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唐诗解读——李白之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

注:

劳劳亭:一名临沧亭。三国时吴国所建,旧址在今南京市西南,是古代送别之所。

劳劳:忧愁伤感的样子。

遣:使,让。

解读:

唐代社会是人口流动性极大的社会,彼时,因谋生、经商、求学、科举、入仕、访友、求仙学佛、旅游、从军外出人口极多,亲友家人经常面临离别,为表达离别之情,往往折柳相赠,因“柳”与“留”谐音,故赠柳有留客之意,所谓“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且柳树易活,地无南北,插下即生,故赠柳亦有随处而安的祝福意,所谓“依依送君无远近,青春去往随柳条”。李白这首诗就是借题咏送客亭而奏离别主题的苦声,巧用杨柳的象征意义将情思写得缠绵悱恻。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起句灌注了浓郁的情感,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是每个人常常面对的主题,李白在此用了“天下伤心处”,这是用浓重笔墨表达了只此为最的架势。身处盛唐的李白,彼时正是朝气蓬勃之世,人们的身上都有着一种热情向上的生命态度,诗人于生命稀松平常处,挖掘出情何以堪离别这一伤心内涵,这是李白的情感力度——天下最伤心的事是离别,天下最伤心的地方是送别的地方。

“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实为这首诗的诗眼,也是最为传颂的句子。我们从中能够感觉出两层含义:一是现实设想之辞,事实上柳条未青,诗人想大概是因为春风知道人间别离的痛苦,所以体谅人们的感情,没有吹绿柳枝。二是怨恨之辞,也许现实中柳条已经返青,但诗人的情感上还是过不去,认为春风无情,倘它能感人世间别离之苦,就不会无情催青柳枝了。这两种理解都能说得过去,也不互相排斥。我们也能体会出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借物达意的手法,即用一种拟假设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强加到物体身上,造成物我不同步的矛盾,从而产生艺术的张力,显出出诗人强烈的情感倾向,达到一种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令人拍案叫绝。

胡适先生曾这样认为诗——“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象。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就该诗而言,常见的主题——离别,常见的素材——杨柳,但经过诗人天才的发挥,写出不寻常的诗味,后世诗人多引入“春风”来抒写离愁之苦,估计都受李白这首诗的影响,所谓“委过春风,用意深曲”是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