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5)高梁河的驴车

光义伐汉

【话外音】:在上一期里咱们说到赵光义如果想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帝位,如何完成哥哥宋太祖未竟的统一事业是摆在面前的棘手难题。实际上,随着吴越王钱俶与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的相继归顺,横在赵光义心头的也就只剩下北汉及辽朝所掠幽云十六州这两道难迈的坎儿了。

  北汉是契丹贵族卵翼下的小国,长期割据山西中部和北部。它最害怕中原地区出现一个强盛的王朝,因此总是不遗余力地破坏宋朝统一的部署。然而北汉统治地区狭小,物产也不丰足,年年还要向辽朝进贡。因此,经济上的贫弱,使北汉小朝廷的野心和它的实际能力之间存在着太大的悬殊。

  开宝元年(968),北汉主刘承钧死了,因王位继承问题,统治集团内部连续发生变乱,宋军乘机攻打北汉。北汉权臣郭无为杀掉刘继恩,另立刘继元为主,并请辽朝出军救援。连续两年,宋、辽军队战事不断。后来,宋军撤走时,宋太祖又下令迁北汉境内人口至太原,北汉实力因此更为削弱。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下令再次进攻北汉。双方苦战至五月,北汉指挥使郭万超潜行出城,投奔宋营,刘继元帐下诸卫士也多出降。宋太宗这时草诏谕刘继元:“越王吴王,献地归朝,或授以大藩,或列于上将,臣僚子弟,皆享官封。继元但速降,必保终始,富贵安危两途,尔宜自择!”刘继元计穷力竭,只好遣使奉表请降。太宗赐勋袭衣金带,银鞍勒马,封刘继元为检校太师右卫将军,授爵彭城郡公。

  小宁在这里还要多说两句,随刘继元归宋的大将中有一个叫刘继业的,原姓杨,因入事刘崇,赐姓刘,太宗令其恢复原姓,更名为杨业,授以右领卫大将军之职。杨业就是《杨家将》中的那个老令公,下面还有他的一大段故事。

  北汉灭亡,宋得其十州,一军,四十县,三万五千二百二十户。至此,所谓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全部结束。

杨业救主

【话外音】:北汉虽平,然宋以数十万大军连续作战几个月,已疲惫不堪。但太宗意欲顺道伐辽,乘胜收复后晋割给辽朝的幽云十六州,毕其功于一役。潘美等人认为师老饷匮,不宜再战,惟有侍卫崔翰坚持机不可失,势所当乘。太宗这时已被平定北汉的胜利搞得头脑发热,于是决计北进。

  幽云十六州是汉族聚居区,号称“华人百万”,他们长期以来反对契丹贵族的民族歧视,曾给予周世宗的北伐以积极的响应和支持。赵匡胤称帝后,对统一幽云地区也有过以经济赎买的设想,为此特设置封桩库,储存钱帛。宋太祖对近臣说:“石晋为了一己之私利割幽蓟以讨好契丹,使一方百姓陷于外境,朕甚悯之。朕想等这库中蓄满三五十万,就遣使与契丹约,若能归还我土地民庶,就用这些金帛充当赎值。如契丹不答应,朕就用这些钱财选募勇士,以武力攻取。”可惜,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这一设想。

  话说宋太宗乘消灭北汉的余威,率大军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六月进抵易州。辽刺史刘宇本是汉人,献城投归宋营。太宗留兵千人协守易州,又进军涿州,辽涿州判官刘厚德也是汉人,复开城纳降。宋太宗见连下二城,旗开得胜,非常高兴,乘胜率兵进抵辽之南京(今天的北京)城南,开始四面攻城。守将耶律学古拼命抵御,太宗亲自督战。然而,宋军围伐太原时已消耗太多,今又攻城不下,更加懈怠。这时,以耶律休哥为前锋的辽军已至高梁河。太宗命大军拔营齐起,前往高梁河迎战。快到河边时,只见辽兵有数万人越河而来,双方摆开阵势,金鼓齐鸣,旌旗飞舞,宋军奋力激战,辽兵伤亡惨重,渐往后退。太宗见辽军将要支持不住,遂命宋军猛攻。正在这时,又有两队辽兵,分左右冲杀而来。左翼为辽将耶律斜轸,右翼为辽将耶律休哥,二人都是辽国良将,善于用兵,宋军抵挡不住,纷纷败退。耶律休哥趁机直取太宗,太宗急命左右护驾,但诸将被辽兵分割散乱难以顾及,太宗慌乱失措,幸亏辅超、呼延赞等人赶到,奋力遮护,保卫太宗南奔涿州。这时天色将晚,宋太宗正准备进涿州城休息,哪想到耶律休哥又率辽兵追到,宋军无力抵御,各自逃散。

