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里的那些小事(14)__新姿巾山
巾山的东入口
巾山一直是临海城的传统标志,有朋来临海时,时不时去爬上巾山,看看临海城。2019年国务院公布了巾山群塔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巾山东大塔、南山殿塔与千佛塔。
2020年在创建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5A景区活动中,巾山景区从以市民为主的城市公园转到以游客为主的景区,打造成为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典范。每天早晨巾山上的太极活动,目睹了巾山日新月异的变化,全面升级了导览标识、绿化景观、防护设施、紧急报警、健身装置,拓改游步道、修建亭廊、公厕改建等内容,在金秋时分,巾山得到了美化、净化、亮化、绿化。外行人看热闹,朋友相约,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本文从上述角度出发,一是回忆一下是临海城的标志巾山,二是找出新姿巾山的五个打卡点,本地人看看变化、外地朋友感受一下临海的文化底蕴。
巾山临海城的标志
用一组照片看看巾山
1930年摄影家拍的巾山
(照片来自游客中心)
巾山旧影
(照片自游客中心)
1994年版《台州地区志》中的巾山千佛塔
上世纪七十年代摄影家镜头中的巾山
(照片来自网上《临海摄影》)
现在朋友圈项先生手机中的巾山
市政府大楼有着巾山的文化印记
巾山新姿
巾山提升改建点滴
游步道上打工人正在安装护栏
改建后的运动场
新建的诗词文化长廊
巾山五个打卡点
大文峰塔与小文峰塔
大文峰塔,即东塔,又称大塔,与西塔并称巾山双塔。史载建于唐五代,重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为砖石结构,五级六面,螺旋中空,第一级门首有篆额“文笔摩霄”四字。小文峰塔,即西塔,又称小塔。史建建于唐五代,重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为实心砖石结构,五级六面。在两塔山峰上,可领略临海古城区风貌、台州府城墙及灵江环城的景色。
巾山双塔
大文峰塔
小文峰塔
华胥洞与“遗巾处”
摩崖华胥洞亦称皇华洞,藏于巾山东峰北面巨岩中,离岩顶上大文峰塔20米左右,传说华胥子(皇华真人)曾居洞中炼丹修道得名。“遗巾处”位于巾山两峰之间。遗巾处,传为皇华真人得道升天时头巾飘落的地方。摩崖共五处,分别为“佛”“遗巾处”“通幽”等。摩崖通幽两字,其旁又刻百十个小字,注明此地是翠微阁遗址,是邑人屈映光登翠微阁遗址思唐人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而题刻。
华胥洞
摩崖一侧
三元宫与中斗宫
三元宫,位巾山南向山面,明万历八年(1580)创建,因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故名三元宫,原奉“三元”大帝-天官赐福大帝、地官赦罪清虚大帝、水官解厄洞阴大帝。后归佛教。宫后绝壁有摩崖石刻群,壁脚有泉水池。
中斗宫,亦称斗阁,位于巾山南面山腰,依山建筑,旧为愍忠祠。祠久圮,唯存石碑。阁由同社诸绅耆,于清乾四十四年(1799)建成,因奉众星-斗姆而取名斗阁。斗姆是道教所信奉的女神,传说,她是北斗众星之母。宋元两代对她崇拜极盛,尊她为“先天斗姆大圣元君。”清建此阁时,阁中之殿三楹,左右各有厢房。嘉庆二十一年(1806),邑人刘梦奎等重修,乞郡守洪其绅撰记,名为“中斗宫”。因宫内建有文昌阁、读画阁,极具先贤读书、作画之福地,现中斗宫已成为当地学生中、高考前敬祈之处。
三元宫
中斗宫
蛤蟆岩与古樟树
蛤蟆岩,形态扬名。
古樟树,三元宫的古樟树植于元代末期,已饱经600多年的风霜雪雨,仍然主干挺拨,主干高20米、胸经2.27米、胸围7.15米,枝叶苍翠,充满生机。树龄都有320年以上香樟,在巾山游步道边随处可览遇。
蛤蟆岩
三元宫边的古樟树
龙兴寺与千佛塔
龙兴寺是唐时临海最盛名的寺庙,是对日交流的窗口。位于巾山西麓,原为唐中宗敇建,在神龙元年(705)建成,初名中兴寺,景龙元年(707)称龙兴寺。它既是台州僧司的驻锡之地,亦是台州佛教的中心寺院,被日本佛教天台宗及其后来衍生的各派视为祖庭之一。几经沧桑,抗战期间,寺遭日机轰炸。1999年临海市人民政府按唐代寺院建筑风格,在龙兴寺原址重建龙兴寺。
千佛塔坐落在巾山西麓的龙兴寺内东北面,始建年代不详,至迟于唐天宝三年建,初称龙兴寺塔,后称多宝塔。因原塔身外壁上嵌有1007尊佛像,故今称它为千佛塔。现契存塔身巾杭州灵隐寺僧男淳具,于元代大德三年(1299)二月重建。此塔为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高28.66米,七级六面,中空。如此元塔在我国现存极少,是我国元代汉族地区建楼阁式塔工艺水平最高的一座宝塔。日本国人常盘大定所著的《支那佛教之研究》第六卷刊有此塔的文章和照片。南山殿塔简称南塔,国建在巾山西麓南山殿前而得名。它面对城墙,东邻殿阶,南北皆为石级,是南山殿的一处景观和标志性建筑。此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其形制与大小文峰基本相似。
龙兴寺
千佛塔
南山殿塔
夜景
背景
巾子山
上图为《临海县志》影印
题照、摄影:陈宗达
参考文献:《临海胜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