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勃之《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飘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
遑遑:内心局促不安貌。
问津:揣测。
解读: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曾经提醒一位朋友用其中一句“生涯共苦辛”来作为她的小说的名字。凡写诗,景容易写,情不好抒,因为景是目之所及,留心便得,但情却要从心底发出。这首《别薛华》以情贯穿,但却在送别诗中独树一帜。
王勃早年负盛名,素有济世怀抱,但因为“戏为檄英王鸡文”一事迁怒高宗皇帝,以致长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诗也可以看成是一首咏怀诗。
“别”是诗眼。“送送多穷路”写眼前送别的情景,友人薛华要走,送了一程以一程,走了一段又一段,但仍不忍分手。“送送”叠词使用,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遑遑独问津”是设想友人走后情形,面对前途的昏暗,作者难免有几分忧虑和惴惴的心情。这两句作为全诗的开篇,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基调,将眼前送别的情景和别后悲苦的感情很好的结合,同时注入了作者悲切的身世之感。
接下来的六句,就是顺着这条感情线索,以送别为师,侧重于抒发人生的艰难险阻、孤独凄苦。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友朋难见、英雄失路、明主难遇,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来陪伴这漫漫长路。一个“凄断”抒发了诗人世事蹉跎而又壮志难酬的悲伤。现在读来似有陈词俗调,但若联系王勃身世,想来也不难体会这五个字背后的欲诉无人懂的真意。
“心事同飘泊,生涯共苦辛”。一个“同”、一个“共”,将自己与朋友的遭遇和感受联系起来,达到心灵的默契。你我的生涯,都如浩渺的江上的一叶扁舟漂泊不定;你我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凄凉辛酸。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离开的人、留下的人;再次踏上新的征途的人、仍然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看来以后只能在对方的梦中相见了。临别之际,只有道不尽尽声声祝愿,其余的也只能彼此祝福对方好自为之。可谓欲解愁而愁情欲甚。
全诗无一句写景,而以言情为能事,将遭遇的坎坷、世路艰难、壮志难酬的苦闷、怀才不遇的愤恨一一道来,于平淡语中藏着感人至深的情感。
另,作者还曾写过《重别薛华》,可算得上是该诗的姊妹篇: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王勃(650?—676?),字子安,山西河津人。出身望族,祖父王通为隋末大儒。王勃早慧,为时所称。早在高宗时期对策高第,拜朝散郞。公元673年,因匿杀官奴获罪,遇赦除名。公元675年,赴交趾探父,次年流海堕水,惊悸而卒。新旧《唐书》皆有本传。王勃其诗多抒发个人情志,也有抨击时弊之作。擅长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全唐诗》存诗二卷。《全唐诗外编》及《续拾》补诗16首又1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