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指数如何推动发展的绿色收敛
【经岚志说】(第2期)
绿色发展指数的故事
绿色发展指数如何推动发展的绿色收敛
绿色发展指数是什么指数?
绿色发展指数的指标结构是怎么样的?
绿色发展指数会带来什么变化?
绿色发展指数如何推动发展的绿色收敛
用声音来讲述环境经济学的故事。
讲述:李志青
2018年1月8日
01
08
如果不便收听音频,请阅读以下全文。
本文字数:2200
阅读时间:6分钟
【经岚观察】18002
绿色发展指数如何推动发展的绿色收敛
文/李志青
本文来源:《中国环境报》2018.1.5,原标题为“绿色发展指数会带来什么变化?”,有删改。
2017年年末,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四部门发布“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公布了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这个评价结果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绿色发展指数本身价值不凡,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实现发展新均衡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指标制定的相关解释,绿色发展指数、6个二类指标以及55个三级指标的确定有这么几个主要依据。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二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提出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三是其他绿色发展重要监测评价指标。综合下来,根据笔者的观察,这三大来源基本上代表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几大可持续发展领域,这不仅体现了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美丽中国建设所刻画的蓝图,而且也与联合国2030年SDG的17项指标的主要内容相呼应,反应了当下中国在绿色发展上的主要阶段性矛盾与工作方向,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项足以真正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向绿色“收敛”。
首先,绿色发展指数是资源环境领先型指数;
根据公报,绿色发展指数由“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等6个分类指数构成,分别指向了“经济增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大绿色发展的最主要领域。其中,权重最高的一个分类指数是“资源利用指数”,占到29.3%的比例,其次是“环境质量指数”,占到19.3%的比例,而权重最低的分类指数则是“增长质量指数”和“绿色生活指数”,各占9.3%的比例。这一指标结构说明,绿色发展指数有别于相关的“环境绩效指数”,是涵盖了“资源、环境与经济”三大领域,是一个偏重于绿色的综合发展指数。
在权重上的设置表明,本次中央多部门共同公布的绿色发展指数是“资源环境先行”的结构性发展指数,充分诠释了当前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绿色发展”在“节能减排”两大关键工作上的题中之意。相反,与以往经济发展指数不同的是,在绿色发展指数中,经济增长已经退居末席,这意味着,在未来,对绝大部分地区而言,以经济增长速度比拼为特征的GDP锦标赛将让位于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竞争力”比拼,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其次,绿色发展指数注重环境保护优先;
同时,在资源环境中,直观而言,“资源节约”(资源利用指数)先行于“环境保护”(绿色生活指数),但事实上,如果将“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三项分指标都加总起来,生态环境保护所占的权重远远超过了资源节约,高达52.3%,也就是说,在当前的发展阶段,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方面体现了生态环境上的“供需”矛盾构成了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这关系到民生大计,关系到公众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则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丰富内涵有关,从治理的过程到保护的结果,不仅关涉到各种不同的污染物排放,而且还与自然生态的演化进程有关,牵涉较广,战线较长。就此而言,值得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一侧无疑将成为绿色发展的一个“新常态”。
再次,绿色发展指数是一项重要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发展向绿色“收敛”;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对绿色发展指数给出经济学上的理论解释,第一,体现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均衡发展的发展理念,其背后是纠正现有体制机制下资源错配造成效率低下的结果,使得新的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并使三大领域的配比关系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再造了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尤其是将资源环境利用过程中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到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中,改变了激励的导向,具有纠正“政府主导型市场失灵”的重要作用;第三,包括满意度指标在内,公开的绿色发展指标制度体系预示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发挥出“信号机制”的作用,向外传递出积极信号,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环保改革大业,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意义上的“收敛”。
最后,绿色发展指数破除“GDP锦标赛”;
对于绿色发展指标评估的结果,可以明显发现,这是一个不再以GDP论英雄的排行榜,也不是单单按生态环境绩效高低为标准的排行榜,而是一个综合榜单,在这个全新的版图上,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呢?
排在榜单前列的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资源环境经济的发展非常平衡,二级指标较为均等(湖北、湖南为例),二是在资源环境经济中几项二级指标有突出表现的(北京、上海为例)。排在榜单后列的情况则相反,一是资源环境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平衡,二级指标两极化较为严重(如天津、山西等),另一种情况则是资源环境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都较为落后,二级指标评价较差(较为典型的如辽宁和宁夏等)。
就此而言,在未来,各地政府要想在这个榜单上保持领先位置或小跑前进,就必须彻底转变以经济增长为纲的“GDP锦标赛”发展思路,改而要更加注重资源环境,尤其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要注重二级指标的平衡性,不能有明显的短板。
事实上,从目前这个排行榜来看,还很难就此盖棺定论,对各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做出最终评价,但首次公开的报告无疑将成为未来工作的一个对标基准线,排在前列的固然值得自豪,但站在高处也不失为一种压力,排在后列的理应批评,却也预示着在未来有较大的工作改进空间。总体上,绿色发展指数将产生“催化作用”,促使各地区的发展最终走向绿色的均衡与收敛。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