  这位宋太宗单枪匹马逃奔,与队伍失散。由于天色昏暗,不明路径,马陷于泥潭之中。正在危难之际,正遇上杨业从太原押运军需粮草赶到。杨业将太宗救起,命部卒腾出装载饷械的驴车一辆,请太宗坐上,杨业及其子杨延朗杀退辽军追兵,这才救了这位大宋皇帝的大驾。

杨业战死

【话外音】:高梁河之战失利后,是继续作战收复幽云,还是从此休兵,宋朝内部出现了不同的主张。

  太宗回到东京,朝臣多数主张再出兵攻辽。谏官左拾遗张齐贤上疏反对,奏言:“圣人举事,动在万全,百战百胜,不若不战而胜。自古疆场之难,非尽由戎狄,亦多边吏扰而政致之”,主张“先本而后末,安内以养外”,要太宗先加强内政,暂时不要顾边事。河南路转运副使田锡也主张放弃收复幽云,与辽和谈,甚至说:“沙漠穷荒,得之无用”,收复是“劳而无功”。在主和意见的影响下,加上新败,太宗于是诏命沿边州县守住边境,不得出关。

话说尽管宋、辽之间休战了,但这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在宋太宗赵光义的心头,仍视大辽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是心不甘啊。

恰在此时,萧绰和德让的关系在辽朝没有引起丝毫的反感,在宋朝人的眼里却成了败坏伦常的丑事,他们甚至异想天开地认为这种关系肯定会引起辽朝的内乱,正好可以利用来作为收复幽州的良机。

于是乎,雍熙三年(986)正月,雄州(今天的雄县)知州贺令图及其父岳州刺史贺怀浦上书太宗,说:“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韩德让恃宠用事,国人疾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太宗诏议亲征,但是高梁河之战险被辽军所擒的窘态,使太宗余悸未消。这时又有参知政事李至乘机上言,说京师是天下之根本,皇上不离辇毂,而命将出征,可以显得从容。宋太宗顺水推舟,决定不再亲自出马,而出动三十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北上攻辽。曹彬、米信出雄州,田重进出飞狐,潘美、杨业出雁门。诸将出师行前陛辞,太宗告诫道:“潘美可先趋云州,曹彬等率十万人马,声称进取幽州。行军途中不可贪利争进,应持重缓行。敌人听说我军到来,必然都去范阳,无暇顾及山后,那时再行攻击,可望成功。”众将领命登程,分道并进。初期作战宋军进展顺利,接连小胜。曹彬率主力军急速攻下新城、固安,直抵涿州;田重进攻下飞狐,进克灵州、蔚州;潘美军攻下寰、朔、应、云等州。

辽也派南京留守耶律休哥抵挡曹彬,以耶律斜轸为都统,率兵抵挡潘美,辽承天后和辽圣宗还亲领大军驻兵驼罗口。曹彬一路号称十万,乘胜猛进。驻南京的耶律休哥则考虑到自己的兵少,不便出兵正面作战,非常聪明地采取了夜间派轻骑劫掠,昼出精锐断宋兵粮道的策略。果然,曹彬入涿州十多日,粮食耗尽,只能退守雄州。可当曹彬的将士看到潘美、田重进大军挺进,纷纷要求再攻涿州。这时萧绰及隆绪亲领大军赶到,与耶律休哥合兵一处,前来攻击宋军,宋军且战且行,到涿州时已是师老兵疲。曹彬见难以抵挡,下令退兵,辽军出兵追来,在歧沟关追上宋军。辽军强悍,宋军不敢恋战,一路败退,沿途弃甲抛戈,不可胜计。宋军好容易奔至沙河,正准备埋锅做饭,稍作喘息,辽军又从后杀来,曹彬和米信只好率军渡河南逃。宋军在东路的溃败,影响了整个战局。宋太宗接到前线的败报,十分懊丧,只好下诏召回曹彬、米信东路兵马,命田重进屯驻定州,潘美、杨业所部西路军保护云、应、朔、寰四州之民迁往内陆,分别安置在河东京西。

