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董植葵
【艺术简历】
董植葵,男,1954生。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沈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沈阳书画院首批签约画家,辽宁省冰雪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固守田园为没骨
——读董植葵的没骨花鸟画
当今中国画坛上,专攻没骨画的画家可谓凤毛麟角。植葵算得上是一家。其作品显露出深厚的传统没骨画功力。
上世纪中后期以来,一些前卫中国画家创造出来的如拓、印、添加挥发剂等技术,在一定层面上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巧,一时间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但植葵没有追求这种时尚,他的观点是“再好的技术不是艺术”。抱定这样一种艺术理念,他坚持习练笔墨,坚持向传统学习,排除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与诱惑,默默的钻研着,刻苦的探索着。
几十年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其画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欣赏他的作品使我感到兴奋与欣慰。一则为植葵取得的成就感到兴奋,二则为濒临失传的没骨画法有了优秀的传承人而感到欣慰。
每与植葵谈起艺术追求的方向时,他总是坚定的表示:我学习没骨画法三十余年,我喜欢它,它是我一生的艺术追求。尽管很苦、很累,但我从中体会到了乐趣,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我要为它固守田园。
植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师从著名画家张英郁学习工笔、没骨、小写意花鸟画,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期间大量临摹了恽南田、任伯年、李鹤筹、钟质夫等前辈艺术家的作品。对没骨画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盖因英郁先生师承钟质夫教授,因而植葵的画风一开始就受到钟先生的影响。植葵埋首其中,深悟其理,受其影响较重。在用笔、用色、构图等方面明显看到了钟先生的痕迹。其画作得到钟先生的充分肯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久前的一次展览会上,植葵的三幅没骨画作品同时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其没骨画水准可见一癍。
植葵坚持学习没骨画,不是简单的画面上的传承,而是积极的学习传统绘画的精髓,进而面向生活,表现和歌颂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在他的眼里,大自然中最淳朴、最自然的景物都是表现的题材。《向日葵》、《清韵》、《基石》等都是从生活中得来。
读他的作品感到生活气息浓郁,传统功力深厚,文人画的气息扑面而来。
植葵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是十分独到的,《秋天的童话》,铺天盖地的大红色,表现了秋天的丰收喜悦;《蝴蝶兰》淡淡的几笔浅绿,把恬静的心情勾画的惟妙惟肖。著名画家霍春阳先生在观其作品后欣然题跋:植葵道兄用没骨法作画笔法纯练,用色适宜。深得传统绘画精髓。
植葵的画需要读,需要品。因为他的画作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含量。他不是一笔一笔的描型或拘于成法,而是在努力探求画理,深谙其意,以期求得表达之意。吸收前辈成功的技巧,大量写生,从自然中取意,再融多年学养,直抒性灵,所以植葵的画读来情趣盎然。
植葵儒雅,凡相识者都能感觉到这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偶有相知的朋友们小聚,清茶一杯,每以历史掌故,古典艺术为话题,常常在名篇佳句朗朗上口之时,伴随睿智与激越漓洒座间。兴浓不尽,一段京剧清唱《铡美案》、《赤桑镇》,板眼相扣,韵味十足,决非少日之功。
植葵善于把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到他的艺术作品中,不断丰富其作品的文化内涵。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深深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气息,感觉到了文人画的魅力。
李钟录: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对绘画的感悟与认识
我于绘事,始于童年,源于兴趣。孩童时既表现出对绘画的天赋与灵气。那时对于绘画的认识是懵懂的,毫无目的的,仅仅是孩童的乐趣而已。
上初中时有幸认识了著名花鸟画家张英郁先生,成为他的入室弟子。从此走上了规范学习中国画的道路。并成为一名中国画画家。迄今五十余年。
回首历程,除了绘画技法提高以外,更多的是对中国画的感悟与认识不断的加深。这恰恰对我绘画格调的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画是文人画,中国画画家就应该是有文化的人。我不敢妄称自己是文化人,但至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的作品中融入了我读过的书,饱含着我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绘画的感悟,让作品充满着诗情画意是我对自己绘画目标的设定。我在绘画的同时也喜欢写点诗文。尽管不够精彩和规范,但一定是我自己的心声,是我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与宣泄。
对于传统,我始终抱有一颗敬畏之心。我一贯认为,画好中国画必须从传统入手,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要对民族文化怀有高度自信,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盲目滥用西方绘画理论和方法来改造中国画的说法和做法持抵触和反对态度。在有些人看来我的坚守甚至有些保守,为此我专门刻了一方印章,印文就是“固守田园”,以表心迹。
初学绘画的几年里,在英郁先生的指导下大量临摹了任伯年、齐白石、李鹤籌、王雪涛、陈东湖、钟质夫等前辈艺术家的绘画精品。 浏览了张大千、黄宾虹、王梦白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得到了钟质夫、郭西河、季覌之等前辈艺术家的具体指导。这种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具备的。从此开阔了视野,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
对于学习古人和继承传统我绝不是墨守成规和死抱古人大腿不放的。我始终把石涛的话当做座右铭:师古人之迹亦师古人之心。
有人问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我说是为了提升自己,陶冶自己,净化自己。作为一名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画画家,我画画没有任何经济目的、名誉目的和任何绘画以外的想法。因此我的作品传统意蕴浓重,抒情寓意居多,无主题居多,古人诗意居多。想到哪画到哪,什么能唤起兴趣就画什么。
我是比较反感为了展览而画画的。仅仅为了能够参加某个特定主题的展览而放弃绘画的灵魂对于一个真正的画家来讲是痛苦的,也是会遭人鄙视的。文人要有文人的风骨,要有文人的气节。
画家必须要用作品来说话,作品不精彩说什么都是苍白的。画家要把精力放在作品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用文化滋养自己的作品,使其格调高雅,品味清新,内涵丰富,文气十足。对于作品之外的如头衔、名气等其实是无关紧要的。画出高水平的作品比什么都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炒作上的画家其作品水平很难提升上来。
画好中国画必须恪守中国画“写意”的规则,这是中国画的精髓。偏离中国画的本质,一味追求具象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形画的很像,但是魂画丢了。我经常拿宋人的工笔画和当下某些工笔画进行比较。宋画是既有形更有神,当下的画是既无形更无神。看来宗法宋元的说法真准确,还是多向古人学习吧。
我喜欢读一些美术史,我认为画家读一些美术史是必须的。这是提高绘画水平和作品格调的重要途径。了解了中国美术史才能够知道我们自己的来历与归宿,才能够明确我们的努力方向。
中国画是画家灵魂的写照,是画家心声的表达,是画家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画家的文化修养有多高其作品水平就有多高。所谓画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不成体系的写了一些文字,这些平淡朴素的语言是我五十几年绘画的体会与感悟。希望与同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