队中的军官,那么'吏'就可以理解为士官,而其中的'司吏'相当于中级士官,其下还有一种'初级士官'——攒典。
攒典是级别最低的吏员,一般负责管理仓库,服役满三年且'驳查无碍'后,可升为司吏。
司吏再进一步,就是'典吏',虽然名称里还带有一个'吏'字,但实际已经迈入了'官'的行列(正九品)。
典吏再升就是令史,这两级官员,已脱离了'所'的级别,进入到'卫'的机关。
以卫经历司为例,其下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有些文献中还提到'粮房'。房下设'科',如兵房下有'恩军科(主管充军谪戍)''兵马科'和'马科',有些文献中提到'承发科',但属于哪一房已不可考。
杂犯死罪减等为充军的犯人称作“恩军”,是明朝向辽东补充军户的一项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在衙署大院里,通常正堂坐北朝南,东侧是'吏、户、礼'三房,西侧是'兵、刑、工'三房,格局与京师'六部'保持一致。
两名令史分管'吏户礼'三房和'兵刑工'三房,4名典吏则在其下各自兼领两房:吏、礼共用1名,兵、刑共用1名,户、工各用1名。
但也有例外,如广宁卫就是'工、刑'房共用一名典吏。
按照常理,官是流动的,吏是土生的,这样的配合最健康,但明朝偏偏反着来:官世袭,吏流换。
这样做的初衷,是奖励开国有功的那一代军人,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受荫,但明太祖难道没想过一个问题吗:一代不如一代怎么办?
暴走的世官
《明会典》有载:'武职官每岁六选,与文选官同。官有流、有世。世官有指挥使/同知/佥事、正/副千户、卫镇抚、实授/试百户、所镇抚,凡九等;流官有都督/同知/佥事、都指挥使/同知/佥事各三等,正/副留守二等。流官以世节升授,后以武举兼用。'
从中,我们提取出2条信息:
1.卫、所武官,上至卫指挥使,下至所镇抚,全部世袭;
2.五府、都司高官虽不世袭,但也是从世官中选拔升授。
明初,卫所武职袭替还比较严格,每年分春秋两次,由五军都督府组织比武,后期兵部、锦衣卫也参与进来,'年至二十以上者方许比试:初试不中者食半俸,再试不中者降充军'。
但好景不长,到了中后期,袭替之选变得腐败又混乱:有银子你就上,没银子?连进京路费都出不起,袭职就更别想了。
世袭武官数量暴涨,和明朝后期庞大的宗室群体一样,糜耗财饷,透支民力
就这样,卫所武官人数急剧膨胀——吃皇粮,不纳税,霸占土地,还不干活。(名曰:带俸差操)
那卫所领导就不管一管吗?不管,不仅不管,甚至带头光吃不干。
有鉴于此,宣德八年(1433)五月,行在兵部右侍郎王骥奏:
'(卫所)俱缺老成能干之人,掌事多有托故,经年离职不思在任躬亲……宜行各处巡按监察御史、按察司及总兵镇守官从公推选,每都司卫所掌印官各一人及选老成能干佐贰官二人,常留一人在任理事,专一整饬军马、缮修器械、完固城池、比较屯种、稽考勘合。'
意思就是:现在都司、卫所里面能管事、干活的人太少了,当官的在其位不谋其政,甚至常年见不着人影。建议以后由巡按、总兵和监军太监联合主持'从公推选',设1名主官、2名辅官,3人并称'军政官',至少确保1人在位,负责干活。
顾炎武概括道:'并以选充,不惟其品。'这也就呼应了前文的伏笔: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虽然在编制上一级压一级,但实际干活时,官大的可能尸位素餐,官小的可能被迫顶岗。
这就是明代中层世袭官制引发的一个后果:权责脱钩。那么,广大底层军户的“世袭兵制”又埋下了何种隐患呢?我们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