就在宋的各路军马正按朝廷旨意分头行动之时,辽将耶律斜轸已率兵十万至定安西,雄州知府贺令图率兵迎战,被辽军杀得大败。辽军进攻蔚州,贺令图急忙向潘美军求援,潘美率军往救,与贺令图合兵,进军飞狐,正遇耶律斜轸,又被辽军杀败。于是浑源、应州诸守将,纷纷弃城南逃。辽军乘胜入寰州,占领城池,杀死城吏卒千余人。潘美率领败军退至代州,商议出兵保护云朔诸州。杨业建议,辽兵正盛,不应与之力敌,宜暂避敌锋,以偏师出寰州以东,使云、朔之民安然自西撤退。但是宋军主帅却不顾杨业的正确主张,指责杨业畏懦惧敌,逗挠不战,坚持要杨业率军迎击寰州之辽军,否则便是怀有贰心。杨业非常气愤,遂号召部下军兵,从代州出军,临行之前要求潘美等率伏兵接应,“辽兵变幻莫测,须要预防,此去有陈家谷,地势险峻,可以驻守,等我转战至此,即出兵夹击,方可接应,否则必败无疑。”潘美当面表示同意这种安排。杨业于是率兵从石跌口出发,掩护边民,遇有辽兵,且战且走,七月初至陈家谷时,被辽军包围。潘美遣杨业出师后,本率大军随后为援,把队伍列阵于陈家谷口,许久得不到杨业战报,宋的监军以为已杀败辽军,怂恿潘美趁机出兵。后来得到杨业败退的消息,惊慌之中,麾兵退却,竟忘记了与杨业的预约,一直退回代州。杨业父子率领残兵在陈家谷奋力死战,不见援兵,命其子杨延昭杀出一条血路,飞马乞援。辽军漫山遍野而来,杨业部下大部分战死。杨业本人身负几十处创伤,最后为辽军所俘获,不顾辽军的威胁利诱,绝食三日而死,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杨家将的故事就是由此演义而来的。

杨业失援战死,边境大震。云、应、朔诸州将吏都弃城而逃,三州复为辽军战领。辽军又乘胜进入宋境,深入深(今天的深县)、德(今天的德州)、邢(今天的邢台)等州,抢掠一空,使宋朝边民蒙受重大损失。败报传至宋廷,太宗痛失良将,下诏旌表杨业,赐其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匹。大将军潘美、坐失战将,贻误战机,给以降官三级的处分。这次战争为宋太宗及枢密使所决定,宰相赵普未参与其事,此时他自称“素亏壮志”,要求太宗追究北伐的责任,向太宗施加压力。曹彬、米信等回京,太宗命尚书省讯鞫,令翰林学士贾黄中等定谳,按违诏失律罪降曹彬为右骁卫上将军,米信为右屯卫上将军。其他如崔彦进等人也分别贬黜。只有田重进保存了军马,李继隆所部也较少损失,算是不幸中之幸了。

澶渊之盟

【 话外音】:在战事方面,宋太宗远不及太祖,他基本上没有经历过重大战役,缺乏这方面的锻炼。但他又自诩高明,刚愎自用,再加上为了控制军将,每次作战前都亲自拟定阵图,结果严重束缚了前线将帅的手脚。

  端拱元年(988)秋八月,北部边境接连三次报警,依次是涿州、祈州、新乐失守。太宗满面愁容,对群臣说:“契丹不肯收兵,经常骚扰河南,看来不得不大举北伐了。”他心里却对出师一点儿把握也没有,已经完全失去了当初北伐时踌躇满志的信心和决心,赵普善于体察皇帝的心理,乘机上奏说:“时已隆冬,不便出师,但令边将坚壁固守,等来年春天再行动也不为迟。”太宗正好顺水推舟,这不过是拖延时日。

此时,宋朝中一些大臣开始提出主和与主战两种不同的政见。主和派要求太宗屈己求和。对于这些明显要求屈辱求和的主张,太宗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但同时虽对那些主战派大加赞赏却又不打算实施。

淳化四年(993)吕蒙正入对,谈及征伐之事,太宗说:“朕向来用兵,是为民除暴,但是若好兵黩武,那就把天下百姓害苦了。”吕蒙正答道:“以往征伐辽国,人不堪命。隋炀帝全军陷没,唐太宗虽身先士卒,也没有成功。所以治国之道,重在内修政事,国内治理好了,外邦自然归服。”太宗深以为然。

太宗晚年,守内虚外的政策指导思想已经形成。为了防守,他还使宋军在河北沿辽的平原上,疏浚储水,深十多尺,作为屏障,曲曲弯弯,东西九百里。沿塘设置二十八寨,一百二十五军铺,士兵三千多人,部署兵船百多艘,往来巡逻,以防辽国骑兵的奔突。对于辽军的入侵,“但令坚壁清野,不许出兵,继不得已出兵,只许披城布阵,又临阵不许相杀”,结果束缚了军队将士的手脚。守边将领们只好得过且过,“始受命则惟以攻坚陷阵为壮图,及遇敌则惟以闭垒塞门为上计”。真正能对辽作战的将领屈指可数。

宋太宗于至道三年(997)三月去世,终年59岁,其第三子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据后来的神宗说,太宗当年在燕京城下兵溃,被辽兵追赶,腿上中两箭。以后每年伤处都发病,以至最后去世,就是因为箭疮复发云。

与大宋的保守策略正好相反的是,萧绰大获全胜后,腾出手来西讨阻卜、敌烈诸部,降服其众,东征高丽,迫其称臣纳贡,又把女儿越国公主之女嫁给高丽王王治,双方建立起了和亲关系。这时,居于陕西省北部的党项族首领李继迁起兵抗宋,萧绰不失时机地大力支持李继迁,利用他构成对宋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把宗室耶律襄的女儿封为义成公主嫁给他,还赐马三千匹。

统和二十二年(1004)闰九月,萧绰偕同耶律隆绪、韩德让率兵十二万又一次大举南下,一路破关斩将,连败宋兵,十一月抵达澶州(今天河北濮阳)城下。宋廷大震,大臣有的请求宋真宗赵恒去金陵避难,有的请求他去四川躲风,只有宰相寇准是个抗战派,力排众议,坚持请赵恒立即亲征。赵恒勉强同意,赶到澶州,同时飞檄调集援军。赵恒的亲征使澶州军民士气大振。辽兵却因前锋主将萧挞凛被宋军床子弩射死,士气受挫。

萧挞凛是辽朝名将,曾在西讨阻卜时立过大功,萧绰对他的死十分伤心,对着他的遗体恸哭不已,在军中罢朝五天。

书中暗表,早在这次南下刚刚开始的时候,萧绰就一边进攻一边放出了和谈的空气。她利用宋的降将王继忠给宋莫州(今天的河北任丘)守将石普写信,说愿意讲和,但必须先由宋方提出,目的是既试探宋朝虚实,又可以在需要讲和时处于讨价还价的主动地位。

这时,萧绰见几十万宋援军蜂拥而来,顿感自己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知道宋朝是消灭不掉的,与韩德让等权衡再三,决定见好就收,把假和谈变为真和谈,取得用军事手段得不到的东西。

而那位大宋真宗皇帝赵恒本不敢硬打,见大辽示好, 自然是求之不得,忙派使节到辽营和谈。萧绰和韩德让并肩坐在一辆驼车上接见宋使,几经交涉,商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隆绪称赵恒为兄,赵恒称萧绰为叔母;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作“岁币”;双方罢兵,各守旧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萧绰领兵一路平安回朝,从此正式形成了辽、宋北南对峙的政治形势,结束了长期战争。此后的120多年间,辽、宋基本上和平共处,从未发生过大的战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